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金融行業的高利潤和高風險,是一直討論的話題,而監管政策就像是過橋時的欄桿,保護每一個用戶安穩前行。
2013年到2015年,金融行業“亂象叢生”。中國市場上P2P網貸平臺數量從800家增長至2595家,因此而產生的數據盜用等違法現象也層出不窮。到了2017年,數據公司就更為瘋狂:非法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牟利,更有甚者利用掌握的個人信息進行貸款推銷、軟暴力催收等,踐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這種情況隨著2018年重點垂直行業數據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開始逐漸有了好轉。直至2019年下半年,監管部門發起一場整治風暴,針對大數據提取、應用上的違規現象,摸底大數據的使用邊界和采集邊界。可以預見,一些技術實力強、合規要求嚴的大數據風控平臺將獲得較好發展,而靠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牟利的機構將會被淘汰出局。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之下,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用科技重塑業務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的共識。
為動態監測技術進步對金融機構業務模式產生的影響,預測監管模式即將發生的變化,及時向監管部門表達各方利益訴求,向社會傳播各種創新業務模式,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數字金融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國廣財經、環球財經聯合發布了首個《全國跨界數字金融聯盟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共同推動數字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回望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影響行業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技術革命。從早期計算機的興起以及高速計算能力的發展,帶來電子化的交易,到現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的風起云涌,技術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和助推金融行業的發展,金融行業自身巨大的應用場景也在助力金融科技的快速進步;另一個是監管政策。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各種以創新之名行違法之實的行為開始越來越多的暴露。
科技的進步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動了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們對高新科技的未知,也成為了被違法之徒利用的弱點。
在經歷了P2P大面積暴雷之后,監管部門也開始加大力度,比如要求所有的金融業務都要“持牌經營”,而且審批準入的門檻也在逐漸提高。在央行最近發布的《2019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也表示監管架構方面,注重功能監管和持牌監管,確保監管有效覆蓋。
在這種情況下,《倡議書》提出:監管的邏輯和制度框架,將決定金融科技發展的節奏。未來,應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防范金融風險、推動金融行業更好地進步,這是全世界監管者共同的目標。
除了金融科技的發展,支付方式的變化也給金融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改變。
隨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方式躍居為中國主要的支付方式,這給傳統金融體系的渠道結構帶來三個巨大的改變:一是消費者從通過銀行渠道進行支付,轉變為通過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導致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和消費數據被互聯網公司獲得,銀行則失去重要的數據資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影響下,央行清算中心2017年成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替代其與銀行的直連,從而形成銀聯負責傳統網下銀行間的資金清算,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的轉接與清算業務由網聯負責;三是互聯網企業通過數據使用方式、數據分析方式的優化,正在深度影響金融業對于公司、個人信用、風險評價的準確性。
對此,《倡議書》認為,未來的數字金融的監管模式也將呈現三個趨勢:一是基于金融的本質,無論數字金融使用什么概念,設計什么樣的業務模式,監管部門將根據其業務性質納入監管;二是對于變化過程中的數字金融,監管沙盒的大小將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三是監管部門將在傳統金融業、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綜合平衡各方利益訴求。
但對于數字金融行業的探究,卻遠不止于此。
這也是《倡議書》的初衷:由不同角色所組成的全國跨界數字金融聯盟,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共同探究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監管趨勢,運用科技力量,加速金融行業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