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重視。生物作為一門必考的學科,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生物學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素質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力求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探究;思維;意識
初中生物學習的核心不僅僅是記憶、理解生物知識,了解生物的起源與進化,而且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探究和思考,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的態度,培養生物核心素養。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一、堅持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生命生態觀念
1.利用科學素材,構建生命教育觀念
我們知道,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載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通過概念的傳授與基礎知識和生活常識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更加具體地了解生物,理解生物,認識世界,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構建生命教育觀念。教師可以結合身邊的事物和例子,給學生展現一些真實、可觸摸的生物科學。例如,教學“人的生殖”這一內容時,可以在導入階段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知道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嗎?是像媽媽說的從垃圾桶里撿來的嗎?”然后導入生殖系統的介紹,從受精胚胎發育到懷胎十月后的分娩,最后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實例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一位偉大的母親臨死前護住嬰兒,通過手機短信留下“我的孩子,活下來好嗎,答應我,我永遠愛你”的遺言。通過這一事例這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和生命的脆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懂得生命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2.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愛好,學習能力也有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展開生物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知識,把生物課堂情景化,達到活躍課堂、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時,也要把學到的知識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生物學習的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點燃一盞“明燈”,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書本知識與學生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之間真正的平衡,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1.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眾所周知,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很多結論需要通過實驗驗證,很多規律都要在實驗中得以歸納總結。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讓學生學到有用的、不只是課本上的生物知識。如在“細胞”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棉簽刮一下口腔內的上表皮細胞或者洋蔥外表皮細胞,把它們制成觀察標本,上色再對自由水進行排除,就可以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了,操作方便,素材易獲取。這樣,學生通過身邊觸手可及的可觀測細胞進行研究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加深對細胞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2.加強實驗教學,發展學生必備學科能力
觀察、實踐、科學的思維等都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生物這門學科的作用是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如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等。生物學科的能力可以分為動作和認知兩類,動作包括制作裝片、一些精密儀器的使用等;認知包括假設、思考、猜想等。因為初中生的年齡比較小,在學習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動作技能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怎樣使用顯微鏡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結構,然后進行實踐;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示范,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了解每一步驟。通過這樣的能力訓練,學生逐漸學會制作與放置切片標本。
三、理論聯系實際,感受生物教學的應用價值
1.培養良好品質,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質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積累,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掌握生物知識是基本內容,靈活運用生物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是重點。因此,初中生物教學應從最基礎的知識訓練抓起,一步步加深,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和真實存在的生物狀態、屬性啟發學生,讓學生能知道生物科學的應用價值。當生活中遇到有關生物學問題時,會用科學去解釋,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生物學科素養。
2.聯系生活教學,用生物知識解釋實際問題
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特殊品質和能力。在生物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讓學生學會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有的地方傳言豬肉里面有蟲,蟲子很大而且殺不死,人吃了后會感染疾病,這個傳言很快散播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恐慌,導致豬肉價格一直下降卻賣不出去,極大地影響了養豬行業的發展。對于這種傳言,教師可以與質檢部門聯系,取一些豬肉、豬小腸、豬蛔蟲、米豬肉等制作成標本讓學生觀察,學生看到豬蛔蟲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所以肉眼可見豬肉中有蟲子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有,也大都會存在于豬小腸內。米豬肉又稱豬肉絳蟲病,這種肉是被明令禁止出售的。絳蟲存在于豬肉表面,但由于其幼蟲非常小,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需要用顯微鏡等精密儀器才可以看到,而且幼蟲在高溫加熱后完全可以被殺死。學生通過這一實驗,對一些豬的寄生蟲病有了更多的理解,對食品安全檢測有了正確認識,同時擊破了關于豬肉的傳言,從而使學生對生物學習更加充滿興趣。
四、拓展教學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1.構建知識體系,對生物知識進行拓展
學生想要把生物知識真正記住需要不斷的復習鞏固,復習后的知識會不斷在腦海中加深印象,這樣在應用時會更加熟練。在復習中將生物知識進行拓展,有利于學生構建生物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復習“生態農場應用”時,不僅要復習鞏固基礎知識,而且也要培養發散思維。生態農場分成兩個部分——家畜與農作物。通過復習鞏固了生態農場能夠降低成本,形成良好生態系統,促進循環平衡的作用。農場在這種“平衡”下使所有資源都能物盡其用,如農作物成熟后,可以利用秸稈發酵產生沼氣,再用沼氣發電,這樣既保護了環境,而且節約電能。同時,有機農場里的淤泥對于農作物來說也是很好的肥料,沼氣池內剩下的渣滓也是很好的魚飼料,這種良性的生態循環構建起生態農場。這樣的拓展復習,有助于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形成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關注學科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眾所周知,生物學與人類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關注課本中的知識,而且要學生多關注時事新聞,因為科學總是在不斷更新和進步,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從社會關系的組成、食物鏈、技術和科學的實際運用都離不開生物,要結合生活開展一些有利于生物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科學家的故事、生物科學和醫學工作者的事例等,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史和生物科學的進化,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以及不忘初心的奮斗宗旨,培養學生為了社會和人類進步而認真學習的精神和責任感。
總之,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對于初中生生物成績的提高和知識的運用意義重大。教師要抓好生物課堂教學,實現多樣化教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實驗操作等綜合能力,進而實現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曉鷗.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現代教育裝備,2017,(04).
[2]石菲.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J].科學中國人,2017,(41).
[3]趙戀君.初中生物課堂融入生物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2017,(z1).
[4]史佳琴.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2016,(09).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