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馳
摘要:目的:探究個性化優質護理于內科預防褥瘡效果。方法:收集筆者醫院內科收治長期臥床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58例,病例入組時間2019年10月到2020年11月,借助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試驗組29例采用個性化優質護理,傳統組29例采用傳統護理。結果:試驗組無褥瘡發生例數,傳統組5例患者繼發褥瘡,發生率比對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患者于護理技能、護理關懷、護患關系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傳統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個性化優質護理可顯著預防內科褥瘡發生,提升患者醫療服務滿意度。
關鍵詞:內科;褥瘡;個性化優質護理;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3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15-01
褥瘡臨床別稱為壓瘡或壓力性創傷,為臨床常見護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壓,導致缺氧、缺血等癥狀,易出現壞死、潰爛,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近年隨著臨床護理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為規避治療期間褥瘡發生有效性,開展有效防治護理干預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現研究筆者為提高內科臨床護理質量,特引入個性化優質護理對策,開展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醫院內科收治長期臥床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58例,病例入組時間2019年10月到2020年11月,借助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試驗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44.96±1.58)歲;傳統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45.01±1.61)歲;統計比對2組內科患者入組資料,差異細微具有比對價值(P>0.05)。
1.2方法
試驗組采用個性化優質護理;(1)風險評估:于患者入院后由專業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年齡、皮膚防御機制、營養狀況、自我管理能力等相關情況進行風險評估,明確患者褥瘡發生機制,通過檢索最新文獻,吸取既往臨床護理經驗,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臨床護理內容;(2)護理開展之前,針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客觀評估,重視患者主觀能動性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告知褥瘡發生風險因素及臨床護理對策,以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專業性的信賴,構建新型護患關系,利于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3)護理人員需引入人文關懷理念,給予患者心理引導,客觀分享臨床成功治療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幫助改善不良心理狀況,借助軟墊,有效緩解局部受壓面積及剪切力,避免褥瘡情況發生,加強受壓部位皮膚顏色、溫度的監測,觀察血液流注及營養狀況,避免導致壓力性創傷情況發生,依據患者機體狀況,給予患者有效飲食干預,加強營養支持,以提高皮膚防御機制[2]。
傳統組采用傳統護理,遵醫囑予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確保患者合理用藥,輔助患者進行翻身,避免醫源性感染情況發生。
1.3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住院期間褥瘡發生情況,采用護理滿意問卷表針,對患者與護理技能護理關乎關系等維度滿意情況進行量化評分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校驗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描述,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配對卡方檢驗,將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標準值。
2結果
2.1 2組褥瘡發生情況統計
試驗組無褥瘡發生例數,傳統組5例患者繼發褥瘡,發生率比對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統計
試驗組患者于護理技能、護理關懷、護患關系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傳統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褥瘡為臨床常見護理不良事件,以長時間臥床患者為高發人群,為內科護理重點及難點,針對內科患者開展有效的防治護理對策尤為重要。個性化優質護理對策針對長時間臥床患者風險因素進行客觀評估,結合患者機體狀況及臨床護理需求,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防治對策,有效加強皮膚管理,緩解局部皮膚受壓情況,給予患者有效的營養支持,加強皮膚防御機制,有效降低褥瘡發生情況,確保臨床護理工作開展質量[3]。經研究結果比對,試驗組無褥瘡發生例數,傳統組5例患者繼發褥瘡,個性化優質護理可顯著降低褥瘡發生幾率;試驗組患者于護理技能、護理關懷、護患關系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傳統組,患者對個性化優質護理滿意認可度更高。
綜上,個性化優質護理可顯著預防內科褥瘡發生,提升患者醫療服務滿意度,整體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李紅梅,董靜.優質護理對神經內科患者褥瘡預后的影響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65):240-241.
[2]王嬋娟.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內科住院患者褥瘡、壓瘡發生中的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1):93,95.
[3]宋小波.優質護理措施對心內科危重患者褥瘡發生率及 康復效果的影響[J].雙足與保健,2017,26(7):12-13.
江蘇省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江蘇灌南?2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