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靜
國藝新時代網絡文藝社群中,有一位詩人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力夫先生”,他總是謙和低調、敦厚文雅。他就是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張力夫。擁有多年詩詞編輯工作經驗的張力夫先生不僅在詩詞創作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還積累了豐厚的詩詞理論和創作經驗,在詩詞評點及修改上往往獨具眼力、一針見血,不論是在線上微信群里還是線下沙龍活動中,他總是耐心地解答詩友提出的問題,認真點評和修改每一首托付于他的詩詞作品。
受外公影響,張力夫先生從小就對古典文學、歷史尤其是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興趣。20世紀90年代曾聆聽過許多大家,尤其是張中行、周汝昌、葉嘉瑩等大師的講座或當面接受過教誨,對張力夫先生的詩詞觀念影響很大。而后又在與當年詩社同好的切磋中進一步精進了創作能力。漸至中年,對詩詞的認識更加深入。在接觸西方現代詩和西方哲學的過程中,他越發感到中國古典文化中文史哲的博大精深,這讓他對自己喜愛的詩詞藝術有了更深的文化自信。
對一位詩人來說,他不同時期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情感都濃縮在了一首首詩詞作品中。講述詩詞的過程,就是剖析自己的過程。在一次沙龍活動上,張力夫先生講述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分享了自己的詩詞故事與創作體會。
昭君
輕輕叩冢問明妃,嬌女塞前歡或悲。
琴曲憑君今亂奏,當時惟有夢相隨。
21歲的作品,這大約是自己第一首有意無意之間能有一點寄托的作品。詩較稚嫩,細節不完全經得起推敲。
榆林三首之千佛寺
孤山抱寺徑通幽,為卜前程客叩頭。
端坐如來終不語,自看無定水南流。
35歲的作品,當時受到眾詩友的好評。從15歲便掌握格律,會用平水韻作詩,到寫出一首有點格調的作品,其間竟然用了20年時間。學習階段沒有高手點撥、沒有詩友交流,容易孤芳自賞,導致水平停滯。
共京戰衛中伯元宿鳳凰嶺下
山陬客至吠村尨,啜茗談禪守夜 。
味到拈花皆默默,秋蟲私語入軒窗。
40歲的作品,此時在《中華詩詞》雜志做編輯部副主任,與詩友交流漸多,眼界大開,作品有了些神韻的影子。
劉公島炮臺
鐵炮森森向海天,大清威武勢猶然。
登臨我自觀潮涌,怕憶風云甲午年。
與上一首屬同期作品。登臨炮臺卻去觀海,章法、筆法上都有了一些進步。
月蝕
仍信蟾宮桂魄香,圓融漸缺轉微茫。
可憐今夜姮娥冷,為有紅塵隔日光。
47歲的作品。雖然現實的月亮其實就是一片荒涼,但我們仍會相信有芬芳的桂花,有美好的嫦娥存在。這并不是虛幻,而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要有所超脫。這首可以算是有些寄托在里面。
過太行山懷楊成武將軍
月黑盧溝起戰塵,強倭鐵血禍生民。
曾經的40年里,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有中國夢想、中國激情與中國故事,而今,在新時代的春風里,中國與世界的故事正在徐徐拉開帷幕,順著“四葉草”葉片的方向,將幸運向四方蔓延,而民營企業就是在“四葉草”的葉脈里涌動的生命之流。
自從名將之花落,知我中華尚有人。
近作,算是當下帶有正能量的作品。我認為作詩無論何種題材,都應該要追求在作品中保留有風雅成分。正能量固然重要,屬于詩詞本身的藝術價值也很重要,影響或許也能更長久。杜甫的詩沒有影響他生前的詩壇,卻影響了以后的千秋萬代。
南海子公園
寒水黃蘆野鴨飛,石橋憑倚送斜暉。
舊宮禁苑新開拓,不見王孫獵鹿歸。
高鐵穿山代履痕,蜀川燒酒最銷魂。
曉來夢覺陽臺上,西嶺千秋雪尚存。
張力夫先生向我們娓娓道來他的詩詞理念,并用幾個關鍵詞簡單解釋詩詞理論用來總結:
寄托、神韻、格調、性靈。
