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喬
【摘要】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規保護耕地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亟需更多的土地來為經濟發展提供空間,這就對耕地資源造成了影響,并導致我國對耕地資源的利用開始出現變化。
【關鍵詞】耕地;利用;變化
耕地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土地的開發與利用,這就會影響耕地資源的穩定,使耕地資源的利用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耕地資源的利用也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一、當前我國耕地利用的基本狀況
(一)耕地利用仍以小農經營為主,但有多元化趨勢
自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開始加速建立現代農業制度。農村經營主體表現出多元化趨勢,如現代農業企業、合作社(聯戶經營)、種糧大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紛紛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超過250萬戶,這加速了經營權的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成為經營主體普遍的經營方式。雖然新型農業主體在逐漸增加,但到目前為止,占據農業生產主流的仍是小農經營。我國目前的小農經濟,不同于傳統的以種地收入為主的小農經濟,而是以外出打工收入為主、種地收入為輔的收入格局。同時,種地農民的平均年齡在上升,種地的目的主要滿足自家消費,但農民仍保留家庭承包經營權不變。
(二)農業從業人口較少,耕地的保障功能減弱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并不斷完善,這一制度開始輻射到農村地區。新農合制度的建立,以及國家采取措施分階段逐步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標準,逐步縮小了社保制度上的城鄉差距。在這種環境下,耕地對農村農民的就業保障功能開始減退。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農村以種植業為主要職業的傳統意義農民人數為2.1496億,而在1991年這一數字為3.9098億。這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大量人口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但對于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來說,他們對陌生的城市充滿了不確定感,對于身份轉換為市民缺乏信心,因此仍將耕地視為自己最后的保障,不愿放棄承包經營權,以免因在城市無法生活而使自己陷入生活無著落的境地。在開始推行土地流轉政策后,參與土地流轉的進城務工農民很多都是短期流轉,甚至有的只是由親友幫忙照看的“流轉”,沒有合同甚至沒有酬勞,在實質上并不是真正的流轉,只是確保土地不致荒廢。在這種情況下,耕地發揮著給予農民精神保障的功能。
二、對未來我國耕地利用變化的展望
(一)農村一、三產業開始融合
近幾年,隨著綠色經濟的興起,農村旅游順勢而起,并陸續出現農家樂、農業博覽園、農耕體驗、農業科技游、農業觀光采摘園等新型農村產業形態。一、三產業開始在農村出現融合的趨勢,積極發揮了耕地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新功能,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多元化。隨著農村一、三產業的融合,還需要加強耕地的利用和資源的投入,并創新土地使用制度,這就要求:第一,改革創新土地使用制度。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進入農村,需要有很多建設用地以確保企業的建廠需要,增加了農村用地的需求,這就要求對農村耕地使用政策進行創新。第二,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對耕地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在支持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事關國家糧食生產底線的耕地安全。第三,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提高農村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但要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防止無序圈占土地、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
(二)積極推廣生態耕種
生態耕種模式是順應建立綠色農業和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常聽到的“稻蝦”“稻魚”“稻鴨”和農作物輪作、測方施肥等就是生態耕種的具體體現。這一方面增加了農村的旅游景觀,為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耕地的自我修復,恢復耕地的肥力和再生產價值,減少因過度使用化肥而造成新的污染,確保農作物的安全。
三、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的耕地利用出現了諸多新變化,各種新型的經營主體出現,農村的一、三產業加速融合,生態耕種開始推廣,農民收入開始增加,而農民收入的增加又反過來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葉興慶.從三個維度看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40年演變[J].農村工作通訊,2018(14).
[2]宋洪遠.中國農村改革40年:回顧與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3]陳錫文.從農村改革四十年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J].行政管理改革,2018(04).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