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蕾
(黃山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提出了“生態興則國家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科學自然觀,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其背后都反映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和推動經濟可持續綠色發展這條主線。我國的城市建設開始進入新階段,需要面對長期以來以增長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安徽也正在高質量綠色生態發展的轉型期,力圖將安徽打造為重要綠色樣板示范區域。合肥作為多次榮獲相關生態獎項的城市,更是建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合肥更是劍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依托城市山水環境,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經濟、生態、教育科研核心。
駱崗機場作為合肥人心目中的老城記憶,是踐行綠色生態發展、實現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與生態本底,將經濟、環境、生態三者進行融合,以中央活動區(CAZ)的角色定位激活城市發展動力,展現高質量發展的合肥形象。
中央活動區(CAZ)起源于中央商務區的概念,它一般屬于城市的副中心地區,應當囊括多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活動,把單一空間區域進行系列組合,形成整體化的統籌概念,不同用地之間相互滲透,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不斷擴大服務人群范圍,是整體化規劃理念的發展與變革。其重點在于多功能的混合利用,其必然包括了品質化的公共基礎空間,突出了原有功能用地的多元建設,對于慢行交通和車權劃分更為明晰,體現出人的尺度,并且配套公共建筑和公共文化空間,從而塑造出復合多元的城市功能。
以合肥駱崗機場片區為案例,其于1977年12月通航,作為合肥的空港門戶,曾承擔了合肥的主要客貨運任務,后于2013年5月停用。研究區域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周邊道路有繞城高速、合安高速、錦繡大道和包河大道,總占地面積約263萬km2。同時,駱崗機場片區南側為十五里河生態廊道,北側為繞城高速生態廊道,內部水網、林地資源豐富,在城市主導風向上具有節點作用,因而改善駱崗機場片區周邊環境,對于提升合肥市的景觀生態自然具有重要作用。
加強城市生態網絡的研究,整合各類土地資源,優化城市生態格局,能夠有效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基于生態網絡的視角對駱崗機場片區承載的整體生態功能與定位進行研究,有助于維護生態安全過程與健康的城市環境。駱崗機場片區基于中央活動區(CAZ)的功能定位,在未來的城市整體生態網絡架構中承載生態源地的重要職能,對于提升主城區景觀風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1)承上啟下,生態節點。駱崗機場片區將能夠溝通十五里河——繞城高速生態廊道與巢湖——大圩濕地綠楔,在常年東南風主導下,承接巢湖濕潤的空氣,發揮類似楔形綠地的生態功能,將低溫氣流引入市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區人居環境。
(2)引領內環,彰顯特質。連接大圩生態公園、龍棲地生態公園、南淝河沿線生態綠地、環城公園、廬州公園、合肥植物園、大蜀山森林公園、翡翠湖公園、南艷湖公園等,踐行“公園城市”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和諧共生,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人文、生活價值的升華。
(3)重視網絡,體現價值。對照目前合肥正在著力申報的“國際濕地城市”的要求,不僅要把握好現狀濕地功能的修復,還需要適當擴展濕地空間范圍,通過構建環繞駱崗機場中央活動區(CAZ)內部水系、大型水面濱水地帶的緩沖濕地,凈化水質、防止富營養化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構建生物棲息地,適當合理運用海綿城市理念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4)改革創新,多元經濟。未來城市生態網絡功能不僅有著其本來生態學意義上的含義,更是通過生態網絡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與文化、創新、科技的相互融合發展,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生態網絡視角下的中央活動區(CAZ)將通過綠色網絡加強與周邊聯系,發揮綠色空間、綠色網絡的環境對于科技創新空間的引領效益及邊緣效益,實現經濟化多元化的發展,構建駱崗機場中央活動區。
芝加哥制定的2020年發展規劃就提出以中央活動區(CAZ)來升級中央商務區概念的議案,增設系列建筑文化設施,并且將系列居住用地加入,讓原有衰落的城市功能通過漸進和整體的城市中心設計變得富有活力,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地鐵、公交體系、道路體系進行區塊之間的聯系,聯系新舊城區,使得各個板塊能夠聯系且相互補充,豐富了城市中心區的系列統籌綜合功能。其中有三條基本原則可供借鑒:第一,中心區發展和經濟活動的多元化;第二,改進交通和中心區的可達性;第三,濱水地區和開敞空間的開發、提升。
