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仁濟醫院南院血透科為血透病人辦理“快速通行卡”,持證的患者可以優先測溫、核對身份、快速進入醫院。
新冠疫情期間,患其他疾病的病人怎么看病?記者連線滬上各大醫院發現,恢復門診近一個月來,在守護疫情防線的同時,各大醫院始終努力滿足病患的醫療需求,同時醫院呼吁,病情并不危急的非新冠肺炎患者,可以通過線上咨詢、問診,暫緩前往醫院,但該看的病還是要去醫院看,千萬不要耽誤治療。
疫情發生以來,有許多特殊的患者群體備受關注,比如必須定期前往醫院進行規律血液透析才能延續生命的尿毒癥患者。但血透病人在做透析時相對集中,如果稍有不慎,就會產生群體性事件。
上海市胸科醫院采用“線上+ 線下”模式,持續推出各類便民舉措。
身患尿毒癥已經十多年的老李就有此擔心。疫情發生后,他打電話咨詢,聲音充滿不安:“醫生,我們怎么辦?還能來醫院嗎?我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真的擔心自己和病友們被感染……”
對此,仁濟醫院大內科主任倪兆慧介紹,血透室醫護人員本身的防護要求就比較高,在疫情防控期間,醫院對醫護人員進行了相應的升級,除了口罩帽子外,還要佩戴護目鏡。對于血透患者,我們也要求在血透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無論是患者還是陪護的家屬,每次血透前,都會接受流行病學調查。
為了延續血透患者的生命,上海不少醫院的血透室通過嚴格落實三級防控制度,嚴格進行環節把控等措施,正常開放,維護著患者的“生命線”。而對于同樣有生命危險的腫瘤患者,醫院的正常救治工作也仍然有序開展,絕不停擺。新華醫院婦產科主任汪希鵬已對長假至今等候治療的14名宮頸癌患者進行了手術排期。
上海市胸科醫院自1月31日開診以來,運用信息化手段,防控結合,采用“線上+線下”模式,也持續推出各類便民舉措。
上海市胸科醫院的陸舜教授表示,由于疫情的出現,各地都出現了交通不便的情況,“我們醫院的急診病人沒有中斷過,對一些重點疫區的病人,來院前需要有一定時間的隔離;對于重癥急診患者,我們的護理也都沒有停過,上海主要醫院都能繼續從事這樣的治療。”
癌癥病人特別是肺癌病人會比較擔心病情等不及的情況,治療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疑問。陸舜教授介紹,對于臨床懷疑是早期的患者(磨玻璃結節大概只有8毫米左右),可以推遲手術時間;對于一些早期但已經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這種情況希望按期手術;對于晚期病人,一部分是能夠通過口服藥解決的,現在通過長處方可以減少或者推遲來門診時間,上海第一時間已經實行腫瘤病人的長處方政策,肺癌病人有EGFR突變,靶向藥物都可以開長處方。另一部分需要化療的晚期病人,我們希望能夠按時進行治療。
“由于肺癌病人基數比較大,所以我們醫院的普通病房、專家門診等現在已經滿負荷運轉了,跟以前不一樣的是,現在患者都是通過預約來的,臨時加號現在是不允許的。”
對于那些對病情有疑問有擔心又不方便來醫院就診的癌癥患者,陸舜教授聯合全國百位腫瘤領域專家和醫生,利用業余時間為患者做直播答疑,開通了免費義診渠道——“肺凡力量”公益線上義診。“這種背景下,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給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幫助。”
同時他強調,如果患者要進行網上問診,最好做好一些準備。第一,要提供比較完善的病歷資料。第二,能夠提供影像資料,針對肺癌疾病,如果沒有相應的影像資料,光憑臨床病史資料要做一個非常好的判斷,可能也不太準確。“如果患者要參與這樣的咨詢,盡可能要把病歷資料、影像資料在問診之前,通過平臺能夠上傳,這樣我們醫生端口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上海市肺科醫院,目前已經逐步恢復日常醫院工作,在腫瘤患者的醫療保障上更給予了足夠的醫療保障,使得明確診斷的腫瘤患者及時得到手術、化療、放療、靶向、免疫治療等措施的治療,讓患者在疫情期間,仍然得到及時、規范的抗腫瘤治療。
上海市肺科醫院,疫情期間采取了多種措施保障必須就診的患者安全就診。
