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娜,雷 偉
(慶陽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甘肅 慶陽 745000)
在腦血管畸形中腦動靜脈畸形發病率教高,且多見于30歲青壯年[1],腦血管畸形會引起自發性顱內腦實質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有較高致殘率和致死率,是神經外科危重疾病。腦血管畸形中占比高的是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預防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的重點為早發現和早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病情較嚴重,臨床救治難度大[2],通過早期開展治療工作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避免患者發生出血,防止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3]。在本次研究中,選取慶陽市人民醫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患者共43例作為本次實驗主要對象,分析在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診斷中應用CT和MR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慶陽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患者共43例作為本次實驗主要對象,所有對象都是主動參與本次研究,并且具有知情同意權,所有患者經過全腦血管造影確診,年齡最小為17歲,最大年齡為40歲,平均年齡介于(27.82±5.68)歲。結論由 2個主任醫生共同診斷,確定畸形血管大小、供血動脈來源、部位、供血方法、靜脈引流數目。
所有患者都進行CT和MR檢查,CT掃描參數設定為110kv,200mAs,0.6mm層厚,0.5s/r旋轉速率,512×512矩陣,MR檢查設定8mm層厚,10mm層間距。閱片由放射科2名經驗豐富醫生盲法進行,審核后得出結論由另外2名醫生進行,詳細記錄檢查畸形血管團供血方法、來源、供血動脈數目、部位、大小、仔細查看引流靜脈流向、數目、結構是否存在異常,分析比較檢查結果。計算患者病灶平均體積公式為:長×寬×高×0.52,根據供血血管方式在腦血管造影片上將病灶劃分為皮質支或者穿支血管供血、血管供血由大腦前、中、后動脈2個系統或者以上進行。靜脈引流類型包括混合引流、深部引流、皮質引流,病灶里面是否有靜脈球和發生扭曲擴張的靜脈,通過結果進行統計并對比治療效果。
分析患者病灶大小,小病灶直徑小于3cm,中病灶直徑為3~6cm,大病灶直徑大于6cm,靜脈引流方式,CT和MR圖像特征。
1)在本研究中,臨床表現有7例為頭痛,有25例癲癇,有11例局灶性功能缺失,。劃分病灶有10例小病灶,有27例中病灶,有6例大病灶,病灶平均直徑最大為 (6.63±2.56)cm。單支動脈供血有37例,其中合并小動脈瘤有8例,皮質支有28例,穿支有8例,聯合供血有6例。靜脈引流中皮質型引流有22例,其中有14例靜脈球,有8例球樣血栓機化,深部型引流11有例,混合型引流有10例。
2)本次研究中,43例患者中腦動靜脈畸形位于側腦室有4例,處于深部腦蛋白質有4例,處于腦皮質交界處和皮髓共有32例,位于幕下有3例。CT檢查主要表現為腦表面腦回異常形態,CT值為高、中等、低密度混合。MR畸形血管團在T1WI、T2WI表現為低信號不同程度,主要為點條狀、蜿蜒狀、蜂窩狀、簇狀的流空效應,同時引流靜脈表現為增粗、迂回。
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存在潛在并發癥為腦內出血[4],大多數患者首發癥狀為出血,出血由血管病變引起特殊血流動力學每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導致。發生出血機制和血流動力學、組織病理學等有著密切關系[5],該疾病發病率高,有效預防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主要措施為盡早發現,盡早診斷和治療。腦動靜脈畸形組成有靜脈引流、短路血管團、動脈供血,具體為畸形團位置、大小、形態、分隔,并發血管瘤的形態和位置,供血動脈供血數量、方式、扭曲程度、直徑、來源。有相關研究發現,患者畸形血管壁厚度不足更容易發生出血,說明血管壁厚度和出血有著密切關系。在初步篩查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患者中,CT檢查具有無創性、迅速、準確定位[6],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有相關研究發現,CT檢查優點主要為發現病變有密度改變,清晰顯示出鈣化征象和腦實質,CT檢查對腦出血較為敏感,對腦水腫和出血位置能夠明確,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無法把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全貌全部展現出來,很難辨別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有時候增加確診難度。MR和CT比較,基本能夠滿足臨床需求,清晰展示出病變形態、部位,MR能夠明確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腦功能區關系和部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也仍然存在缺陷,像血管壁血液鈣化會產生偽影,無法展示出腫瘤血管動態,盜血具體情況。同時進行MR和CT檢查,提高診斷準確性。
在本次研究中,臨床表現有7例為頭痛,有25例癲癇,有11例局灶性功能缺失。劃分病灶有10例小病灶,有27例中病灶,有6例大病灶,病灶平均直徑最大為 (6.63±2.56)cm。單支動脈供血有37例,其中合并小動脈瘤有8例,皮質支有28例,穿支有8例,聯合供血有6例。靜脈引流中皮質型引流有22例,其中有14例靜脈球,有8例球樣血栓機化,深部型引流11有例,混合型引流有10例。所有腦動靜脈畸形位于側腦室有4例,處于深部腦蛋白質有4例,處于腦皮質交界處和皮髓共有32例,位于幕下有3例。CT檢查主要表現為腦表面腦回異常形態,CT值為高、中等、低密度混合。MR畸形血管團在T1WI、T2WI表現為低信號不同程度,主要為點條狀、蜿蜒狀、蜂窩狀、簇狀的流空效應,同時引流靜脈表現為增粗、迂回。通過CT和MR檢查提高空間分辨率,有利于準確定性和定位,提高診斷效率。
總而言之,在未出血性腦動靜脈畸形診斷中應用CT和MR的臨床效果明顯,在臨床上具有推廣和運用的優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