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凱貞 陳雅琴
【摘要】本文在對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高校團員“推優”入黨工作開展現狀進行了總結,并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工作流程、教育培訓和宣傳影響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高校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團員;“推優”;研究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加強優秀團員的培養,認真做好推薦優秀共青團員入黨工作。高校團組織“推優”工作是黨團建設的一個重要契合點,已成為黨組織發展學生入黨的主要渠道。
為全面深入了解高校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現狀,本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走訪座談、實地考察等方式,對高校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入黨動機、對“推優”入黨的理解、對團組織開展“推優”工作的評價、團組織對團員開展思想教育情況、團支部“推優”制度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問卷調查選取了東莞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共發放問卷2500份,回收問卷2359份,有效率94%。其中女生占比為60%,男生占比為40%;大一學生占比為36%,大二學生占比為28%,大三學生占比為21%,大四學生占比為15%;團員占比為98%。實地考察則通過現場考察,與負責團工作的老師、學生團干部交談的形式開展。
一、團員“推優”調查情況
在關于高校大學生入黨積極性方面的調查發現:被調查者中有入黨意愿的團員占76%;被調查者對中國共產黨“非常了解”的僅占19%,“了解一點”的占74%,有7%的被調查者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是否了解入黨的程序”這一問題上,選擇“非常了解”的占23%,“了解一點”的占59%,“不了解”的占18%;認為自己入黨難度很大的占24%,較大、一般、較小的分別占48%、25%、3%;在大學期間,有很強的入黨意愿、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占25%,比較積極的占34%,入黨意愿一般的占32%,有6%無所謂,也有3%不愿意入黨。被問及“你周圍的同學對入黨的態度”時,認為都想入黨的占8%,大部分想入黨的占52%,少部分想入黨的占40%,都不想入黨的占1%。調查表明:只有部分同學很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程序,雖然大部分同學認為入黨比較困難,但還是有比較多的同學有較強的入黨意愿,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也說明了應加強黨的知識教育、入黨程序教育。
在最主要的入黨動機問題上,選擇“信仰共產主義,更好地為國家、人民、社會服務”的被調查者占33%,有21%的被調查者認為入黨光榮,入黨能更好證明自己、展現自我,有36%的被調查者認為入黨對自己的就業、從政、升遷等有好處,還有4%的被調查者是受父母、同學的影響,“大家都入了,所以也想入”,有6%的被調查者不清楚入黨動機。有71%的被調查者認為很有必要開展入黨前教育,幫助大家了解中國共產黨,端正入黨動機,認為“一般必要”的占24%,認為“無所謂”的占4%,有1%的被調查者認為“沒必要”。對如何引導大學生端正入黨動機這一問題,有41%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強黨的政治理論知識和根本宗旨的教育和宣傳,有43%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做好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樹立黨員模范形象,有16%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完善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考核機制,凈化入黨動機。總體上看,高校大部分大學生入黨動機是端正的,也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入黨動機有較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加強大學生入黨前教育、端正其入黨動機是很有必要的。
關于“推優”入黨程序、“推優”入黨工作評價方面的調查發現:有占9%的被調查者對“推優”入黨程序非常熟悉,比較熟悉、知道一點、不知道的分別占27%、44%、20%。有71%的被調查者認為“推優”入黨是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但有20%的被調查者則認為“推優”入黨是推薦優秀的人員加入黨組織,還有9%的被調查者不清楚什么是“推優”入黨。對團組織開展“推優”入黨工作的評價方面,有57%的被調查者認為“推優”程序嚴格、認真開展、效果好,有23%的被調查者認為有程序有要求,但走過場、效果一般,還有20%的被調查者不了解。這些數據表明,雖然團組織開展“推優”入黨工作的總體評價較好,但還是有很大部分大學生對“推優”入黨的程序不是很了解,較多大學生對“推優”入黨的定義不明確。
對于團組織是否重視提高團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這一問題,認為“非常重視,經常對團員進行教育和培養”的被調查者占46%,認為“比較重視,但不經常對團員進行教育和培養”的被調查者占35%,有5%的被調查者認為不重視,還有14%的被調查者不清楚。有40%的被調查者認為“團組織對團員青年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寓教于樂,很受歡迎”,有29%的被調查者認為“內容比較符合時代要求,但形式單一”,有21%的被調查者認為“內容和形式雖有變化,但對青年的吸引力不大”,有10%的被調查者認為“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青年不歡迎”。