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賽特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438)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內外空間與環境的學科,兼具社會性、技術性、藝術性等多重屬性。通常情況下,建筑學是指與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與技術的總和,并區別于一般的建設技藝。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社會需要,建筑學一直與時俱進,持續發展并在提升和改善人居環境中發揮了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傳統的建筑學研究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內家具的設計,風景園林和城市鄉村的規劃設計。隨著學科的發展,城鄉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從建筑學中分化出來,成為與之并列的一級學科[1]。
建筑學主要包括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建筑構造、建筑歷史、建筑理論、城市設計、建筑物理和建筑設備等方面的內容。建筑學的內涵和外延目前仍然在不斷發展中,但其圍繞人居環境提升和改善的定位基本未變。本文的6 個重點討論方向分別是:
1)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設計;
2)全球化進程中的建筑文化;
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建筑環境可持續發展;
4)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鄉村建設;
5)信息化時代建筑數字技術;
6)產業現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業化。
城市設計主要研究城市空間形態的建構機理和場所營造,是對包括人、自然、社會文化、空間形態等因素在內的城市人居環境所進行的研究、實踐和實施管理活動。在中國史無前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張,城市的功能結構、空間環境和輪廓肌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出現了規劃管理乏力、城市建設無序、文化傳承缺失等問題,而其中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系統協調又是關鍵問題之一,亟待加強城市設計研究。
進入21 世紀以來,城市設計突破了以往主要關注物質空間視覺秩序的局限,進入關注人文、社會和城市活力的新階段。當前,中國城市設計發展呈現出學術探索空前活躍,理論方法探索與西方并駕齊驅、工程實踐面廣量大、技術水平后來居上的發展趨勢。
首先,中西方學者在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研究上開始出現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西方學者繼續在城市形態分析理論、城市設計方法論等相關領域展開探索。中國城市設計學科最初總體順應以美、日為代表的國際城市設計發展潮流起步[2]。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逐步建立起中國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架構;隨著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建設發展社會轉型,城市設計項目實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城市設計出現了一些體系性的新發展。理論探索主要反映在城市設計對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社會的關注、數字技術發展對城市設計形體構思和技術方法的推動,以及當代藝術思潮流變對城市設計的影響等方面。
其次,與西方相比,中國城市設計實踐呈現出后發的活躍性、普遍性和探索性。歐美城市化進程趨于穩定,其城市設計實踐多為局部性項目。而中國特色的城市設計實踐探索則呈現出明顯的豐富性。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時段相位的不同導致中西方城市設計實踐的不均衡性。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城市設計項目實踐呈現“面廣量大”的現象,反映出4 大核心內容:概念性城市設計、針對未來城市結構調整和目標完善的城市設計、城鎮歷史遺產保護和社區活力營造、基于生態優先理念的綠色城市設計。
“建筑文化”的討論可有3 層含義,一是社會文化特質內化于建筑后所表現出的形貌和氣質;二是建筑如何影響人們的空間行為及人際關系;三是對建筑傳統與時尚的系統思考、傳播及其理論化。
近年來,在求新求變的當代建筑思潮占據話語權的時代背景下[3],建筑界討論比較集中的話題主要在2 個方面:一是“如何批判性地反思建筑現代性和現代主義的激進建筑文化”;二是“如何批判性地傳承和復興‘在地性’的傳統建筑文化”;這2 大命題可大致包括如下4 方面內容:
其一是對現代主義建筑批判性繼承的論述。對現代主義批判的批判也是螺旋式反思的一種嘗試。總的來說,這種對“現代主義批判”的批判,反思了現代之后建筑出現的復制、仿古、標新立異等形式主義傾向。
其二是對現代之前傳統建筑文化的再認識和再提煉,表現為對傳統、地域性、身份識別性的新探究。
其三是對建筑創新問題的理論探討。對于如何創新,今天的建筑理論家已經不再從哲學、藝術等層面討論為新而新,而是更多地從傳統和原型中汲取營養與古為新。同時,建筑創新問題的討論還聚焦于多樣性、多元化的追求,這也早已是現代建筑文化發展的一個時代主題。
其四是為對全球在地性、地域性和人本主義的討論。
氣候變化加劇了洪澇、干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并導致高溫、暴雨等異常極端天氣增多,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建筑學學科的核心課題之一。在城市空間規劃方面,注重土地集約發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導綠色循環經濟和綠色交通,采取生態城市設計方法,實現延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城市發展目標;在綠色生態環境方面注重節能減排、雨洪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和景觀營造;在建筑物理環境方面注重不同氣候條件的物理環境需求,營造舒適的建筑室內外環境,減少建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4];在綜合防災減災方面注重構建系統的防災減災體系,從城市、街區及建筑層面加強建筑環境的韌性。
在城市空間規劃方面,從最早的生態城市理念雛形到以有機疏散理論、城市人文生態學為代表的城市規劃思想中都蘊含著生態城市的思想火花。我國學者結合國內外生態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研究體系[5]。在綠色生態環境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基于我國國情與景觀生態學理論,對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綠色基礎設施、綠色景觀營造技術等進行研究成為熱點。
