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2月22日,科大智能的技術人員在合肥地鐵安裝調試測溫儀。這些儀器是他們率先復工的成果。
安徽除了是勞務輸出大省之外,在抗疫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的工作中,也有其特色:在“科學城”合肥,匯集于此的大量高端科研機構和企業,以自身的復工直接促進整體產業的復蘇;在蕪湖的繁昌縣,政府把對企業的復工服務做到如保姆般事事關心,真正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幫他們搶占市場先機。
安徽省省會合肥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擁有大量尖端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企業。這些高新企業的復工,對產業的整體復工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
還在年初八的2月1日,饒瑞深就開始線上復工了,他的身份是科大智能特種機器人的售前經理。
科大智能的合肥產業園區共有員工662人,從2月11日開始成規模復工,主要采取錯峰園區辦公與遠程辦公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復工根據實際工作情況有計劃進行,目前的復工比例約50%。
2019年年底,他們為南京地鐵供應了用于工業領域的紅外測溫儀。這些測溫儀是用于檢測地鐵設備中是否有過熱的區域,這樣的區域很可能是故障的象征,如果溫度持續升高,可能造成設備的燒焦或者被擊穿。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南京地鐵方面提出,這些儀器可以用來給設備測溫,是否也可用于地鐵站的人體測溫?接到這樣的需求,饒瑞深和團隊伙伴開始了研發。
他介紹說,從測量設備溫度到給人體測溫,儀器的硬件性能是沒有問題的,主要在于軟件層面的改造。原來檢測設備溫度,通常是在50度以上儀器才需要提示;而現在人體的體溫是更低的范圍,靈敏度的要求也不一樣。并且,測設備時一般一次是一個點位,換到地鐵站的場景時需要能一次把測溫范圍內所有人的情況都標記出來。
平時,這樣的軟件開發工作都是團隊伙伴在辦公室里開展的,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大家第一次開展線上協同辦公。他坦言最開始并不習慣,軟件團隊總共有20多人,感覺交流的時效性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慢慢地大家把平時的“結果導向”“時間節點控制”的工作方式也運用到線上,工作就逐漸進入正軌。
“例如每天無論正常的工作時間還是加班,每個人都會盡量安排在與他人相同的時間段,這樣有問題需要溝通時,雙方都在工作狀態,可以及時回應。”饒瑞深說,線上開會時,主持人事先把流程制定清晰,這樣只要嚴格遵守程序來,效率也不會比線下開會差。
軟件團隊線上復工了一周后,接著是硬件測試團隊線下復工,在實驗室里組裝、測試。2月14日左右,這一批測溫儀已經在技術上達到可以用于人體測溫的狀態。
2月18日,在位于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的優耐德引發劑合肥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巡檢電解槽。
2月21日、22日,測溫儀在合肥地鐵的四牌樓、三里庵、合肥大劇院、合肥政務中心這幾個平時人流比較大的站點安裝。他說,目前全國很多地區已經逐步復工復產,隨著人員陸續返工,火車站、地鐵站、社區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對“無接觸”測溫有著迫切需求,他們開發的測溫儀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接下來,這些測溫儀將在南京地鐵和上海地鐵安裝。
他們團隊的復工不只干了這一件事。他們還想到,接下來更多的單位要復工,對員工的體溫檢測工作量很大,除了固定位置的測溫儀之外,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實現。科大智能本身就擁有紅外測溫和機器人這兩項技術,而且之前也已經開發出能在變電站自行移動檢測設備溫度和其他狀態的機器人,這也可以開展改造。
測溫機器人的改造工作基本與測溫儀同步,很快將在科大智能的合肥園區試用。饒瑞深說,機器人在紅外測溫之外,還有可見光的識別系統,并且有行動能力,如果加上智能卡識別或者人臉識別系統,就能在一些關卡替代人來開展檢疫防控工作。“現在全國各地的小區、樓宇門口的防控執勤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如果我們的機器人能減輕他們的工作量、讓他們不用再在寒風中站那么久,那就太好了。”
截至2月19日24時,繁昌全縣無一例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224家規上工業企業陸續復工,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87.2%。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大智能的合肥產業園區共有員工662人,從2月11日開始成規模復工,主要采取錯峰園區辦公與遠程辦公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復工根據實際工作情況有計劃進行,目前的復工比例約50%。
饒瑞深目前已經跟一些同事一起,回到了辦公室工作。現在公司制定了《防控手冊》,園區采取封閉式管理控制外來人員進出;他每天要健康打卡、接受測溫,園區內定時有消毒,食堂是外帶式就餐,與還未返崗的同事采用線上會議的形式交流。
從事科研開發工作,他和同事可以盡早在線上復工,而他們的復工又能直接服務于他人的復工。他感慨道:“以前我們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歷這次疫情,我們也可以說:科技是第一免疫力。”