上海市肺科醫院張哲民副院長介紹,醫院對安全地開展胸外科手術做了充分的準備。胸外科手術術前涉及容易造成疫情播散的肺功能以及氣管鏡檢查,術中涉及麻醉、氣管插管、肺部手術操作等,容易產生疫情播散,如何既保證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又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醫院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肺部結節以及肺部磨玻璃結節是目前胸外科門診比較常見的病例,而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的影像學早期表現同樣也是磨玻璃影為主。因此,肺科醫院門診加強了對磨玻璃影及肺內斑塊影病例的鑒別診斷,避免漏診。還有,肺功能通氣檢查過程、氣管鏡、經皮肺穿刺檢查等容易發生交叉感染,醫院醫務科、院感科以及胸外科聯合審核病例,排除新冠病毒感染風險才允許接受此類檢查。另外,疫情期間嚴格控制手術指征,慎重開展限期手術,必須做的手術嚴格做好防控措施。
肺癌患者中還有不少必須接受放療、化療和靶向免疫治療。張哲民副院長指出,肺癌患者作為特殊人群,免疫力低下,更易合并各種肺部感染。為了在特殊時期,更好地服務肺癌患者,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與放療科團隊研究制定了疫情下胸部腫瘤科的挑戰和對策,保證這部分患者的安全。在排除新冠肺炎的基礎上,不中斷規范治療,仍然按照醫院綜合討論方案進行腫瘤的治療。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各大醫院日均門診量均有所下降,但紅外線體溫自動檢測設備、全預約制就診、掃碼填表等等,卻成了患者看病的新風尚。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王育表示,無論是春節期間,還是現在陸續復工階段,除了極個別科室和診療項目因疫情防控需求不得不關閉外,仁濟醫院的普通門診、專病門診、專家門診以及特需門診,都是正常開診,“我們對病人進行分類診療,對于外地或者是疫區來滬的人員,我們嚴格進行14天的隔離制度,如果這類病人在隔離期內出現需要急診救治的情況,我們也會按照病情給予適當的救治,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單人單間給予隔離治療,醫護人員做好防護工作,保證醫療安全”。
王育說:“我們現在每天的手術量都在100臺以上,最多的一天達到150臺,覆蓋了各個專科,特別是腫瘤患者,都得到了及時的救治。雖然支援了外地,但是我們內部的醫療資源還是相對充沛的。”
仁濟醫院大外科主任曹暉表示,對于擇期手術患者,醫院嚴格按照收治入院的流程,排查重點區域人員和疑似病例,做到防控的及時有效。“目前擇期手術患者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血源短缺,要確保手術的安全,需要外科醫生將手術做得更精細,而血源問題需要依靠整個社會的支援。”
目前全市開設的110個發熱門診,成為對抗疫情的第一道防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每日門急診的較大人流,醫院在所有大樓的室外入口點位都設置了紅外線體溫自動檢測設備,并安排人員在各個樓宇入口協助進行《調查承諾書》填寫引導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每位入院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調查及體溫監測,極大程度縮短患者的滯留時間。
針對存在新冠肺炎相關流行病學史,或是出現發熱、咳嗽的急危重癥患者,醫院在開診首日就開通了急診搶救綠色通道。“這類患者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傳染源,為了能對他們第一時間采取緊急救治同時不影響別的急診患者,我們開通了急診綠色搶救通道并單獨另辟了急診搶救室,參與搶救的醫務人員需穿戴全套防護服方可進入。”
疫情期間仁濟醫院的門診服務。
而對于普通的門診患者,市一醫院于1月29日率先成為全市第一批正式開通其他疾病在線咨詢平臺的醫院,開通了包括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腫瘤中心、神經內科、脊柱外科、醫學心理科等在內的多學科免費線上咨詢服務,在疫情期間,為患者“零”距離解難排疑。據悉,這種做法在滬上各大醫院均有推行。
此外,雖然滬上大醫院的病人出現了明顯減少,但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量卻并無影響,甚至出現了增長。
