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秀清

西洋樓中的大水法遺址現狀
跨文化交流不是文化交流任何一方的獨角表演,而是文化交流各方的對話與合唱。
在北京大學的北邊,步出清華大學西門向右側觀望,舉目可見一座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偉的皇家園林,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跨文化建筑藝術杰作——圓明園。
它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占地350公頃,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
它盛時知名景群一百幾十處,集殿、堂、樓、閣、館、軒、榭、亭、廊等于一園。其中不僅移植江南和北方的眾多名園勝景,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的優秀造園藝術,并且還成功地引進了歐式建筑,即“西洋樓”。是當時最為出色的一座皇家園林,并且在世界園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東方凡爾賽宮”。法國大文豪雨果曾這樣贊美道:“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想神往的,如同月宮城堡一樣的建筑,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杰作,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廟,羅馬有斗獸場,埃及有金字塔,東方有夏宮。”夏宮說的就是圓明園。而西洋樓則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
西洋樓在長春園的最北端。它是仿照歐洲園林所建造的西洋式建筑和庭院。西洋樓景區,由諧奇趣、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10多個景點組成。圓明園的主體是我國的古典園林,占全園面積的98%。而西洋樓,東西長不足千米,南北寬七八十米,占地面積只占全園的2%。
西洋樓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后全部建成。它是由供奉清廷的西洋傳教士,意大利郎世寧,法國人蔣友仁、王致成,捷克人艾啟蒙等設計和指導,由我國匠師建造的。建筑形式和造園形式,具有歐洲文藝復興后期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和法國的勒諾特風格,但也吸取了我國園林和建筑的特點,是中西結合的杰作。
諧奇趣是西洋樓的第一座建筑,建成于乾隆十二年秋天,最突出的特點是噴泉造型以自然的動物取代西方裸體雕像。主體建筑為三層,樓南有一大型海棠式噴水池,設有銅雁、銅羊和西洋翻尾石魚組成的噴泉。樓的背面即北邊,也有一組噴泉。樓左右兩側有弓廊連接著八角五色琉璃亭樣式的樓廳,是演奏中西音樂的地方。乾隆皇帝品嘗西餐和欣賞中西音樂就在此。由于這里的噴泉設計奇趣盎然,乾隆極為賞識這里自然之趣的噴泉形式,取名叫“諧奇趣”。從而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西洋樓中的諧奇趣遺址現狀

