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國家稅務總局的指引下,稅收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隨著工作的有序開展,稅收環境及納稅人的需求變化也對納稅信用等級評定規則有了更高的期待。重要的是,關注納稅信用指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方面,求職者找工作前會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了解企業信用信息以此作為衡量企業好壞的標準;另一方面,納稅主體自身也需要優質的納稅信用獲取在融資、招投標等領域的入圍資格。鑒于此,稅務總局結合納稅人對納稅信用結果的關注和認可,不斷總結和規范納稅信用管理經驗,制定了《關于納稅信用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形成更為完備的納稅信用制度體系,旨在通過以上措施幫助納稅人積累信用資產,助納稅人發展享綠色通行證。
(二)《公告》新調整
結合往年納稅信用評價開展實際和納稅人遵從過程中的體驗,《公告》推出“兩增加,兩調整”的完善措施,并自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既滿足了納稅人的需求,又適當放寬有關標準,指引納稅人守好信用這張“身份證”。新變化詳見表1。

優質納稅信用是納稅人參與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已是納稅人的共識。但在實際落實中又普遍存在三種不同程度的誤區:第一,在信息化不斷提升的時代,部分納稅人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對納稅信用規范不清晰;第二,年度納稅評價已獲得較高等級的納稅人,安于現狀并抱有僥幸心理,缺少對納稅信用建設的持續動力;第三,部分納稅人因一時貪戀,未能從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誤入歧途。鑒于此,特將主要誤區梳理如下,避免納稅人在失信邊緣試探。
(一)心存僥幸不重視
納稅信用評價在不斷隨著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和修正,納稅人不僅應當主動學習順應發展還應積極接受新變化。但在企業,上到管理層輕視納稅信用管理,下到辦稅人員缺少經驗且對具體涉稅事項中有關向稅務機關報送的資料、辦理涉稅事項期限及流程信息不太清楚,導致未按法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稅款繳納、資料備案等事件頻頻發生,異常納稅引起稅務部門的調查,稅務專管員約談后還拒不改正,終因小失大反而直接影響到納稅信用指標的得分。
(二)一勞永逸不進取
部分企業納稅人以為年度內被評為較高等級納稅信用評價等級,就可以高枕無憂。忽略了后續的管理,對納稅信用評價指標的調整及規則又陷入不明晰的窘境。長期以往死循環,再加上員工受管理層意志影響開始逐漸對誠信意識持松懈態度,整體偏離納稅信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三)一時糊涂痛失信
納稅人近年來經過不懈努力和追求,積極關注納稅信用新變化,重視內部信用管理,為爭創高等級信用納稅人打下基礎,也贏得了稅務機關的信任。但隨著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高,經不起誘惑,被利益沖昏頭腦,偷漏稅的心蠢蠢欲動,開始試圖通過不正當手段規避政策不許的“禁區”,在誠信坍塌的邊緣試探。
為全力助推信用中國建設,應加強稅企溝通,雙方通力合作,自覺把納稅信用體系建設從國家治理的層面推進,共同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添磚加瓦。
(一)納稅人
1.事前關注信用承諾
從納稅意識、意愿和能力上積極參加納稅信用評級、遵從依法誠信納稅。重點關注事項辦理過程中,業務須知內容涉及的有關提示注意事項,遵守聲明中對填報信息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作出的承諾。同時,納稅人可嘗試記錄負責報送涉稅人員的實名信息,從源頭抓起,賞罰分明,規范引導員工誠信報送,強化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
2.事中注重誠實守信
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守誠實守信原則,杜絕偷稅、騙稅等失信行為,嚴格按照稅務納稅申報完成報送,避免被稅務部門列入重點關注對象;或聘請專業涉稅服務機構辦理相關涉稅服務。
3.事后關注合法權益
充分利用稅務機關提供的納稅人自我查詢服務功能,保持對納稅信用評價結果的密切關注。納稅人依據自身日常行為有關信用記錄情況及時查詢納稅信用等級,對納稅信用積分增減情況做客觀分析,若對納稅信用記錄結果有異議,應及時在規定期限內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復評申請。失信納稅人則要牢牢抓住“悔過自新”的機會,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通過信用“修復”通道從“黑名單”中清除,實現信用等級的逐步提升。
(二)稅務機關
1.加強守信表彰和宣傳
納稅信用是衡量企業信用的重要指標,信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形成守信、講誠信的社會風氣,一方面要賦予守誠信納稅人榮譽感,通過線下宣講與公益短片相結合的形式,加大對守信行為的表彰和宣傳力度,營造守信光榮的社會共識;另一方面要對守信者予以激勵,主動在稅務平臺公開A級納稅信用等級的企業名單,在全社會樹立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價值導向,列舉誠信紅利為企業在宣傳輔導、納稅評估和稅收優惠等方面帶來的稅務便利,增強守信納稅人獲得感。吸引更多的納稅人關注納稅信用,確保納稅人對納稅信用條款內容應知盡知,幫助納稅人消除不知政策的“盲區”,引導更多企業依法經營、誠信經營。
2.調動資源答疑解惑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誠信納稅的價值導向?!豆妗穭偸┬?,企業對于納稅信用方面仍存在較多個性化的問題,單純被動輸入學習,無法知悉納稅信用管理全環節,對納稅信用評價維度存在理解偏差。稅局可全力調動資源,選派納稅信用政策專家輪班提供線上線下咨詢服務,組織稅務專員有針對性地上門培訓,借助生動鮮活的案例講解,幫助納稅人對政策掌握得更加準確,引導納稅人及時、主動糾正失信行為。只有在專業的輔導下,納稅人的行為才有章可依,涉稅業務才會辦理得更踏實,走出錯用政策的“誤區”。
3.加強聯合獎懲舉措
納稅信用作為納稅人履行稅收義務的客觀反映,直接體現納稅人對社會、對國家的信用。不僅要加大對守信納稅人的政策傾斜,結合實際情況與相關部門為A級納稅人共建守信資源通道,讓守信納稅人嘗到甜頭;還要嚴懲失信行為,追加納稅人失信成本。以信用信息共建共享為契機,充分運用各類信用信息平臺搭建稅收“大數據”,定期向各部門推送數據,擴大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在跨領域、跨部門間的有序應用,改變納稅信用信息孤島的狀況,最終實現誠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的機制,引導納稅人自覺增強依法納稅意識,共同構建“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寸步難行”的信用獎懲大格局,為建設更公平、公正的稅收環境助力。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納稅信用制度不斷推陳出新,《公告》落地既為更多的主體利用納稅信用等級,刷信用身份證享辦稅“綠色通道”提供了機會,也便于聯合懲戒制度推動納稅信用對接社會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健全的大背景下,納稅人除了依靠稅務機關提醒和輔導,關注應注意的信用風險外,最關鍵的還是納稅人自身對新調整內容掌握得硬。只有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規避納稅信用風險,納稅人才能有穩定發展的“定心丸”。
(本文作者單位:廣州商學院會計學院。作者簡介:沈梅,廣州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