虹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書軍表示:“我們總體病人數相比春節前并沒有減少,甚至還有所增加。2月10日復工第一天,當日門診量創下近三年的最高紀錄,達到近600人次。此后雖然病人人數有所下降,但也基本保持在日均370人次左右。在暫停口腔科、婦科、五官科等感染風險較高的門診的前提下,這樣的門診量可以說是很高了。”
疫情期間,衛生服務中心加派了工作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排隊的患者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米的距離。不少市民都表示, “反正是配藥,就在社區配,心理上感覺安全很多。”
疫情期間,孕產婦和兒童的醫療需求“等不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中福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等包括產科在內的普通門診及部分專科門診均正常開放。針對可能出現的發熱孕產婦急診分娩情況,國婦嬰備好了“隔離產房”“隔離手術室”“隔離嬰兒室”。
市一醫院門急診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準媽媽們可在家中預約“觀察期產科門診”。“產檢與普通檢查相比存在特殊性,一些關鍵的時間點例如NT檢查或是大排畸檢查受孕周限制,需要定期前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紅房子醫院)團委緊急組建了“紅青說”抗疫青年科普突擊隊,積極傳播科學專業的婦產和新生兒知識,幫助在這場疫情中缺乏相關知識而焦慮不安的孕產婦。
在上海市兒童醫院,院方一方面強化預檢分診與發熱門診管理,建立嚴密的疫情監測體系,著力做到“零漏診”;另一方面,醫院開展門診分時段全預約,優化服務流程,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平臺率先開展發熱相關疾病在線咨詢和長三角區域遠程聯合門診。
2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上海市兒童醫院遠程會診中心,兒童醫院“一號難求”的熱門專科專家——小兒內分泌科的李嬪教授,正在為云南省大姚縣人民醫院的一名9歲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患兒提供治療和用藥處理意見。
上海市兒童醫院遠程會診中心,專家正在會診外地患兒。
李嬪告訴《新民周刊》,孩子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導致孩子智力體格發育遲緩,早發現早治療對于這一疾病有重要意義。
下午的另一位出診專家,是血液腫瘤科學科帶頭人蔣慧教授,她介紹,下午視頻會診的患兒罹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血液科里并不是特別嚴重的疾病,此前由于治療方法不對癥,導致病情未能有效緩解,通過此次會診,蔣慧重新為孩子調整了治療方案,相信孩子病情很快會有起色。蔣慧告訴記者,雖然來醫院看病的患者變少了,但同事們在網上問診的時間卻相應延長了,為了幫助白血病患兒的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病情,血液科建立了一個病友群,每天定時面向家長開放咨詢,及時回應病人關切。
院方介紹,為了在疫情防控期間及時協助家長解決兒童常見病、慢性病的處理,上海市兒童醫院于1月29日就開通線上發熱咨詢,截至2月24日上午8時已累計接受8055名家長咨詢,訪問量7.1萬人次。在此基礎上,為解決一些外地患兒來滬不便的問題,兒童醫院與湖北、內蒙古、云南,還有長三角等地的合作共建單位開展“遠程聯合門診”。
上海市兒童醫院于廣軍院長介紹,疫情當前,遠程聯合門診能夠引導患者就地就醫,解決外地專科患兒就醫復診困難的問題,“通過前一段時間線上問診,我們看到兒童就診的需求還是很大的,而家長也有一定的焦慮和恐慌情緒。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實現病人不流動,通過信息來流動,減少交叉感染的同時,讓專家在遠程問診中為病人提供治療方案和意見,當地醫院也能及時為病人配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