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幾年來,我們努力去理解、實踐。將“綱要”的精神深入到工作的各環節中,通過不斷地嘗試,我對其中的一些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別是綱要中提出的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不斷地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形成合作式的師生互動關系。讀這句話比較容易,但做起來確實需要我們廢一些工夫。幾年來我對教師角色的理解是:我們教師應成為一根拐杖,在孩子發展過程中起到輔助、支撐、保護、牽引的作用。處理好教師角色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細致觀察,客觀分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只有會觀察才能會指導教育幼兒,才能更好地參與活動,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調整、實施教學計劃,最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一來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能。我在工作中嘗試著去觀察孩子,每天我都隨身攜帶個筆記本來紀錄觀察到的事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等。這個辦法雖然麻煩,但效果很好。可以發現問題迅速記下及時處理,捕捉到孩子們的興趣點和出乎意料的表現,還可以記錄孩子的優缺點及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日后過目有助于自己的提高。另外可以幫助自己客觀地分析孩子。
在觀察中根據觀察目的選擇合適的觀察角度進行觀察,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通過細致觀察教師才能根據幼兒的不同的情況進行引導。如:戶外活動時,王晨盟和亞其等幾個小朋友在玩樹葉游戲,幾個人將樹葉卷起來玩,看到這里我引導幾個人比比樹葉的顏色、大小、卷成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蛋卷”。這個活動延伸生成主題活動“漂亮的樹葉”在班上孩子們一起研究探討。
適時、適度、細致的觀察是教師發揮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的重要前提。
積極有效地做好師幼互動
在自發生成的活動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他們急于表現自己的想法,活動氣氛輕松,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在一次體檢看牙時,孩子們對大夫用的看牙工具產生興趣。發現孩子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后,我們充分進行了觀察和討論。孩子們最后決定在班上開個“小診所”,我帶領幼兒布置診所,起名字,制作出診車,制作x光片,利用家長資源收集診所用品,請家長講衛生常識等等。在這次活動中我關注到幼兒自發生成的課程,及時開展相應活動,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這是師幼互動的方式之一。也是處理好教師角色的重要方法。
在活動中,師生雙方處于積極的互動狀態,有時教師提供的語言材料都能給幼兒以啟發,有時幼兒的觀察想象又讓教師增長見識打開眼界。如在服裝主題活動中,樂樂就給老師設計出帶小錘子的衣服說:老師每天特累,穿上這件衣服,累了就能打開開關讓小錘子來幫忙捶一捶。李芷宣設計出一件會指路的衣服給盲人。走進孩子的世界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生活充滿活力和思想。老師通過創設情景來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問題。
老師除了傾聽幼兒的聲音,還必須了解孩子的操作過程,教師除了是觀察者、記錄者,還必須成為參與者,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以玩伴的身份參與活動,與幼兒有效地互動,從而把幼兒的興趣引向要求的方向,對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
我理解的互動應是包含智慧的開發、經驗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支持。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不是以灌輸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幼兒,而是一種哺育、一種滋潤。
做到與孩子有效溝通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溝通能在教師與孩子間搭起一座橋梁,使他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賴,對于孩子的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聽少說是與孩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要和孩子作朋友,放下架子,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須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否則若是孩子對老師懷有戒心那么他只能敬而遠之,是不可能向老師袒露胸懷的。孩子有自己對人對事的見解,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孩子有話要說時老師盡可能地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此時淡化教師的社會角色。教師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能真實地感受幼兒的活動體驗,增進幼兒對老師的了解,消除師幼之間的“代溝”,在活動中進行溝通。溝通除了語言以外還應運用肢體語言和幼兒溝通,就是手勢、姿態、表情等。教師用和藹的表情、微笑的臉龐、親切的愛撫,對幼兒以關愛、肯定。同時教師要讀懂幼兒的體態語言。如:孩子在活動中有時會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老師,這時我們要讀懂他需要老師的幫助,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孩子剛來幼兒園時總是依偎著老師,這時他需要老師的愛撫等等。溝通可以使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們更好地合作,使老師更好地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去。
教師的角色有著重要的地位,深入的理解它能讓我更出色地完成工作,同時指導我貼近孩子,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我想今后我會對它有更深的理解,它也會幫助我成為一根更好的拐杖,支撐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華遠銘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