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加,博物館逐漸成為人們豐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地。文物保護工作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博物館一切工作的基礎。文章首先介紹了大同市博物館的發展概況,以大同市博物館為引子,探究博物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分析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措施,希望對以后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大同市博物館;發展;文物保護
1 大同市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大同市博物館最早為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創立于1959年,原位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下華嚴寺院內,展廳面積200余平方米。2009年,市委市政府將原大同市展覽館西廳改建為博物館并對外開放。該館以大同悠久歷史文化為主線,重點突出民族融合和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名城史略”“平城時代”“百川匯流”“瓷路擷珍”四個展廳。共展出精品文物1200多件,其中400多件珍貴文物為首次面世。大同市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免費開放當月接待觀眾5萬余人。
2008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著眼于博物館的長遠發展,緊隨古城保護和城市發展的步伐,在御東新區規劃了占地5萬余平方米的新型博物館,于201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工建設,歷時5年,2014年年底完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御東新區新館西接大同大學,東鄰大劇院,南望美術館,建筑面積32821平方米,展示面積13783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含文物庫房、設備區、辦公區、公共服務區、共享大廳、多功能廳等。展覽的框架以“兩漢要塞”“北魏京師”“遼金陪都”“明清重鎮”的歷史脈絡貫穿始終,同時突出北魏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優勢,開辟“代地滄桑”“北魏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歷史陳列,“大同恐龍”“梵語清音”兩個專題展覽及兩個臨時展覽展廳。
大同市博物館持續探索“總分館”發展模式,現有一座總館、八座分館,總館即御東新館,分館為梁思成紀念館、平城記憶館、魁星文化博物館、明堂遺址陳列館、北朝藝術博物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
2 大同博物館近年主要展覽
2.1 “長白遺珠—吉林省博物院藏‘京津畫派作品展”
展覽遴選60件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京津畫派的藝術面貌。展期2017年8月5日至2017年9月24日。
2.2 “銀·宴: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展”(境外展覽)
本展為我館引進的境外展覽,展出來自奧匈帝國著名的施瓦策瑙古堡的近百件(組)銀器,從“源”“儀”“藝”三單元介紹了歐洲貴族的宴會禮儀文化,帶領觀眾品讀歐洲貴族對生活的尊重以及精神上的富足。展期2017年10月1日至12月15日。
2.3 “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
展覽由大同市博物館、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洛陽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骨器、陶瓷器、金銀器、玻璃器等文物378件(組),是國內首次舉辦的以拓跋鮮卑民族發展史為主題的原創性綜合展。展覽分為“拓跋肇啟”“平城隆業”“洛邑重輝”三個單元,通過與拓跋鮮卑民族相關聯的歷史文物,呈現拓跋鮮卑社會演進與發展的時代風貌。展期2018年6月9日至2019年1月31日。
2.4 “詩中吉金 其華灼灼—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
2018年12月25日至2019年3月6日,在上海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由大同市博物館策劃設計的“詩中吉金 其華灼灼—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在我館開展,本展將兩館館藏東周時期青銅器與《詩經》中關于青銅器的相關記載相結合,為觀眾還原《詩經》誕生時的民風民俗與時代雄風。本次展覽是我館利用館藏特色文物策劃原創展覽的有益嘗試,展出兩館東周時期青銅器共計101件(套),其中包括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渾源李峪村出土的犧尊。
2.5“白銀時代—中國外銷銀器特展”
中國外銷銀器指的是采用中國傳統銀器制作工藝,以西式器型為主,中式紋飾為輔,主要用于出口海外的銀制器具,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海外貿易的開拓與中西文化的交融。本次展覽分為“海外華品”“藝脈千年”“意趣相融”三大部分,展出銀器皆為中國外銷銀器史上成熟時期的產物,“中西合璧”是這批銀器的重要特點之一。
2.6 “契丹王朝—大遼五京精品文物展”
展覽由大同市博物館主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11家文博單位協辦,共展出12家文博單位143件(套)精美文物,從“熠熠佛都”“煌煌北國”“曜曜異彩”三個單元全面呈現了遼代社會生活風貌。展期2019年7月27日至10月27日。
2.7 “法蘭西的雄鷹—拿破侖文物(中國)巡回展覽”(境外展覽)
展覽由大同市博物館、法國拿破侖第十騎兵協會主辦,深圳木雅文化交流中心協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特別支持。從“軍事思想的形成”“帝國理想的實踐”“歐洲夢想的破滅”“時代英雄的落幕”四個方面展現拿破侖跌宕起伏的戲劇人生,再現歐洲藝術文明的輝煌一頁。展期2019年9月21日至12月22日,展品150余件(套)。
2.8 “城·印”
為迎接202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我館自主策劃實施大型原創展覽“城·印”。“城·印”展覽分為“韻in”“境in”“匠in”“承in”“你的in跡”5個單元,共有140多件(組)展品,以不同視角展示出不同群體的城市記憶及情感表達,邀公眾共同探討博物館在“多元和包容”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職責。
3 博物館進行文物保護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博物館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不少博物館的規模、文物管理水平和文物保護水平都獲得了提升。博物館是保存文物并對文物進行展示的地方,需要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全面優化,盡量避免一切可能對文物造成損失的因素。保護文物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肩負的最主要職責,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意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在法律條文的監管之下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以及保存,保障文物能夠長久傳承下去。
3.1 有利于民眾了解國家發展歷史
博物館的職責是保證文物能夠長期保存,不僅需要降低文物損壞的可能性,還需要對老化、破損的文物進行修復。在進行文物展示陳列時,博物館需要根據文物的年代、背景、來源、用途等設置標識牌,幫助博物館參觀者通過文物了解我國的歷史,讓他們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造詣、創造力、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文物保護工作不僅能夠引導民眾對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3.2 有助于傳承民族文化