在建筑物理環境方面,國內外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建筑室內外聲光熱環境等內容。在綜合防災減災方面,國外關于城市防災減災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較多,主要集中于災害法律法規制定、城市防災規劃研究、城市防災空間設計及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救援等幾個方面。我國在該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災害管理與救援體制,對于單災種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近年來也逐漸開展了一些關于綜合防災的研究課題。
農業、農民與農村“三農問題”是中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難點。自2006 年以來,中國鄉村先后歷經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3 大發展階段,同時,穿插著傳統村落保護、特色小鎮建設、扶貧安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專題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帶動了建筑學界鄉建研究熱潮。
國外與鄉村建設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鄉村土地利用、鄉村管理與政策、鄉村保護、城鄉關系、鄉村生態、鄉村社會和鄉村環境等內容,同時,還關注鄉村遺產、鄉村可持續性、鄉土建筑、鄉村景觀和保護等。
國內的鄉村建設研究基于我國國情,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城鄉統籌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主要研究熱點包括傳統村落、新型農村社區、鄉村治理、美麗鄉村、鄉村旅游、城鄉關系、鄉村復興、村鎮規劃管理等。在建筑層面,研究主體多圍繞傳統民居展開,一方面向更大范圍的鄉村聚落拓展,一方面向更深層次的綠色、節能技術延伸。
建筑設計與創造和革新緊密相關,隨著信息數字技術的介入,其方法也正處于不斷變遷的狀態,新的理論、系統、方法不僅使其成果新穎獨特,同時詮釋著全新的設計理念,信息化時代的建筑數字技術將對建筑學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突出體現了先進數字技術引領下建筑學的無限可能性,創造出眾多兼具科學性和想象力的實踐成果。在數字建筑的理論和方法探索上,近年來的研究主要圍繞幾個方向展開: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數字建筑設計的結合,信息論與控制論對數字建筑設計的影響,數字建構的理論和方法,參數化建筑設計與算法生形,物聯網和建筑智能環境等。
在我國大規模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數字建筑的實踐探索也在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推動下蓬勃發展。這些實踐項目充分利用了近年來我國數字建筑理論與方法層面的研究成果,踐行了參數化設計、數字建構、工匠技藝、地域特色、環境融合等理論方法,推動了整個建筑產業鏈的進步與升級。許多實踐項目也成了當地著名的地標建筑。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經過30 多年的改革發展,建筑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我國建筑行業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勞動生岀產率總體偏低,資源與能源消耗嚴重,污染問題突 ,建筑施工人員素質不高,建筑壽命短,建筑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傳統落后的建筑生產方式[6],而建筑工業化正是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之一。
建筑工業化是世界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工業化住宅的建設方式最早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提出并得到發展。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是世界范圍內建筑工業化發展水平領先的國家,在建筑工業化的道路上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例如,美國高度成熟的木結構工業化住宅體系、歐洲多國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體系、德國的工業化模板現澆混凝土體系等。
國內的建筑工業化研究近年來方興未艾,從設計理論到施工技術,從結構體系到內裝體系,高校、科研院所、設計企業、施工企業等都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新時代的建筑學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要積極回應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及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興起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國內要成為引領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核心學科。在此背景下,建筑學學科將呈現若干重要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學科成果成為提升城鎮建設水平的重要技術手段和管理支撐;以進化和發展的觀點和視角看待建筑文化與遺產保護;綠色建筑理論與技術成為貫穿建設全過程的重要方針;鄉村建設向科學和可持續方向發展;從數字建筑設計走向工業化;建筑工業化成為我國未來建筑業發展的關鍵。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設計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構建創新型城市設計理論體系,基于可持續原則的綠色城市設計,結合遺產保護的城市特色保護與有機更新,基于大數據支撐的城市設計發展等。全球化進程中的建筑文化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場所精神與地域主義,傳統與現代,原型與原創等。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建筑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可持續城市空間規劃與環境,綠色低碳的建筑物理環境,城市與建筑綜合防災減災等。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的鄉村建設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轉型期鄉村規劃建設策略,鄉村既有建筑環境品質提升技術,鄉村空廢環境綠色消解與再利用模式,現代農業新型鎮村體系規劃方法,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模式等。
信息化時代的建筑數字技術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算法驅動的建筑設計,數控建造,基于建筑性能和物聯網的智能建筑等。
產業現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業化主要研究任務包括:建筑工業化的技術標準體系,建筑主體結構的工業化技術,建筑部品部件的工業化技術,建筑工業化的配套裝備與工藝,支撐建筑工業化的信息及數字技術[7]。
建筑學在我國的學科發展中長期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相關領域技術的不斷發展、優化及完善,其將持續作用于現代建筑及相關研究領域,并起到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