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琴
(福建省龍巖市松濤小學分校,福建龍巖 364000)
關于簡便計算,有“五律”之說,分別是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另加“兩性質”,即減法性質、除法性質。“五律”“兩性質”是進行簡便計算的依據與法則,同時對于數學的簡化學習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在學習與應用過程中,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梯度學習,逐次呈現。特別是乘法分配律,它既是簡便計算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和易錯點。綜觀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反復思考這些困惑,心得體會油然而生。下面,筆者就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務必做好前期滲透,做好鋪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乘法分配律,為學習四年級上冊真正意義上的乘法分配律埋下伏筆。
例如,二年級學習乘法口訣后就會有“2 個5 加4 個5 等于幾個5”。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雛形,教學的側重點是學生能感悟出其中的計算方法即可。

圖1
在三年級教學中,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那是整數、小數計算的入門,如25×3=?你是怎么想的?請寫出你的思考過程:25×3=20×3+5×3=75。三年級下冊初次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教學中,如圖1 所示:25×13=?教師可以先從25×3 導入,緊接著讓學生自主嘗試,可以巧妙地借助點子圖,讓學生自主分析算法的策略與依據,從拆數方法、運算定律、轉化思想三個角度,進行追溯分析,抓住數學的本質。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豎式算法進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算法;最后使學生通過算式、點子圖再聚焦豎式的拆分、分析,從而理解其中蘊含的算理。在這個拆分過程中,用到了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為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也就是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至此,學生完成以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為載體,通過數形結合,經歷了算法的分析和算理的反思、應用的過程,發展了運算能力。
在三年級上冊,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知識,那是幾何入門。學生啟蒙階段知識掌握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后續學習。在周長知識的教學中,正方形的周長明顯異于長方形的周長。對于長方形周長的教學,教師可首先讓學生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量一量它一周的長度,得知周長的意義;其次,通過嘗試計算得到周長,有長+寬+長+寬,按量的順序有序計算,不重復、不遺漏,也有長+長+寬+寬,因有相等長度的邊而跳躍式相加;最后,通過思考再總結得出③長×2+寬×2,④(長+寬)×2。這種梯度思考,既體現了計算方法的優化,又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計算不再是單純的計算,而是滲透在各個層面,原來幾何知識的學習也是離不開乘法分配律的,或許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前世吧!
在四年級教學中,乘法分配律終于來了。在教材中呈現的學習程序是,先觀察算式,看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算式的關系,進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筆者在教學中巧妙地抓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他們的知識落腳點為起點進行講解,出示一系列的習題,告訴學生:“這是你們學過的,當時你是怎么想的?請從中找出規律。”習題如下:
(1)2×5+4×5=( )×5
(2)根據上一小題的經驗,你會口算25×13 嗎?
25×10+25×3 20×13+5×13
(3)出示長方形,長5 厘米,寬3 厘米。你想怎么計算它的周長? 5×2+3×2 (5+3)×2
(4)出示生活實際問題:小芳在超市買了方便面、薯片各5 包,方便面4元一包,薯片3元一包。一共用去多少錢?如果你是售貨員,你會怎么算錢?算一算,說說你的想法。
4×5+3×5 (4+3)×5
(5)在學生解答并匯報各自的想法后,出示問題:第(2)(3)題分別有兩種不同的方法,答案一樣嗎?想法相同嗎?
(6)你能用字母或符號表示它們左右兩邊知識之間的關系嗎?
①a×c+b×c=(a+b)×c

學生通過自主嘗試、解決問題,在不同方法中探究,在相同結果中思考,彰顯乘法分配律的本質。這樣,學生能夠深刻構建知識體系,并會靈活運用,真正實現了訓練思維,發散思考,殊途同歸。
在四年級剛學完乘法分配律后,直接進入整數的簡便計算,學以致用,熟能生巧,但學生還是錯誤層出不窮,特別是一些稍難易錯題。優生,掌握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做起題來得心應手、有條不紊;相反,學困生,不理解算理,困惑重重。還好,教材的編寫是循序漸進的,到了五年級上冊,又過渡到了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此時看似新課教學,但中上的學生都可以自學完成,遷移學習即可,效果好多了;到了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的簡便計算,使舊知識的再度遷移學習,連學困生都不再疑慮了。在高年級,乘法分配律還延伸至方程的計算,如2.3x+2.7x=10。學生在練習中感悟、明理,實現正遷移。
到了高年級,乘法分配律的靈活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知識蘊含著這一規律,需要教師和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探索世界,用數學的聲音描述世界,用數學的方法感悟世界。
在學習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時,學生已了解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相比于正方體,長方體的知識量大且難。單元復習中有一道題:一個長方體,當長、寬、高各擴大2 倍時,它的棱長總和、表面積、體積分別擴大幾倍?這個問題可是難倒了大片學生。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
(1)舉例子,用數值帶入計算,得出規律,這是一個好方法。
如長6 厘米,寬5 厘米,高3 厘米
(2)借助乘法分配律進行理解,利用字母公式對棱長總和、表面積、體積的計算進行拓展思考。知識梳理如下:
棱長總和:(a×2+b×2+c×2)×4=(a+b+c)×4×2
棱長總和擴大2 倍
表面積:(a×2×b×2+a×2×h×2+b×2×h×2)×2= (ab+ah+bh)×2×4 表面積擴大4 倍
③體積:a×2×b×2×h×2=abh×8 體積擴大8 倍
其中蘊含著乘法分配律的學習,已經是高層次、高級別的學習。學數學不能只著眼于眼前,更重要的是要提煉思維、深度學習、梯度應用,重在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由學會變成會學。
總之,乘法分配律并不局限于計算過程的簡便運用,從縱向上看,它貫穿于數學課程的始終,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及步入社會運用于生活;從橫向上看,它拓展運用于代數、幾何各個數學知識領域,遨游于數學王國,彰顯魅力,盡顯霸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