調查表明:團組織在提高團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還應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拓寬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對于團支部如何確定“推優”對象,有56%的被調查者認為是通過召開全體團員大會,對申請入黨的優秀團員進行民主評議后確定為推薦對象的,有18%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是召開部分團員會議簡單進行表決,沒有充分的討論;有5%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召開團員會議,但口頭征求了團員的意見;還有21%的被調查者不清楚。團組織向黨組織推薦發展對象,有70%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嚴格按照黨員條件對申請入黨的團員進行考察;認為有考察但流于形式的被調查者占24%;不考察的占6%。認為目前經“推優”產生的發展對象很優秀,有很強的代表性的占35%,認為比較優秀、一般、沒有代表性的分別占41%、19%、5%。調查表明:大部分團支部按照要求和程序來確定“推優”對象,絕大部分是按照黨員條件對申請入黨的團員進行考察,絕大部分經“推優”產生的發展對象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對目前“推優”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中,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推優”制度不夠規范,有16%的被調查者認為“推優”程序沒有得到嚴格執行,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突擊“推優”現象比較突出,有19%的被調查者認為靠人情、關系的現象比較突出,有23%的被調查者不清楚。調查中很大一部分同學表達了對“推優”工作的關注,希望能增加“推優”名額,讓更多的同學能夠成為發展對象,希望團組織對入黨積極分子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考察,把品學兼優的同學推選出來,希望能加強“推優”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公平公開公正地做好“推優”工作。
二、團員“推優”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推優”過程中,學校要加強對團員“推優”工作的重視程度,要進一步加強黨團銜接,加強對團建工作的指導;要加強對團干部的培養,提高團干部的綜合素質,對團干部開展“推優”工作的培訓;加強大學生對黨的認識,增強團員青年對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的重視。
(二)團員“推優”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
團員“推優”標準模糊,缺乏系統的、多面的團員“推優”評價標準;團員“推優”工作標準執行不夠嚴,缺乏有效監督運行機制;團員“推優”機制不夠完善,制度化建設不夠均衡。
(三)團員“推優”工作過程有待進一步規范
基層團組織對團員“推優”工作前期準備不夠充分,選拔入黨積極分子的程序不規范,黨團組織在團員“推優”工作中溝通不夠暢順。
(四)團員“推優”工作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推優”工作的宣傳廣泛性、力度不夠,培養教育工作缺乏計劃性、系統性,不注重實際培育效果,團員“推優”工作育人效果有待加強。
三、加強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的對策
(一)加強頂層設計,重視團員“推優”入黨工作
要充分認識到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的重要意義,將團員“推優”入黨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要強化三個意識:一是黨團銜接意識。要加強黨組織對團員“推優”入黨工作的領導和具體指導。二是主體意識。要明確“推優”工作對象的主體是優秀團員;明確“推優”的工作主體是基層團組織。三是規范意識。規范和完善“推優”工作制度,激發廣大團員青年參與熱情,增強團員的活力和生機。
(二)加強團員“推優”入黨工作制度建設
嚴格遵循“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和原則,團支部向黨支部推薦發展對象要堅持黨章規定的黨員基本條件和標準。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推優”工作制度,認真落實入黨申請人建檔制度、優秀團員培養制度、優秀團員定期考察制度、“推優”票決制度等各項制度。分析“推優”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制定系統的、多元的“推優”評價體系,構建“推優”工作的長效機制。
(三)規范團員“推優”工作流程
根據黨建工作部署制定團員“推優”入黨工作計劃。掌握團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情況,確定培養和推薦計劃。對于提出入黨申請的團員,團組織要熱情關心,重點培養,給入黨積極分子安排鍛煉考察的機會。把規范發展程序作為搞好“推優”工作的關鍵環節來抓,嚴把“推優”入口關,通過團支部推薦、團委直薦、黨支部考察,進一步規范“推優”發展程序,把優秀團員及時推薦給黨組織。
(四)加強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訓
通過黨校和團校,加強大學生黨團基本知識的教育培訓。團員青年們有較高的政治熱情,但黨團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較為缺乏,有必要采取系列措施,加強團員青年對黨團歷史、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教育,加強入黨動機教育,確保團員推薦對象掌握黨團基本知識,具備基本理論水平。
參考文獻:
[1]田碩.高校團員“推優”工作的現狀分析與路徑創新——以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6):33-34.
[2]孟國忠,黃平.新時期加強高校團員“推優”工作的意義及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10(28):157-158.
【本文系2017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立項課題“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高校推優入黨工作研究”(2017LX161)、2018年度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青年基金項目“獨立學院黨建帶團建工作創新研究”(2018QJY018R)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