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民辦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線的教師,擔負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目前,諸多研究表明,部分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已經達到中等或以上,這直接降低了輔導員的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因此,針對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只有積極推動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尊重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多層次需求,注重人文關懷,才能有效化解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
【關鍵詞】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對策思考
職業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魯頓伯格(Freuden 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進而Maslach等人展開進一步研究,并確定了職業倦怠的核心成分: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這三個核心特征可以將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表現出來。情緒衰竭表現為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情緒情感處于疲憊狀態,有種情緒耗盡的感覺,工作熱情喪失,缺乏活力,經常伴隨著緊張感和無力感;去個性化表現為由于情緒衰竭而導致在工作中把教育對象當作物,并用消極、麻木不仁的態度來對待,這樣會直接影響與教育對象的交互作用;低個人成就感表現為在工作中難以感受到自我價值和意義,工作中出現無力感、無助感,自尊心逐漸下降,進而工作成就感開始喪失,自我工作滿意度也慢慢降低,導致自我否定,成就感低。
一、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考評機制不科學
不科學的考評機制是引發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不科學的考評機制嚴重影響了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激情。輔導員的育人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效應需要通過一屆或者多屆才能體現出來,而傳統的考評機制更多的是把輔導員視為行政人員,參照行政干部的考評標準進行考核,對輔導員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而產生的工作效果不夠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潛在的工作內容越冗雜、工作形式越多樣,就越能得到認可的獎勵機制和一旦學生出事就全盤否定輔導員工作的懲罰機制。這種不科學的考評機制形成了一種無時不忙、無事也忙的工作狀態,這種狀態會直接導致輔導員出現身心俱疲的狀況,從而喪失成就感,影響工作。
(二)工作繁重
民辦高校輔導員繁重的工作主要來源于其他部門或者個人對其工作職責的誤解和專任教師的“只教書不育人”的教育行為。很多部門或者個人誤認為輔導員成天無所事事,所以就把很多與學生有關但不屬于輔導員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交給輔導員去完成,導致輔導員工作本末倒置,角色失位,被別人當作低級工,嚴重損害了輔導員的自尊心。由于輔導員長期囿于這些煩瑣的日常事務,缺乏對本職工作的總結和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長此以往,就會思維狹隘,目光短淺,格局變小,工作駕馭能力逐漸降低。這在無形中也加重了輔導員的育人任務。本來如何用一元化的教育統帥在多元化價值觀中成長的學生就是輔導員工作中的難題,加上這樣的工作現狀,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心理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勢必導致身心俱疲。這樣長期職責不分,壓力過大,讓輔導員逐漸喪失了工作的熱情,不愿多接觸學生,不愿深入學生。
二、有效化解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注重人文關懷,體現職業尊嚴感
馬克思人學思想強調要尊重人的個性和合理需求,這啟示我們要尊重輔導員的工作,合理安排輔導員的工作,把工作建立在尊重輔導員之上。所謂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為本,肯定輔導員的工作價值,關心每一位輔導員的生存、發展和尊嚴,關心輔導員的職業環境、維護輔導員的利益、促進輔導員的發展。要將輔導員的工作成就感、個人尊嚴、人生追求,多層次、立體化結合起來,關注他們的不同需求,全方位地幫助輔導員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提升職業幸福感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所以,我們要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必須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用以深化輔導員的職業期望。首先,民辦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的規定,落實輔導員的崗位津貼和工作獎勵,在物質上確保輔導員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其次,支持輔導員進行校外交流學習,提升其工作技能,使其享受政策扶持;最后,落實輔導員的晉升制度,使其能夠“雙重身份,雙線晉升”。
參考文獻:
[1]陳晶.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7(7):66.
[2]王永智,陳中奇.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07):8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