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當代中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成書卻經歷了13年。用13年完成一部小說,可并不是大多數作家喜歡的寫作方式,但是李洱13年磨出的《應物兄》卻為他奪得了茅盾文學獎,真可謂寶劍鋒從磨礪出。
2002年,李洱的小說《花腔》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入圍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但最終落選。同年又出版了另一本書《石榴樹上結櫻桃》。這兩部作品讓李洱炙手可熱起來,可就在人們以為他會按照一個作家生產周期的時間表“生產”出第三部作品時,他卻做了文壇的潛伏者。李洱的面越露越少,寫的東西也越來越少。朋友聚會的時候,好友問李洱:“現在你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了,怎么反而做起了文壇的潛伏者?”李洱笑笑回答道:“正在構思一部長篇小說。”十多年過去了,李洱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了,朋友們聊到李洱,笑著調侃道:“聽說李洱在寫一部小說。”
生活瞬息萬變,哪有寫十幾年還出不來的!也不知他到底在做什么。也許只有李洱自己和他筆下的“應物兄”知道,要經受多少難產的焦慮和被嘲笑的尷尬?面對編輯與朋友們的催促和問詢,李洱知道除了沉默,他別無良策。而《應物兄》遙遙無期的結尾一度也讓李洱惶恐不安。
2006年,《應物兄》的故事進行到了18萬字,李洱盯著貼在墻上的“寫長篇,迎奧運”心想,“完成后就可專心看奧運會了”,誰知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打亂了他的節奏。母親重病,妻子生產,他終日往返于醫院,生死之間,他心力交瘁,疲于應對,與“應物兄”只能在生活的間隙偶爾相聚。母親病重時,為籌集醫療費,他不得不忍受著尷尬向朋友開口,深深體會到自己的無能,但生活沒有擊垮他,他一面與生活對抗,一面與“應物兄”如影隨形。
2019年元旦前《應物兄》終于出版,歷時13年。此書有著百科全書式的密度與難度,涉及生物、歷史、古典、語言、藝術、醫學乃至堪輿風水、流行文化等領域。以三代學院知識分子為主體,前后出場70位人物,遍布政、商、學、媒體、市井和江湖,展現“知識界與歷史、與當下、與利益的各種復雜關系”。堪稱現代版的“圍城”。小說由原始版本200萬字最終成稿90萬字,寫壞了3臺電腦。13年仿佛僅僅一瞬,而在這一瞬的時間里卻有著李洱吐絲結繭獨自探索的寫作身影,正是因為李洱的精雕細刻,句酌字斟,每句話都表達一種被審視過的生活,歷經13年之久磨出的《應物兄》,最終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李洱用13年告訴了我們,人生貴在堅持,誠在堅持,難在堅持。精雕細琢出佳品,匠心獨具悟神技。
(摘自《思維與智慧》 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