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梅
摘 要:要想實現國家共同富裕的總體目標,就必須追求國內各經濟區域之間的協調。不僅要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也要注重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扶持,努力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而利用銀行來完成扶貧工作除了能夠給銀行本身帶來利益,也是銀行的基本職責,同時還可以幫助國家推進扶貧政策、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基于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現狀,主要研究了目前銀行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遇到的困難與機會,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了相關應對措施。
關鍵詞:金融扶貧? 數字返貧? 福利陷阱
一、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現狀
在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標志著在經歷了政策性貼息貸款、政策性引導、商業化轉型、綜合性金融扶貧等階段后,金融扶貧工作已開始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更加注重產業帶動。截至2018年末,我國貧困人口1660萬人,832個貧困縣中,有一半已經摘帽,但由于其還具備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脆弱、文化觀念封閉、產業化水平低、發展規劃受限制等特點,要在2020年實現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目標,做到“兩不愁,三保障”“一個不能少”“一個不掉隊”仍是一項艱巨、緊迫的任務。
要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優化,應充分借助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力量,努力擴大金融扶貧的范圍,打造完善、科學的扶貧模式。要知道,金融扶貧并非是只需財政撥款就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金融機構開展小額貸款業務、金融保險業務給予貧困地區生產者足夠的生產資金,給予貧困地區人群謀求財富的機遇,通過給予資金扶持來帶動當地生產活動的發展,從而形成資金的自我循環,促進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金融扶貧必須貫徹落實市場機制原則,通過市場化利率來確定扶貧資金的風險收益,保持兩者的統一;其次,必須保證在公平的前提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鼓勵越來越多的主體加入其中。
二、中國農業銀行在金融扶貧中的角色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積極響應中央戰略,為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提供幫助,促進貧困地區企業的發展,積極打造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尤其是注重對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城鎮建設等領域發放貸款,創立了小額信貸扶貧、政府增信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金融扶貧模式,研發了“金穗油茶貸”、“美麗鄉村貸”等各式貸款產品,在我國扶貧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三、金融扶貧面臨的問題
(一)金融扶貧交易成本高
一方面是帶貧企業和貧困戶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另一方面是銀行扶貸款費用成本高。貧困地區大多較為偏遠,交通不便,且不同的地區自然環境及資源存在差異,使得銀行貸款業務工作量加大,一方面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使得發放貸款以及后期的管理過程中費用成本加大,且不良率也是困擾金融服務的一個重大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小額扶貧貸款發放對象為貧困人群,可擔保抵押物種類有限、價值不高,當地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運用和管理資金能力弱,難達銀行的傳統放貸門檻。
(二)金融返貧問題
在金融扶貧開發過程中,多數地區將重心放在了“脫貧”上,從而忽略了“解困”。要想真正從根源上實現各地區的“脫貧解困”,只注重“脫貧”是遠遠不夠的,在金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之所以劃定貧困線,不僅是為了更方便于對貧困人口的統計,更是為了金融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貧困線本身就是一個基礎,只有基礎確定,才能進一步對貧困人口實施反貧困政策,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貧困線的劃定已經成為了扶貧開發的最高水平。為了保證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一些相對較為發達的省市將貧困人口全部納為社會救助范圍,以此實現地區的“脫貧解困”,還有一些地方采取“兩線合并”的脫貧方式,以此推動全面脫貧的進程。雖然以上這種方式能夠保證貧困家庭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脫貧,并提升貧困家庭的收入水平,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返貧問題。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家庭的返貧問題,必須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脫貧政策,切身實際的為群眾出發。
(三)金融數字脫貧
2015年底,經過扶貧會的各項動員,各地區紛紛高舉脫貧旗幟。在攻堅克難的巨大壓力下,部分地區選擇采取虛報數字部署等一系列方法,以此響應扶貧會的號召。按照相關規定,金融脫貧攻堅要做出實效,只有將脫貧工作落實到實處,才能進一步保證金融脫貧解困工作的順利開展。總而言之,不管是貧困地區還是扶貧前線人員,只有從群眾出發,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金融脫貧政策,才能真正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脫貧致富。近幾年,隨著兜底扶貧工作的實施,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扶貧工作的開展。所謂“兜底扶貧”,就是“精準扶貧”,首先確定貧困人口的底數,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金融脫貧數量以及扶貧對象,從而真正從源頭上實現一對一扶貧。
四、優化銀行金融扶貧工作建議
(一)加大金融扶貧產品創新力度
要想深入推進扶貧工作,就必須研發出新型產品。商業銀行必須借鑒類似的成功案例,結合當地的優勢與特色,研發出適合當地發展的金融產品。例如,發布專門扶持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小額貸款業務,鼓勵更多的人進行創業,由此推動產業的整體發展;可以研發出“產業鏈”型信貸,把產業鏈內各個生產環節全都歸納到貸款業務中來,從而激發產業鏈活力,促進當地產業的繁榮;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也可以開設線上線下結合的互聯網貸款,鼓勵更多的人掌握網絡運營,通過網絡進行銷售,拓寬市場,獲得更大的收益。如,農行云南省分行充分結合當地發展優勢,以金融科技作業依托,在生產模式上進行創新,并與相關部門積極創新,最終研發出“草果貸”以及“花農貸”等多種惠農產品。通過這一生產模式,不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農戶的利益,也能使信貸管理體制得到優化。
(二)金融脫貧建議
衡量一個地區或家庭脫貧與否的標準,要以幸福指數作為參照,在年收入達標的基礎上,更要保障衛生、教育的完善。在以往脫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有的地區存在干部當家做主的現象。而如今,隨著金融脫貧解困口號的提出,民眾也開始參與進金融脫貧工作中。金融脫貧工作不僅關乎地區的幸福,更關乎國家的幸福,只有人民生活有保障,國家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如果脫貧工作出現問題,不僅會出現“亂脫貧”等不文明現象,更會影響金融脫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關于如何保證金融脫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這一問題,毫無疑問,必須從群眾出發,只有依靠群眾,才能真正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解困。貧困戶是經過村民評選出來的,所以無論脫貧工作的開展還是監督都離不開群眾。擬脫貧的貧因戶在得到群眾認可之后,即可報給上級,待核查完畢并通過群眾的評議后,才可開展脫貧解困工作。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不僅要通過政府的核查,更要向社會征求意見,只有保證金融扶貧工作在足夠透明的環境下開展,才能保證金融返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思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脫貧解困工作更加離不開數字文化的支持,互聯網為脫貧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由此保證在文化精準扶貧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國家以及各地區均加大了對數字文化的建設力度,只有將數字技術與扶貧工作充分融合,才能保障扶貧工作開展的高效性。因此精準扶貧要善于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充分利用數字文化開展扶貧工作,以此推動扶貧工作的開展,使地區貧困狀況得到改善。
六、結束語
金融扶貧項目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起到關鍵性作用。根據金融扶貧項目的需求,選擇銀行當作樣本,開展對金融扶貧項目的評估,若觀察到在脫貧攻堅戰中存在金融協助相關的問題,須及時商討出全面的金融扶貧政策方案,并建立完整的風險補償機制,使金融產品在貧困地區得到普遍運用,建立誠信制度,讓金融扶貧項目能夠更好地應用于貧困地區,從而真正意義上為貧困地區提供更為實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楊婷婷.精準扶貧,金融大有可為[N].中國銀行保險報,2019-10-28(006).
[2]郭林林.金融扶貧國有商業銀行大有可為[J].中國商論,2019(21):64-65.
[3]王青松,李媛媛.金融精準扶貧實踐與創新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