該城市設計提出“寧鎮楊同城化發展的區域集線器”的規劃理念,通過匯聚周邊資源,提升自身特色,帶動周邊發展。其發展策略涉及了生態、產業、交通、地景、場所、智慧六個方面,包括了“自然優先,布局合理”“創新引領,復合高能”和“立體聯通,高效綠色”等一系列概念。這些規劃策略都力求促進生態、環境、經濟三者的有機融合,激活城市發展動力,輻射周邊區域,對于本次研究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在生態網絡的視角下,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構有助于在保證城市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的情況下保護地域空間生態本底。以公園城市理念為抓手,塑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城市形態,發揮中央活動區(CAZ)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引領作用;促使人文理念、生態理念、創新理念、美學理念相互融合,自然與文化和諧統一,通過創新引領帶動經濟發展,運用美學理念指導中央活動區(CAZ)建設。
駱崗機場片區位于正在建設的濱湖科學城范圍內,地理、交通、生態區位優勢較為突出,在此基礎上,規劃將駱崗機場片區打造為品質一流的中央活動區(CAZ)。它將原本的單一空間組合起來,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互相滲透,從而服務于不同的人群,同時基于城市中大尺度生態系統格局的考量,以中央活動區(CAZ)的面貌融入合肥創新之都的建設,成為合肥的城市新名片。
(1)藍綠交織的整體環境。突出水系、林地、濕地等多元生態空間利用,發揮其在城市生態網絡中的作用,形成城水交融的城市景觀環境,保護原有的生態穩定性,保護通風廊道的順暢。
(2)特色鮮明的老城文化。合理運用駱崗機場老合肥記憶、保留機場跑道航站樓等城市歷史見證,突出城市特色,現有的河道景觀和慢行系統不能滿足親水的需求,應當設置一系列的親水、鑒水、棧道等加強與十五里河和許小河的關系,保持河道的通暢,加入龍舟、藝術展示,加強河道與綠地、綠地與廣場、廣場與場館之間的聯系。
(3)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符合未來多元化的中央活動區(CAZ)建構訴求,彰顯高質量的公共空間、復合化多功能的用地布局和步行導向的交通模式,減少對于機場的切割,東西部應建設系列道路與主干道連接,打通大連路到金寨路,與主城區和新城區的生態網絡連接,部分路網應適當下穿,保護地面生態體系,完成軸線建設,統一整體景觀和空間序列,同時依托現有的生態用地內多級連接的生態網絡,增加內部組團和內部廊道,加強十五里河生態廊道、西側高速生態廊道和北側高鐵生態廊道。
(4)智能低碳的建筑設計。整體區域設計不能缺少相關智能建筑的參與,設置集中的通車區域,安置太陽能板,實行雨水收集凈化與再利用,同時要在其中體現合肥的文化地域特色,根據地源熱泵理論,土壤溫度夏低冬高,基于此對熱源進行利用。構建綠色的智能交通體系,完善水資源管理與海綿城市區塊的建設,形成完善可靠的智能公共服務系統。通過易于維護管理的建筑設計,躍升城市發展的建筑特色,完善城市的建筑設計特點。
通過運用“海綿城市”新理念以及通風廊道、綠道等新技術,對規劃區進行微地形整理,創建通風廊道、綠道,保證合肥東南風主導風向的順利導入,并有機連接繞城高速通風廊道與十五里河綠道,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維護現有的“冷島”,完善規劃區域內廊道的通暢性,建設雨水回收再利用的體系,利用雨水花園和生態濕地完成水的多次“循環利用”。同時,規劃宜充分利用場地現狀,構建動靜結合的總體布局,利用及加強原有地勢,形成大氣通透、具有縱深感的生態形態,通過布置大范圍的可進入式草坪體系及完善的慢行道路、景觀系統,構建景觀大道,給都市人群提供擁抱綠色、享受生態新區生活的富氧交流空間,實現規劃區人的“呼吸”; 同時,預留大面積的綠色彈性開放空間,為之后大型的都市活動,如城際嘉年華、煙火匯演和草坪音樂會等提供彈性的都市空間,使綠色公園積極地介入和調整都市繁忙的節奏,實現城市動態的“自我調節”。
規劃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區域內的山水規劃通過精心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場地設計,同時串聯與整合周邊文化旅游資源,形成文化彰顯和步移景異的都市“世外桃源”,實現人與自然、與城市歷史文化的交流,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交流”需求,將公園的生態影響轉換為積極的社會影響,延續合肥文脈打造自然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自然。通過構建功能多元的生態公園,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交流”需求。此外,規劃建設宜將航空主題融入到生態網絡建設之中,利用原有的跑道、航站樓等,將一系列航空主題記憶內容扎根到新建的商業、休憩、科創、教育之中,形成當地具有特色的機場型公園。
構建軌道交通網絡,建立換乘樞紐。運用大中運量公共交通構建通達圈,外圍構建快速交通路,內部構建景觀慢行道路。節點應基于TOD理論,形成緊湊多元的城市網絡。內部慢行系統要綜合考慮自行車、人性線路和慢跑三種人群的不同需求。
根據技術路線的漸進理論,分段建設,初步完善內部景觀廊道及公園內部保護的建設。中期建設建議完善系列生態公共設施和道路交通的建設,打通內部道路,組團基本完善。長期建設則面對智慧運營管理和廊道網絡的構建,發揮核心價值,達成長期目標。整體來看,項目從生態網絡視角構建了內部的完善生境和外部的網絡,能夠促進構筑新的生態創新高地,形成新的文化舞臺,完善新的智慧都市,奏響新的城市樂章。
設計從目前來看還有許多可以提升和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值得提升與思考的內容,例如具體保護動物的針對性設施,以及在未來的概念設想中應當加強與周邊縣市區的聯系,發揮區塊的整體性和漸進性推進,展現中心價值,溝通城市區塊,不斷拓展城市的發展上升空間,為合肥建設成為“大湖名城,創新之都”提供區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