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娟 侯旭暉
眾所周知,中歐班列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扎實落地的典范。中歐班列是按照固定的車次、路線等條件開列,往來于中國和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中歐班列的開列,將全球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緊密鏈接在一起。
全球供應鏈是在全球范圍內組合供應鏈,以全球化的視野,將供應鏈系統延伸至整個世界范圍,根據企業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選取最有競爭力的合作伙伴,形成完整的全球供應鏈條。
供應鏈范圍擴展了,相應的一些問題也隨即出現。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化與落實,更多的產品參與到全球更多地區的生產流通當中,導致全球供應鏈接連出現全球化的實現難、物流運輸難、“互聯互通”難等系列問題。由于技術進步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的運營,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產品與產品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被按下“暫停鍵”的時候,全球供應鏈更是出現斷鏈的嚴重局面:從供應鏈條的供應端來看,本次疫情嚴重的地區和國家,大部分都處于供應鏈的中上游部位,而使供應鏈的中上游遭遇重創;從供應鏈的需求端來看,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和國家又承擔了全球半數以上的需求。因此,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貫徹整條供應鏈。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各國失業率上升、服務業遭受重創、制造業活動下滑……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在推動國內企業復工復產、打通國內產業鏈循環的同時,擔負著協調解決全球供應鏈斷裂的堵點與斷點的重大使命。
中國在與疫情的搏斗中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后中國毫無保留地為全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傳授戰“疫”經驗、輸送醫護資源及防疫物資、給予技術支持、分享研發疫苗。在面對其他國家缺少口罩、缺少呼吸機及其他防疫物資的關鍵時刻,中歐班列再次登上舞臺。因為歐洲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對防疫物資的需求相對旺盛,中歐班列憑借其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零接觸的優勢,成為歐洲進口醫療和生活物資的主要運輸渠道,形成各國人民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
疫情的影響滲透各行各業,具體表現為原材料供應困難、銷售訂單減少、招工難、現金流短缺等問題。對于不同的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同、制約因素不同,應對策略亦不相同。從全球供應鏈風險的角度出發,疫情對全球的市場格局變化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對于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可以得到以下啟發:
(一)保持適當冗余
在愈來愈復雜的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背景下,全球供應鏈中各個環節隱藏的風險已成為決策者面臨的重大問題,供應鏈供應和需求將可能有大變動。研究庫存管理的最直接的方法即保持超出正常需求的庫存和能力的冗余,減少缺貨風險。但冗余的度一定把握好,特別是在外界環境動蕩之時,冗余的適當性是重點,一旦超過適當,便會產生庫存負擔。企業決策者要系統研究供應鏈風險管理,彈性作出庫存冗余的最優化決策。
(二)保持企業需求的動態彈性
宏觀方面,將企業放置于全球供應鏈的鏈條上,根據大環境調整企業的生產供應方向;微觀方面,把握該行業領域中市場的需求動態,及時快速調整企業的需求及供應,來應對市場短期及長期的趨勢,勢必讓企業具備基本的彈性。
(三)注重人才建設發展
人才建設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助推力,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開發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重構供應鏈的關鍵時刻,重構企業供應鏈的關鍵時刻,改革需要人才,企業把握好機會,培養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企業。
(四)關注供應鏈的完整性
完整的供應鏈條,涉及與本企業相關的從源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到用戶的整條供應鏈,關注供應鏈上處于核心地位的企業、核心企業的核心業務技術的優勢在哪里,本企業與每個節點企業的聯系,在保證供應鏈條供應端與需求端的平衡前提下,強大企業的自身實力。一旦供應鏈各類風險來襲,保證企業具備供應鏈斷鏈問題時的快速恢復及修復能力,就如華為成功的“備胎計劃”一般。
華為在應對手機供應鏈風險時有其獨特的優秀做法:
(一)啟動供應鏈訂單需求的調整
華為的最大優勢是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華為快速啟動調整供應鏈需求訂單,主要依據市場的變化動態調整手機的源頭需求。做法是降低中高端機型的供應鏈訂單。最直接的結果是:從源頭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二)加速轉移業務重點
華為手機供應鏈呈現出的全球化特點比較明顯,在風險來臨的第一時間,華為手機的培養多年的“備胎計劃”重拳出擊,給世界一個漂亮的華麗轉身——華為將主要技術業務由海外轉移到國內。雄厚的技術實力及人才實力支撐華為手機的蛻變。華為大數據預測到:疫情控制穩定的國內市場,將在5G的驅動下,會爆發換機潮。
(三)加大研發力度和研發投入
對科技產品來講,“科研是第一生產力。”2019年美國的封鎖使得華為的“備胎計劃”瞬間轉正,華為的技術分析顯示:國產化率已達到60%以上,充分證明華為手機已具備不依賴外界力量的實力。因此,研發的投入和力度已經帶給華為手機的優勢將在疫情后繼續煜煜生輝,華為繼續加大研發力度與投入。
(四)加強與供應商共贏共存
供應鏈的全球化讓供應鏈條上的節點企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加強與供應商之間共贏共存的局面。華為手機意在擴大本土化供應商隊伍,以提升供應商產能來積極扶植中國供應商。現代企業發展理念中,供應商選擇的標準是既能滿足當前的需要,又能滿足未來的需要。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培養本土化供應商,與供應商之間建立穩固的信任關系,建立長期戰略性合作伙伴,與供應商共同成長、提升,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將是驅動企業生產成本下降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企業共同發展的方向。
華為手機一系列的決策與做法將使其穩穩占據專業領域全球供應鏈的優勢地位。
供應鏈重構的思路是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一種思路,所涉及的供應鏈條的上下游節點企業和相關行業,有助于企業維持新的連續性,從而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資源及供應商產品進行風險體系評估之后進行新的管理。
在全球供應鏈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企業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企業,在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此期間發揮優勢,把握重構的新規則,從內及外以更加開放、輕松的姿態迎接中國產業鏈自身的強大全球化發展。
在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進行重構的大環境中,中國供應鏈的特點總結如下:
一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不變。
中國地大物博,中國制造的“大國制造”形象已屹立于世界,其具有最大的規模、最多彩的資源、最豐富的人力、最全的種類、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不會隨著供應鏈的重構而變化。
二是人力資本技術密集。
中國各個行業高精尖領域的人才濟濟,為中國全面供應鏈的構成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不管是思維的縝密性、技術的嫻熟性、經驗的豐富性、學術的高深……都奠定了中國供應鏈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堅不可摧的優勢。
三是競爭優勢明顯。
中國產品在世界范圍的快速流通,得益于中國供應鏈的綜合成本較低,包括人力資本、原料的獲取與供應、產成品的需求、節點企業之間的緊密配合……整個供應鏈的無縫對接,使我國產品在世界范圍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
四是一體化供應鏈運作。
供應鏈全球化催生了供應鏈一體化的運作,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產業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已縱深化。中國供應鏈出現不同行業不同領域跨越合作現象越來越明顯,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資源的整合跨界化及供應鏈運作的一體化。
因此,在未來的供應鏈重構領域,全球供應鏈打破原有的平衡,進行全新的重構,中歐班列所起的連接全球供應鏈紐帶的作用,“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中歐班列在疫情期間彰顯中國的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面對疫情,全球只有攜手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完勝抗“疫”之戰。
(本文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作者簡介: 劉美娟,研究生,助教,主要從事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工作,研究方向高職類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研究;侯旭暉,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工作,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研究和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