西洋樓海晏堂遺址石貝殼
中國傳統十二生肖文化取代西方裸體雕像噴泉的海晏堂,是西洋樓景區中最大的一組建筑群。其主樓為兩層,正面向西,有11個開間。這座大理石的建筑,墻壁為粉紅色,樓窗的四周鑲嵌著五色琉璃磚,大理石柱上雕刻著很深的花紋圖案。樓前左右各有疊落的石梯一道。石梯的中央環抱著一個石雕的大貝殼。貝殼的兩側呈八字形排列著12座人身獸頭銅坐像。這12只獸頭是十二生肖頭像,分別代表十二個時辰。每只獸頭依次噴水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中午12只獸頭一齊噴水,皇帝看到哪只獸頭噴水便可以知道什么時間,俗稱“水力鐘”。用十二生肖取代西方裸體雕像,這是中西結合的杰作。遺憾的是這12只獸頭在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時失蹤了。直到2000年4月底至5月初,海晏堂12只獸頭中的虎、牛、猴獸頭銅像出現在香港嘉士德和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的拍賣會上。中國保利集團基于愛國情懷,以2993萬港元的高價將三個獸頭銅像競價購回北京。這是圓明園140年來散失在國外的文物首次回歸大陸。豬首在2003年7月由愛國人士何鴻燊先生花巨資購回,無償交給了保利博物館收藏,并與其他三只獸頭團聚。2007年9月,何鴻燊又花了6910萬港幣購回了馬首。于2019年11月13日捐給了圓明園管理處。2013年6月25日,由法國皮諾家族把兔首和鼠首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他的龍、蛇、雞、狗和羊這五只獸首還不知下落。
用滿族人特有的圍獵方式取代西方裸體雕像噴泉的大水法,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自北向南分別是高臺上的遠瀛觀、臺前的大水法,以及對面的觀水法組成。這一景組位于長春園南北主軸的最北端,與西洋樓的東西軸線相交。這表明它在西洋樓乃至長春園的重要地位。目前,這里殘存的巨型雕柱、石龕和圍屏,都還非常壯觀、醒目,現在成為我們的標志性建筑。
遠瀛觀是建在高臺上的一座非常漂亮的歐式宮殿,這座樓共有25間,全部用漢白玉建造,石質和雕花都十分精良,里邊的家具陳設都是西洋的。
遠瀛觀南面是大水法,緊靠遠瀛觀高臺之南,造型為石龕式,石龕的頂部有一個雕刻的石花。雕刻的石花底下有一個大型的獅子頭,從獅子頭口中往外噴水。獅子頭底下,有一座七級水簾。它的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銅鑄一只梅花鹿,鹿角為八杈,可噴水八道;鹿的兩側有十只狀似奔跑的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這一噴水池,西洋人稱作“獸戰”,我們叫它“獵狗逐鹿”。這組噴泉不僅傳承了滿族人圍獵的設計,還源于希臘的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月亮女神來到湖中沐浴,不巧被一位獵人發現了,獵人悄悄偷走了月亮女神的衣服。月亮女神發現后,非常生氣。于是就把獵人變成一只梅花鹿,并且讓十只獵狗噴水射它,以示懲戒。在噴水池的兩側,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為方形,十三層,頂端噴出水柱,塔四周還有44根銅管子,兩邊加起來88根一齊噴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以及葡萄牙使臣、荷蘭使臣等,都在這里“瞻仰”過大水法奇觀。據說這處噴泉若全部開放,有如山洪暴發,聲聞里許,就是當年乾隆皇帝想和身邊的大臣談話,都須打手勢,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大水法南面是觀水法。只有11平方米的平臺,是安放皇帝寶座的地方。它是歷朝歷代帝王寶座中極為罕見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國帝王的寶座都是坐北朝南的,而這個寶座卻是坐南朝北的。就是因為乾隆皇帝為了要看大水法的噴泉在陽光下出現的彩虹,為了追求這一獵奇的景觀才建了坐南朝北的寶座。我們現在看到的觀水法的五塊石屏蕊,石屏蕊上刻的都是西洋的軍旗、鎧胄和洋槍洋炮。
仿照歐洲的迷宮花園而建的萬花陣,又名迷宮和黃花陣。它的主要特點是:是用四尺高的字圖案雕花磚墻,分隔成若干道迷陣,所以叫作“萬花陣”。盛時,每當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圓亭里,宮女們手持黃色彩綢扎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得皇帝的賞物。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線距離不過二三十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易走進死胡同,要想到達陣中圓亭,不是那么容易的。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經過一番努力和拼搏。現在,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萬花陣復建完畢,這里已成為一處別開生面的游人娛樂場所。
中西合璧的建筑養雀籠,這里是飼養珍奇異鳥的地方。在盛時是一個牌樓式的建筑。這個牌樓非常有意思,從西往東看是五間中式牌樓,從東往西看是三間歐式拱門,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西洋樓的修建,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盛況的西方人士,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圓明園的歐式宮殿,可以說集美景佳趣于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圣克勞教堂的噴泉并駕齊驅。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也。凡爾賽宮,在法國巴黎,是法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生活的大型宮苑,性質與圓明園類似。始建時間比圓明園早40年,歷時100年才全部建成,園林區和凡爾賽城區加在一起,總面積111萬平方米,有大小噴泉不下百座。因為它規模宏大,建筑華麗,造園也有新發展,被視為西歐的園林明珠。歐洲人把圓明園的歐式園林,與凡爾賽宮相提并論,不能不說是對它最高的評價了。
乾隆皇帝對西洋水法有特殊愛好,但大概為了中洋有別。遠瀛觀、大水法,建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天,是為了讓葡萄牙使臣瞻仰的。據乾隆解釋,他聽說西歐以水法為奇觀,而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無奇不有,建造水法只不過區區小事,所以就叫郎世寧造成此法。乾隆建造西洋樓景區,也巧妙地融合了中國的元素。比如巧妙地用大自然的動物噴泉取代了西方的裸體雕像的噴泉;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取代了西方的裸體雕像的噴泉;用滿族人特有的圍獵——十狗逐鹿的方式取代了西方的裸體雕像噴泉。建筑的主體是大理石的,但屋頂形式卻采用了中國的琉璃瓦覆頂,它有個寓意,即使西洋的東西再好,也在清朝的統治之下。

西洋樓中的大水法原貌圖

西洋樓中的諧奇趣原貌圖
西洋樓在總布局上,是用歐洲傳統的幾何構圖,但又局部采用了我國的自然山水布局。在造園內容上,既有西洋的宮殿、迷宮、線法畫、水法(即噴泉)、花壇和綠籬;又有我國的竹亭、疊石和甬路;既有西洋石獅子、石翻尾魚,以及青銅雕塑的我國十二生肖。在建筑上,既采用大理石雕花券柱,又加蓋了重檐琉璃瓦屋頂,并在抹灰的墻面上使用了彩色琉璃浮雕裝飾。行家們認為,西洋樓是我國大規模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我國園林史上,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盡顯和合之美。中華文化本著“天下大同”的理念,以包容的精神,與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文明互鑒,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為世界和平和諧與共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