詩詞可言志可抒情,是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載體。從古至今滾滾紅塵之中愛詩之人還是愿意堅持某種獨特精神,而這種精神通過詩詞來寄托特別適合。除了可以抒發偉大的鴻鵠之志,也可以寄托各種可大可小的情感和志趣。例如盛唐詩人王維的《辛夷塢》就寄托了他的山林之志: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清代詩詞理論研究不斷出現高峰,值得我們重視。神韻說是清康熙年間王士禎倡導的詩論。好詩其實都具有某種神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比較重視情景交融的言外之意。寫詩忌諱寫得太實、太露,比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再比如張祜的“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所體現的言外之感分明能打動你,有種說不出的美感,這便是神韻的體現。
格調說是清乾隆年間沈德潛推崇的詩論。其實格調往小了說就是詩詞的具體風格,往大了說就是要與風雅精神為伍。“溫柔敦厚,斯為極則”。格調說推崇的是杜甫的那種沉著沉郁、忠君愛國,漢魏古詩中的高古君子之風,乃至上溯到《詩經》中的自然淳樸之風。過去評價一首作品的格調往往有高低之分,所謂格調高也就是看誰的作品離風雅精神更近。

張力夫(左)與肖斌合影 書法:肖斌
性靈說是清乾隆時期的袁枚所倡導的詩論,袁枚認為神韻、格調只代表詩中一端,不能概括全部,真正的好詩都是因為有發自真心的性情。“詩之傳者,純是性靈,不關堆垛”。這就是在強調自然而然,境由心生,反對過于雕琢詞句,過于追求用典的晦澀詩風。
神韻、格調和性靈包括境界說等種種詩詞理論,其具體內容中有很多技術性指導和總結,他們還試圖從根本上用一個詞概括和揭露詩的本質,我們寫詩的人最好能融會貫通,不必偏執于一端,創作中遇到題材不同各取所需便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陶淵明的詩,王國維看到了境界,王士禎看到了神韻,沈德潛看到了格調,袁枚看到了性靈,可見好詩是自然合道的。任何理論都會著眼于詩的意境,都強調詩人要積累學識,還有就是都重視作品中的風雅特征。我們讀詩、學詩、寫詩,沒有一個人是因為古典詩詞太通俗才喜歡它的,恰恰是因為風雅讓我們愛上詩詞。風雅精神是中華詩詞根本的文化審美價值所在,是詩詞的靈魂。但這并不意味著語言晦澀,并不意味著不能用通俗語言來寫出好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等等,語言一點也不晦澀,甚至還可以說很通俗,但是卻分明蘊含著中華文化中獨創的風雅精神,創作中努力融匯傳承方是正道。詩意過于直白、語言過于隨便(打油詩另論)、過度吹捧或過度謾罵,都是與風雅精神背道而馳的。
對于學詩的朋友,在積極創作實踐的前提下,想要盡快提高水平,個人經驗有兩個捷徑。一是以古人為師,認真閱讀揣摩古往今來的經典詩詞、理論。你要作首七律,就先認真讀上幾十首七律;你要填浣溪沙,就先讀上幾十首浣溪沙,涵詠之間一定會有所收獲。二是詩友之間要有真誠主動的作品交流和思維碰撞,有條件的話多與高于自己水平的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詩友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謙虛的,別急眼,要知道有人批評對于水平提高是大好事,當然改不改由你自己最終來選擇,這樣便容易發現問題,還可以共同進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的這兩句詩論是至理名言,希望得到重視。
在“國藝新時代”這個網絡文藝社群中,張力夫先生是大家公認的老師,不論是想學詩、想改詩、想評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請教張力夫先生。為了感謝張力夫先生長期以來的幫助和支持,詩友們也用詩人的方式表達了對他的崇敬之情。以下是詩友們贈送給張力夫先生的作品:
讀力夫先生詩得句有贈(新韻)
果志京
燕京紫陌入千山,一處清溪四五弦。
遣句閑庭吟野色,尋芳遠嶺繪春煙。
東籬月下雙棋客,北斗峰頭九尺男。
酒向新章澆韻老,詩心自在水云間。
敬贈尊師力夫先生
商瑤
庚申回首草三芽,猶記當年點玉瑕。
曉悟詩真尋古趣,更尊力厚數方家。
為文勁骨承風雅,傳道行云播李花。
恩念平生緣得遇,敬師一盞雨前茶。
贈力夫老師
安洪波
友誼樓臺初友誼,風波年紀各風波。
人生知己何其少,詩句行程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