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燕
(甘肅省人民防空辦公室,甘肅 蘭州 730000)
早在30年前,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的李旭旦主任明確地提出了復興人文地理的口號,3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的人文地理學發展無論是在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技術方法方面甚至在各類應用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現代化發展程度越來越深的當今社會,我國面臨著快速的社會轉型問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轉型和人文地理學知識生產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中國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轉型使得當前的人文地理的研究更加傾向于社會文化研究,而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經濟導向。從目前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人們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甚至已經規劃到了40年以后,但是城市未來的三至五年內是變化最為激烈的一個時期,該時期內的變化會影響到以后的變化。所以,面對這種新的經濟形勢和經濟環境以及社會變化,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要更加科學化,要有新的思路。
近些年來學術界對于中國人文地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著非常激烈而又廣泛的討論,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人文地理學科發展的主要內涵。
第一、人文地理學學科的整體屬性是屬于自然學科范疇之中的。在人文地理學科的關注領域內,人文地理學科更多地關注和研究經濟社會的相關內容,所以很多人認為人文地理學科與自然地理學有著較大的不同。但是從這兩種學科的內涵來看,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僅僅是地理學科中的兩種分支,其本質是相通的,如果過分地強調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差異,那么必然會割裂地理學的整體性,在我國老一輩地理學家的倡導下,他們結合社會現狀提出了復興人文地理學的觀點,并且還強調了地理學的統一性特點,所以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要注重和地理學的特點相結合,這樣研究才具有可說服力。
第二、規劃和應用并不是用來排斥人文地理學科科學化發展的主要論據。在建國以后,為了促進各個學科的快速發展,我國一直倡導的是任務帶學科的發展,在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中這種思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間城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為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但是在各類決策和建議中,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結論并不是很新穎,沒有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切實的意見建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從其本質來看就是因為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儲備是不足的,相關的技術方法也是比較落后的,這就必然使得人文地理學雖然參與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項目之中,但是所提供的有份量的成果并不多見。從當前國內的發展水平來看,學術界內并沒有對人文地理學科的科學化發展下過定義,尤其是在當前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從傳統的定性描述進入到定量分析的階段中來,通過引入自然學科方法,提高人文地理學量化的水平。所以,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必須要具有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采用有理有據的過程來分析。其次,還需要充分地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方法和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和討論。
中國人文地理學是不是已經走到了多重交叉的路口?這一問題一直縈繞著學術界內專家的心頭,面對世界的改變以及社會的轉型還有社會生活中個體層面多種多樣的變化,學科發展的各種問題將會交織在一起,促使我們必須研究社會轉型、知識生產和人文地理學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知識生產的過程中,知識生產一般是要保持著開放性、現實性以及批判性的三大基本理念,這三大理念在人文地理學學術的發展以及創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國際前沿的發展和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并且如何將國外的先進理論中國化,其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文地理學發展的中國問題,就是要基于自身來提出我國發展本土化的問題。第二,中國的學者要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需要來提出理論,理論必須具備良好的普遍適用性,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本質就是要打破中國和外國、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壁壘,進行有效的學術創造。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地理學也為當前的人文地理學發展提出了一定的思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核心理論指的是空間的生產,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內容,簡化來說,我們可以從易于理解的階層、權力、資本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解,而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又可以與我國當前的土地利用、城鎮化等地理學的現實問題相結合,對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的生產為主要案例,縱觀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的演化以及土地利用的變換、外商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都有著非常相似的發展歷程。例如江蘇省的某些區域,在近10年的發展中擴大了十幾倍,可以說這種擴大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間生產格局,而且這種劇變會加劇地理學中的地理不平衡現象,從馬克思主義的地理學來看,資本和權力的變更是促進城鎮化演進的最主要源動力,在這樣的演進過程中,地理不平衡和城鄉差距并不是隨著城鎮化的演進而逐漸縮小,反而呈現出一種繼續擴大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則是宏觀尺度下空間生產的一種最為突出的特征。
從微觀的案例來看,通過對各大高校校園信息公告欄的相關空間生產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常的生活空間是可以塑造人的自身生活的,而人的本身也是可以對空間進行重新塑造的,當然這種思維也是社會空間辯證法的一種核心理念,這就引發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教育是一種權利嗎?教育、文化和空間是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的。
人與地的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研究問題,縱觀歷史的發展軌跡,無論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環境決定論還是工業革命之后風靡一時的人類意志決定論,人們對于人與地關系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并且愈演愈烈。經過近千年的討論,逐漸在人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和自然應當和諧相處。
從哲學的內涵來分析,人指的就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作用下,在一定地域空間上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人,地主要指的是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無機和有機環境相互結合的、存在地域差異的地理環境,所以在學術界的研究過程中,一直以來很難從人地關系的角度來提取出相應的準確模型來,但是我們可以從“地”這一角度出發,將該元素融合到區域空間結構的模型構建之中,使得區域空間結構的理論更加豐富。
任務帶動學科依然是當前學科發展的主題,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人文地理學一直以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應用領域之中。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該領域中基礎性的理論與研究方法顯得非常地薄弱,尤其是針對歷史過程的長時段分析,在當前學術研究中成為一個薄弱環節。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規律的分析是需要對歷史的過程進行長時段的分析的,我們必須對歷史的過程充分地尊重,將該領域的研究作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對歷史過程進行長時段的分析并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進行過度的糾結,而且從時間這一維度對歷史過程進行有規律性的挖掘,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歷史演化可以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三個時間尺度,而且區域的分異角度也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空間尺度,這給出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坐標,是未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地發展,各行各業與先進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地提升地理學科的發展速度。從地理學的門類劃分情況來看,現代化的地理學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以及地理信息系統。但是從內涵來講,地理信息系統僅僅是一個二級學科,所以,現代的地理學是融合了地理信息技術或者基于地理信息技術之上的一種學科。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自然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融合度并不是很好,這也是人文地理學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發展的一個難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大量的實踐背景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準確地找到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的連接點,使得地理信息系統能夠為社會轉型下的人文地理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