
坐落于上海長興島的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片繁忙。巨大的船塢中,幾艘艦船已進入最后的調試交驗階段。
目睹這樣的熟悉場景,江南造船首席專家張國新心中依舊振奮。這位從車床工人起步的造船專家,已投身我國艦船制造事業近50載。1978年,他走上了艦船監造崗位。這些年,他先后監造20余艘軍民艦船,帶領團隊完成第二代驅逐艦建造任務,實現國產新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成功下水,見證了江南造船乃至中國艦船制造的快速發展。
神往大海與船結緣
小時候,張國新就特別向往大海。讀書時,老師在歷史課上講到,鴉片戰爭列強從海上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造船夢”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悄然發芽,張國新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造出先進的戰艦來保衛祖國。”
1968年,18歲的張國新走進江南造船廠,做了一名普通的車床工人。他每天加工螺絲、螺母,雖然人在船廠,卻幾乎接觸不到船。張國新回憶那段日子:“當時就覺得現實跟理想差距太大了。”然而,蒼天不負有心人。憑著優秀的工作表現,張國新被江南造船廠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他選擇了夢寐以求的船舶設計與制造專業。
機會來之不易。畢業返廠實習一年后,他走上了船舶監造崗位。
勵精圖治為國鑄“艦”
如果說設計師是在紙上為戰艦繪制宏偉藍圖,那么監造師就是把紙上戰艦“送”入大海的人。在船舶監造崗位上,張國新每天不僅面對設計圖紙,還要負責物資和人員調配,協同工廠各個部門,事無巨細,件件都需上心。下班回到家,他依舊堅持“充電”,一本又厚又重的《艦船概論》和一本翻得卷了毛邊的英漢字典成為他的“伴侶”。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自力更生研制第二代導彈驅逐艦,首制艦的監造任務落到了張國新的肩上。
張國新帶領團隊研究發現,按照現有的平面建造方法監造,新艦的質量和進度都無法保證。他大膽地提出了立體建造方法。這種全新的建造方法,對建造工藝和質量要求極高。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開展攻關,在國內大型水面艦艇的船體結構建造中借鑒民船設計成果,運用了全新工藝,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張國新參加了艦艇的每一次水面航行試驗。“有一次上船試驗,風浪特別大,我的五臟六腑快要吐了出來。難受歸難受,可很興奮,因為只有在這種惡劣的海況下,才能真正檢驗出戰艦的質量和性能。”張國新說。
進入21世紀,“中華神盾”等一批主力戰艦陸續問世。張國新帶領團隊在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上下功夫。他們總結出“一條半造船法”,讓產品可以分為若干建造階段,等時段、等節奏,流水化生產,使艦船的建造效率成倍提升。
2008年6月,江南造船廠遷至長興島,生產能力較之前成倍提升。張國新自豪地說:“過去40年,我們一路奔跑,追平了與先進造船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
張國新記得,在一次交流會上,“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提出科研人員必須隨身攜帶“三面鏡子”——擴大視野的“放大鏡”、放大信息的“顯微鏡”和鑒別真假的“照妖鏡”。
張國新欽佩黃旭華“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也在堅持”的精神品質。這“三面鏡子”也成為他為國鑄艦的標尺和信條。
堅守使命一生為船
大學畢業后,學校領導動員張國新留校任教,他割舍不下心中的“造船夢”,毅然回到了他熱愛的造船業。到了江南造船廠,張國新迅速成長為骨干監造師。這時,外企拋出“橄欖枝”,以豐厚的薪水和誘人的職位邀請張國新入職。張國新為國為軍鑄艦的那份使命,使他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愛讀書的張國新,時常會感到“知識恐慌”。為了更好地掌握國外造船業發展動態,與國外專家學者順利交流,他自學英、德、日等多國語言。在50多歲時,還自學了計算機編程。“造軍品,不僅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豐富的艦船知識,還要有復雜工程的協調能力,在監造崗位數十年的錘煉,為我打下了堅實基礎。”張國新說。
從青蔥少年到花甲老者,張國新一生看淡得失,一心只為造船,“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完美詮釋。
(摘自《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