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我在央企做了40年,2019年末剛卸任,現在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在上市公司協會里,有3770多家A股公司,其中2/3是民營企業。但無論上市還是非上市,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們未來做些什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2020年,企業要做正確的事。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我們一直處在什么樣的市場中?我認為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在一個需求不斷擴張的市場中;二是,在一個龐大的組織管理系統中。
在此過程中,我們最注重的就是效率,高效地滿足市場需求。但現在,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進入到一個高科技時代,充滿了不確定性。圍繞這么多“不確定性”,做企業只有管理是不夠的,必須引入另一個概念——經營。
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經營是面對不確定性的環境、不確定性的創新、不確定性的經營模式,進行選擇和決策。正確做事關注的是效率,做正確的事關注的是效益。
怎么做正確的事?我有五點建議:
第一,要堅守主業。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最難的就是選業務,選好一個業務之后,最難的是堅守。過去一年,我接觸了大量上市公司,大部分出問題的公司出在盲目擴張,沒有堅守主業。
要做好一個企業需要10-20年時間;如果做到極致,需要30-40年時間。這不是算出來的,是我做出來的。我做中國建材、北新建材,這些企業都是堅守了40年時間才由小到大,把它們做到全球第一。
對于民營企業,我的建議是要做隱形冠軍。隱形冠軍就是窄而深地去做。業務不是很寬泛,但是做得非常之深刻和深入;業務個頭不是很大,但市場要做得非常廣。
第二,有效的創新。20年前講創新,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創新。現在講創新,很多人都不清楚,為什么?講得太多了。
創新是要有目的的創新。德魯克說,有目的的創新可以使我們的風險降低90%。也就是說,創新過程中,必須要思考,創新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了什么機會?有什么樣的目標?用什么樣的模式進行創新?必須先研究,然后謹慎地創新。
第三,優質優價的競爭。多少年以來,我們習慣低成本、低價格競爭,但今天社會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這樣的競爭已經不適合。
質量是有成本的,所以“質優價廉”很難做到,但是市場可以接受優質優價。大家去看德國的產品,很多就是優質優價,質量好價格也很好,所以德國的工業一直都很好。
我在北新建材做董事長,臨走時,北新建材的同志們說,“宋總,請您給我們留下幾句話”,我留下了八個字——質量上上,價格中上。現在北新建材一直堅守著這八個字,2018年稅后利潤24億元。
第四,機制的改革。說到機制,大家都覺得,民營企業有天然的市場機制,我說不見得。
機制并不是民營企業天然帶來的,機制來源于企業家(所有者)的開明程度。它是一種經營理念,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存在機制問題。
2018年我去拜訪任正非,他說,華為的利潤,有3份是給經營團隊、技術骨干和員工的,只有1份是給所有者的。
2018年我也去過萬華,萬華是國企,做得好也是因為機制。它有兩點很特別:第一,員工持股20%,國有持股20.6%,員工持股幾乎和國有持股相當;第二,它有技術分紅權,技術人員如果創造了好技術,就能提成15%,一提就是5年。所以,萬華發展得很好,2018年有640億元的收入,160億元的利潤。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內部機制。很多人說華為的崛起是因為5G,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兩點:一是有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二是有財散人聚的機制。
1993年,我做北新建材廠長的時候,幾千人發不出工資,整個工廠奄奄一息。我問大家,你們為什么都不好好干呢?為什么一天會有幾百人遲到早退呢?員工跟我說:宋總,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蓋過房子,我們也好多年沒漲過工資了。
我一聽就明白了。后來我放了兩個氣球飄到天上,第一個寫著“房子年年蓋”,第二個寫著“工資年年漲”。就這么兩個口號,點燃了員工心中的火,使一個窮困潦倒、幾乎破產的企業,變成了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
我常說,對一個企業而言,如果有機制,就不需要神仙;如果沒有機制,神仙也做不好企業。馬云、馬化騰、任正非都是企業家,都不是神仙,只不過他們都選擇了良好的內部機制。
第五,穩健發展。這里面包含三點:穩健中求進步,發展中求質量,變革中求創新。
以上這五點,就是我給大家2020年的建議,希望大家都能去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