文物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不同的文物蘊含不同的歷史背景信息以及工藝特征,文物能夠反映我國歷史各時期文化與藝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進行情感與藝術的傳達,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文化感染力。文物是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融合產物,文物能夠反映出民族發展的軌跡,散發出獨特的民族與傳統魅力。因此,博物館對文物進行保護實際上就是在保障歷史文化的傳承,促使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代代相承。
4 博物館文物保護現況
博物館館藏文物具有藝術、歷史、文化以及科學研究多個方面的價值,作為展示、存儲、保護文物的載體,博物館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文物能否得到妥善保存,但是當前不少博物館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相應的技術設施和設備不夠完善。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不少博物館開始采用信息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但是相應的設備需要終端設備和硬件支持,同時要注意電子系統和軟件系統的升級更新,不少博物館自身經費不足且對管理升級不夠重視,因此在文物保護過程中還是沿用傳統方式,不僅效率較低,而且無法做到對館藏文物的更好保護。
其次,一部分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并未形成系統化、精細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較為松散。受制度的制約,博物館整體文物保護工作推進不到位,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無法順利實施。
再次,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缺少專業的管理人才,大部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主要是歷史、文物修復方面的人員,對于系統化的管理工作并無專業知識,因此無法有效建立文物管理的數據庫,也不會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完善文物資料,給文物保護的進一步進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最后,一部分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依舊依賴于人工操作,并未將文物相關數據進行電子化、數據化的存儲,而是依舊以書面紙質進行記錄,不僅不好存放也不便于信息的查找,導致文物保護效率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提升。
5 加強博物館文物保護的有效措施
5.1 重視人員管理,加強團隊建設
對于參觀者而言,博物館是一個文化展示、知識交流的場所;對于博物館工作人員而言,博物館是他們的工作場所。在經濟發展以及人才結構變化的背景之下,博物館想要發展就需要吸納更加多元化的人才,提升人才的專業程度,建立專業的團隊,不僅僅需要專業的保護、修復、解說人員,也需要具備相關管理能力的專業人員,從而在保障博物館運行的基礎上提升文物保護效率。
5.2 加強博物館基礎設施和電子設備建設
當前全世界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輔助,博物館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進行電子設備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相應的資金擴張信息化硬件設施,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比如一些博物館本身的倉儲空間有限,管理方式較為傳統,文物保護工作開展不到位,有了信息化技術支持后就能夠建立文物信息數據庫,提升文物保護質量與效率。
5.3 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宣傳文物保護知識
在當前文化信息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博物館除了要做好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還需要優化服務水平,加強對文物保護相關知識的宣傳。可以在文物的分類展示和講解方面下的功夫,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文物知識普及服務。不少博物館采用了運營成本較低且能達到與參觀者即時互動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作為傳播媒介,為參觀者提供購票、提前預約、專題講解等多方面的服務,同時還可以針對藏品進行視頻展示,促進博物館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和服務質量的優化,保障參觀者能夠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優質的服務。博物館可以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有效宣傳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如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媒介上進行文物保護知識問答或專題活動,提高社會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全民文物保護氛圍。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同市博物館幾經變遷,博物館規模不斷擴大,館藏資源不斷豐富。但同全國許多博物館一樣,大同市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還存在一定缺陷。本文聯系我國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現狀,分析了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認為可以從人員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宣傳三方面進行改善。文物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遠,需要全體博物館工作者積極探索,共同努力,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讓館藏文物可以長久保存下去,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孫久群.分析文物保護措施在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應用[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24):780-781.
[2]齊心.NB-IoT在故宮應用的可行性分析—智慧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C]//北京數字科普協會.201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
[3]蘇明如(Ming-JuSu).觀察駁二藝術特區發展走向:從高雄博物館脈絡探查起[J].高雄文獻,2019(2):102-136.
[4]崔俊多.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意識問題的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 (10):102-104.
[5]王偉婷.淺析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以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2):118-119.
[6]孫博光.考古發掘與博物館保管中的文物保護措施研究[J].神州(上旬刊),2020(12):28.
[7]閔超嫻.信息化管理在博物館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18(25):120,122.
[8]吳茜,肖晏夏.論信息時代下完善博物館文物保護措施的分析研究[J].文物世界,2019(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