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趙 暉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1984年8月,錢學森首次提出發展“沙產業”,為發展戈壁生態農業提供了理論先導。2017年4月,在酒泉調研的唐仁健省長明確提出“戈壁農業”的發展理念,隨后甘肅省委省政府相繼發布一系列發展戈壁農業的文件,戈壁農業成為“甘肅十大生態產業”中循環農業的重要建設內容。河西走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 “沙產業”實踐探索,在基質化利用、日光溫室建造、水肥一體化應用等方面集成示范推廣了一批成熟技術,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酒泉市肅州區的戈壁生態農業效益顯著,髙產出、促農增收效果明顯,受到國務院的通報表揚,甘肅戈壁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
戈壁生態農業是技術集約化程度較高的新興農業產業,在近兩年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成熟的新技術,也顯現了觀念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商業模式不完善等制約因素,其中最為核心的因素是缺乏創新型專業人才。
第一,農戶沒有轉變意識。農戶對于戈壁生態農業的認識,需要一個接受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過程,許多農戶在推廣過程中,被動接受,對于生態文明、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缺乏清醒的認識,積極性不高。
第二,戈壁生態農業創新型人才嚴重缺乏。農村現有勞動力文化水平相對偏低,學習新技術緩慢,能夠從事戈壁生態農業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現有技術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新技術推廣、電商運營等創新能力。
通過研讀文獻、實地調研、企業走訪等方式,當下高職涉農專業服務戈壁生態農業方向 “雙創”人才培養存在校產企融合不深、課程體系建立不完善和創新創業特色不突出等三方面。
第一,校產企融合不深入,現代學徒制沒有真正落實或建立,缺乏切入點。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戈壁生態農業是新型農業產業,主要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合作和農戶共同參與。企業參與誘因缺失,積極性不高,學校與產業、企業的對接不夠,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特別是高職涉農院校的“雙師制”還停留在初級合作層面。
第二,課程體系建立不完善,缺乏針對戈壁生態農業方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層面缺乏專門針對戈壁農業的新型教材,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實踐脫節,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力量薄弱,教學方式方法單一,課程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社會層面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
第三,“雙創”能力培養團隊水平不均衡,“雙創”教育特色不突出,學生缺乏創新能力?;诜崭瓯谏鷳B農業的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現有的校內外“雙師制”教師團隊已經不能滿足產業鏈的發展,教師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新農科背景下綜合型人才發展的需要。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近期下發的《甘肅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具體要求,“雙創”教育改革必須聚焦全省重點產業,必須立足服務當地產業發展。戈壁生態農業是甘肅省遵循自然條件探索出的新型農業發展業態,涉農高職院校要積極應對這場農業產業革命性變革,盡早根據產業和市場的需求,盡快形成服務戈壁生態農業 “雙創”能力培養的教育體系,為甘肅省戈壁生態農業培養具備“雙創”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一是找準切入點,積極與戈壁生態農業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整合高校、政府、企業的資源,構建緊密圍繞服務戈壁農業產業發展的 “雙創”教育體系,建成以“雙主體”辦學為基礎、涉農專業院校為主導、地方和企業參與的戈壁生態農業協同創新中心,緊密結合甘肅省扶持戈壁農業的利好政策,以服務河西地區戈壁農業發展為導向,探索把協同創新中心和創業基地建到戈壁農業產業園區的工作體系,實現“校企合作”在教科研創的深度融合。
二是探索新模式,構建“校企合作”視角下培養戈壁生態農業“雙創”人才工作新機制。要大膽探索農業類“現代學徒制”的新做法,立足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共建 “戈壁生態農業方向訂單班”。要進行教材、教法協同新改革,制定適合生產實際的新教材,在企業進行生產“早體驗”,探索新農科在“校企合作”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形成培育新農人的新機制、新模式。
三是利用新契機,打造“雙師型”創新創業導師隊伍。通過自有或簽約、聘用的方式,設立由企業家、技術專家、創業培訓師等組成的戈壁生態農業“雙創”導師團隊。團隊核心人物均由具備一定創業經驗。建立創業導師幫帶機制,重點是采取結對、講座、訪談和在線咨詢等方式,對戈壁生態農業“雙創”儲備人才進行分類、分階段進行指導。
立足前期赴酒泉、古浪等地開展戈壁生態農業產業調研的基礎,應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和“三種思維”,即圍繞農產品開發的市場調研能力、產品開發能力、文化創意能力、項目運營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三種思維”指“互聯網+”思維、創新思維和跨界思維,使高職學生成為戈壁生態農業需要的創新型綜合型人才。
所謂“訂制型”,指針對服務戈壁農業的現狀和人才需求,配備適合團隊發展的創業導師,實行不同團隊訂制不同類型創新創業培養方案、實施各有側重的課程培訓體系。所謂“實戰型”,在企業創業導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企業服務戈壁農業的優勢和特色,直接深入戈壁農業生產一線和建設一線進行項目實戰。所謂“浸泡型”,指在校企合作基地定期開展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為目的、以論壇為主要形式、以人文學科為內容的通識教育,拓寬創新創業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著力打造以“戈壁生態農業”為核心的“111+2X”梯級創業孵化體系,即打造1個甘肅“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資源庫,校企地行共建1個導師庫,1套扶持資金保障體系、X個培訓服務基地、X個特色農產品開發項目的梯級孵化體系。
1)1個甘肅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資源庫。以涉農職院為主導,利用電商平臺和地方政府,通過挖掘“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戈壁生態農業”文化宣傳大使評選等線上線下融合活動,整合“戈壁生態農業”地區特色農產品資源,分類、分級開發,建立甘肅“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資源庫。
2)1個導師庫。建立涉農職院主導、戈壁產業龍頭企業、電商平臺組建的創業導師庫。
3)1套扶持資金保障體系。針對創業資金短缺、斷流的現狀,完善引導大學生創業、農民貸款等服務,提供必要的創業資金擔保扶,制定創業資金使用審批監督制度和資金使用預警機制。利用電商平臺和地方政府政務線上平臺,實現“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項目與投資方的對接。
4)X個培訓服務基地。與農產品運營培訓機構、京東電商、地方電商企業等簽訂合作協議,利用公司現有平臺,做好對“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綜合運營能力的培訓,完成“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從開發孵化到直通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轉變。
5)X個戈壁生態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項目。開發具備申報“三品一標”“中國地理標志”等“戈壁生態農業”認證系列產品,形成“戈壁生態農業”產品標準化。挖掘“戈壁生態農業”農事生產深度體驗、“戈壁生態農業”農創產品創意等,開發多個具備潛力的創業項目進行儲備,實現戈壁農業方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