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現實目標和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社會治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具體體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各個地方發展經濟的同時,創新地方治理體制機制,在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上進行了積極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很多困難和矛盾。如何系統把握地方發展特點,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現聯系酒泉實際,對社會治理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是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使社會治理更加科學、民主,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不僅包括社會治理主體、客體和治理環境的現代化,也包括社會治理各項措施及制度的現代化。
一個地區、一個城市要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深刻把握其根本的社會治理動態及經濟社會基礎。酒泉,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總面積 19.2萬平方公里,轄 1個區 2個市 4個縣,67個鄉鎮、437個行政村、2394個村民小組,8個街道辦事處,6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數112.7萬。有 42個民族。酒泉是飛天藝術的發源地,航天事業的奠基地,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和核工業都是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瓜果蔬菜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外貿制種基地和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就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來說,酒泉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收獲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現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和矛盾有待解決。
社會治理涉及到在社會運行的過程中產生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多方面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在治理的過程中綜合所有因素,形成一項系統的工程,統籌考慮,協同推進。酒泉在社會治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突出全民參與,全方位深化平安酒泉建設。全面開展了以零命案縣(市、區)、“零發”村(社區)以及零犯罪鄉鎮(街道)、村(社區)、學校、單位為載體的基層平安創建活動。全市有 4 個縣市保持全省平安縣(市、區)稱號,其中瓜州縣保持全國平安縣(市、區)稱號。市級平安鄉鎮(街道)表彰命名率達 100%。爭創全省平安縣的肅州區、金塔縣、肅北縣初評達標,人民群眾對平安創建知曉率達到 90%以上。
二是運用現代化技術,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成效。大力推進社會服務管理網絡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不斷優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的功能結構,探索建立了聚合管理職能、生活服務和公共服務投訴受理功能的高效網絡管理服務新形式。開設了12345熱線、官網、微信、短信特服、移動客戶端等應用平臺,拓展服務渠道和形式,有效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三是建立防控體系,切實增強社會面掌控能力。全面推行“六網合一”立體化“大巡防”體系和“四巡一防”治安防控模式。大力推廣多維“大巡防”指揮拓撲示意圖,整體提高防控效能。進一步加大推行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和農村“社區化”管理模式力度,將全市 66個城市社區劃分為 395個網格,實現全市 100%全覆蓋。大力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館、居民樓院等內部技防設施建設及互聯互通,擴大農村農戶小技防建設覆蓋面。實現了對城市公共部位、所有鄉鎮所在地和省、市、縣三級道路邊界出入口技術防控全覆蓋。近年來,通過視頻技防措施協助破案數達到20%,有力助推了破案率的提升。
從酒泉實際出發,在社會治理層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和配置機制、人性化管理;運用法治手段依法治理等。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治理面臨的限制性因素不斷增加,觀念理念的陳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現代化社會治理的發展。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層公共服務投入較少。受傳統的“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的影響,片面追求物質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人的主體性和人的需求。從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來看,政府社會投資主要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對社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相對較少。
二是基層工作長效治理機制難以形成。一些基層干部“政績觀”出現偏差,存在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應付式開展工作的現象,服務群眾有做表面文章的問題。比如,在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上面有活動就緊抓一陣,活動結束又放之任之,對源頭上化解矛盾工作不重視,致使社會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
三是對傳統社會管理資源利用不足。傳統社會中鄉規民約、社會習俗對于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優秀傳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致使這方面的資源缺失,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溝通協調。
四是社會矛盾化解渠道銜接不暢。在社會需求結構和利益結構多元分化的背景下,傳統的主要依托行政手段的社會矛盾化解體系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一)明確黨建引領,加強法治建設。一是加強黨的建設,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應有作用。首先,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各級黨委和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積極鼓勵和引導多方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形成治理的合力。其次,形成嚴密的黨建基層治理組織構架。對酒泉而言,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龍頭”、社區黨委(黨總支)為主要構成、片區網格黨支部和小區(樓棟)網格黨小組為重要支撐的黨組織體系。打造以黨建為引領、覆蓋全區域的“服務型、功能型、智慧型”黨組織,從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二是創新互動機制,實現政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格局。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廣泛動員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治理,不斷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二)積極探索社會組織新的發展模式。開展本地區社會組織發展狀況調查,制定社會治理類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實施方案。依托各級社會組織孵化平臺,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通過管理手段的精細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設立項目資金、補貼活動經費等措施,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扶持力度,重點培育為特定群體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實行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完善現有社會組織大數據庫,全面整合社會組織信息資源,規范社會組織信息公開的機制和方式,推進社會組織信用建設。
(三)構建合理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多元調解體系形成的同時,以政府主導為引領,構建社會自治型人民調解機制,有效提高調解機制的法治化、專業化,不斷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完善公共服務型的行政調解,發展市場引導型的商事調解和行業調解。完善司法機關對涉法涉訴信訪的有效化解機制,行政機構對信訪問題的正確處置機制,建立健全信訪的第三方參與權,實現信訪問題的社會共同治理。不斷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確保糾紛解決機制的有效銜接,整合資源,實現信息互通。
(四)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就是在面對新的社會矛盾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加以約束和規范,能夠在全局對基層社會治理層面做到統一規劃和部署。逐步構建起以社區黨委為領導核心,居委會、工作站、公司、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駐社區單位等積極參與和有序運轉的多元治理體系。不斷探索建立現代社區治理結構,推動基層管理體制改革,使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面對新問題,完善現代社區治理結構,堅持公權力不介入原則,充分發揮社區公共事務自治原則。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水平,全面推進智慧型基層社會服務組織,立足現狀,整合資源,形成互動、聯通和具有網絡化的信息平臺。不斷建立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探索建立數據標準體系等,探索發展“互聯網 +”社區網格化治理新模式,推動社區網格化由風險防控等相對單一的功能走向多功能、立體化、聯動式的社區綜合服務載體,在提升社區服務績效的同時,進一步延伸社區服務的廣度和寬度。
(本文作者單位:中共酒泉市委黨校。作者簡介:劉學龍,碩士研究生,中共酒泉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學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