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數學是充滿樂趣與智慧的科學,它產生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連。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并將實際數學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數學學科的“發現+”課程就更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課堂,使學生產生親近感,使課堂教學變得具體、生動,從而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要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基于此,在開展數學學科的“發現+”課程時,嘗試從以下三點抓起:
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靠“灌輸——接受”的模式來完成。未安排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很多學生不善于發現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就被扼殺了。對此,根據“發現+”的課程理念,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時間,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
例如,基于三年級的“發現+”課程,在教學“24節氣”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我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有關時間的大量知識,并留給學生充足的發現和探究的時間,還適時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拓寬知識面,補充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頭腦,給他們發現的機會,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創設氛圍,鋪設發現問題的路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真正表現自己,創造性地發揮潛能。在“發現+”的課堂中,我總是以會飽滿的熱情和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和顏悅色,蹲下身來,以朋友的心態做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傾聽者、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大膽放手讓他們進行嘗試,并適時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注重營造“平等”“和諧”的發現氛圍,為學生能夠“發現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科中的解決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解決數學學科問題,二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以尋求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總之,在“發現+”課程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我們堅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多角度、多側面地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高質量成長;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培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京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