2月18日,在位于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的合肥利發茵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內忙碌。
在科大智能所處的合肥高新區之外,合肥的先進產業另一集聚區是合肥經開區。該區被譽為“安徽工業第一區”,是全國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合肥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桑林兵在2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經開區的責任是在做好防疫防控的同時,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奪取“雙勝利”。全區有5.4萬多市場主體和25萬產業工人,經開區對他們的復產復工問題始終抓住一個“早”字,早謀劃、早布局、早落實。
2月2日,合肥經開區就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企業復工復產各項工作,分類精準施治。針對569家規模以上企業,經開區主要領導掛帥,實行管委會領導包保、部門負責、56個小組下企業,跟蹤指導企業落實防控措施;針對450家規模以下企業,屬地社區負責,社區主要負責人包保,落實管控措施;其余企業由區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嚴格管理。
截至2月19日,全區已累計復工企業966家、90453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8.4%,人員到崗率約56%,產能恢復達到了60%。
2020年2月21日,安徽蕪湖下屬的繁昌縣。繁昌縣人社局的服務專員走進繁昌經濟開發區蕪湖德賽康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企業負責人唐征宇迎了上來說:“真的要非常感謝你們,你們的求職平臺解決了我們企業的一大難題。”
德賽康谷是繁昌縣的小微企業,2019年初成立,今年春節前企業有22名員工。2月10日企業雖然獲得批準復工,但因部分員工是外省人,人員不能及時返崗,給了企業很大的打擊。在負責人唐征宇發愁之時,繁昌人社服務專員與她取得聯系,告知她登錄縣公共就業人才中心網絡求職平臺,查詢求職者信息。很快,她順利地在這個系統里招到了財務、車間工人等10個員工,對企業的復工復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2月23日,合肥軌道交通4 號線5 標東二環路站工人們在施工。
安徽愛瑞特新能源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該縣本土企業,公司建廠以來員工一直相對穩定,受疫情影響,公司復工的同時,也存在少量缺工現象。在縣人社服務專員的幫助下,該公司自2月11日復工以來,僅僅幾天就采取網絡面試的方法組織14人面試,其中已上崗1人,即將上崗5人。
根據繁昌縣政府關于加強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工作要求,該縣人社局轉變工作重心,從下沉到城區社區參與疫情防控的人員中抽回14名工作人員,成立人社服務專班,對全縣重點企業實行“保姆式”服務。他們在線上發布企業招聘信息、在線下發放企業招聘簡章,擴大企業用工需求的宣傳面。服務專員“點對點”服務,全程對企業開展用工幫扶指導、政策宣講兌現,全力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該縣實行人社服務專員舉措以來,7個工作組全面開展企業用工需求調查,建立24小時用工服務機制,利用微信小程序開發求職人員登記系統,幫助返鄉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登記求職人員500余人。全面停止線下招聘,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網上專場招聘,發布企業用工崗位4000余個,幫助企業解決用工1000余人。
“歡迎回來,一起擁抱春暖花開!”2月24日,剛下高速路口進入繁昌,來自山東的郭亞東就看到了醒目溫馨的接站牌和接他們返程的專車。與郭亞東一同返崗的有5人,都是安徽聯嘉祥特種電纜有限公司的員工。
“總算接回來了。他們都是我們公司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再不回來就要影響公司運轉了。” 安徽聯嘉祥特種電纜有限公司負責人說。由于各地交通管控等原因,不少企業遇到外地員工返崗難的問題。對此,繁昌經開區主動與企業對接,安排專人每天收集企業員工返崗信息,梳理企業接返需求,提前定向對接、出具復工證明,為企業外地員工返崗開設“綠色通道”。
繁昌縣對企業外地員工,在落實防控要求、防范疫情風險的前提下,安排復工專車予以接返。目前,該縣已陸續包車前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接回400余名專業技術骨干返崗上崗。
此外,繁昌縣還出臺了鼓勵穩崗就業專項政策,安排3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對在疫情防控期間新增就業崗位的中小微企業,以及因疫情防控未能及時返崗、且疫情結束后回來的外地員工,按照每人500元給予企業穩崗補貼。對疫情期間大型超市、農貿市場以及有序復工的規上工業企業,給予5萬元財政資金獎補。企業獲得了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穩崗就業、對外貿易、促進投資等5個方面的9條“干貨”政策支持。
在這樣的舉措下,截至2月19日24時,繁昌全縣無一例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224家規上工業企業陸續復工,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