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

神闕穴名含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神之所舍于其中,即生命力所在處;另一種是指神氣通行出入的門戶。
明代都穆的《都公談纂》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永樂年中,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討賊中,官府捕得強盜多人。令金感到驚奇的是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年百二十五歲”的壽星,看上去毫無老態,反而“面如童子”。金初不信,于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藉調查驗證,結果無誤。金晟于是親審該盜首,“問其所以致壽之故”。犯人說:少時居荊山(今屬湖南)時,聽一異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臍,令人多壽。于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遂活至此耳”。這類似的記載也常見于其它古代醫書中。如宋代《針灸資生經》載:“有人年老,面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清太醫院選方》中載有一名為“毓麟固本膏”的貼臍方,傳說慈禧太后曾以本膏攤貼來治療腸胃功能失調癥。《醫學入門》載有“長生益壽丹”,稱此藥填臍熱,能令人“益壽延年”。《會元針灸學》解釋說:“神闕者,神之所舍于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時,先生臍帶,形如荷莖,系于母之命門,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敷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之氣以相傳,十月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神闕因其在人身上下、左右的中部,乃“居中立極”,是氣機升降出入的總樞,所以能分清濁而別陰陽,激發臟腑經脈氣血的生成與運行。
臍,俗稱肚臍眼。以現代醫學的觀點,“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后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稱“神闕穴”。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能起調整陰陽平衡,和暢氣血,收到祛邪治病功效。有趣的是,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則驚奇地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項長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就是說,肚臍正位于人體的“黃金點”上。按照數學理論,“黃金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現代實驗研究證明:通過藥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丹道家將臍周區域修煉結丹(稱為丹田),中醫臍療更是祖國醫學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敷臍、熏臍、蒸臍、熨臍等。古人為什么將肚臍稱之為神闕呢?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兩旁有盲俞,上有水分,下有胞門,臍居其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可以這樣定義:“心靈力與生命力所居的地方稱之為神闕。“但人自出生以后,心靈力便與生命力相分相離,心靈力上升于腦中,生命力系于臍內,因此,神闕并不是指臍眼,而是對先天性命團和狀態的稱謂。所以醫家認為:“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有人提出“神闕布氣”學說是有一定生理基礎的。而神闕布氣的通道則是先天經脈系統奇經八脈。當胎兒出生后,隨著營養攝入方式的改變,神闕系統(包括奇經八脈)的功能便退居到二線的位置上了。但神闕系統仍有潛在調控機體的作用,只是這種潛在功能未能得到人們深刻認識罷了。明朝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早已擲地有聲地告訴世人:“內景隧道,唯返觀者照察之。”
臍灸除了可用藥末填臍后施灸外,常用而有效的則是直接用艾葉(炷)灸。艾是一味良藥,俗話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是說明艾葉具有防病保健作用。“艾以陳久者良”,所以艾又叫“陳艾”。針灸學上常用的艾條(炷)就是由艾葉制成,艾灸能治病又可防病。現研究證明:艾灸臍部可以調節胃腸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老年人即使無病,常用此灸法也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艾灸方法。
艾炷直接灸
主要功效:溫運臟腑、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能起到激發體內自身免疫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而達到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對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氣血不足等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放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
間接灸
古代的間接灸法種類繁多。有這樣一種灸法,叫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它把其他物品將艾柱與皮膚隔開來施灸,既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又能使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接受且療效顯著。
隔姜灸
主要功效:一切虛寒病癥,尤其對嘔吐、腹痛、泄瀉、遺精、陽痿、早泄、不孕、痛經、面癱、麻木、痿證及風寒濕痹等。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生姜,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驅寒發表,通經活絡。將新鮮姜和艾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遺留瘢痕的缺點,又能和生姜發揮協同作用,
操作方法:將新鮮老姜切成厚約2~3毫米的片,太厚熱力不易穿透,太薄容易灼傷皮膚。在姜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個小孔,置施灸腧穴上,上以適量大小的艾柱點燃施灸。有些患者因鮮姜刺激,剛灸即感覺灼痛,這時候可將姜片略提起,待灼痛感消失重新放下再灸。若施灸一段時間后,患者訴灼熱難耐,可將姜片向上提起,下襯一些干棉花或軟紙,放下再灸,以灸至肌膚內感覺溫熱,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醫者應常掀起姜片查看,以防因患者感覺遲鈍造成起泡。
注意:1.臍部有損傷、炎癥者及孕婦禁用;2.剛吃完飯后或空腹不宜臍灸;3.艾灸別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發生燙傷。
編輯:修遠 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