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民間文學藝術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存在障礙,主要是相關的概念還很模糊,法律還不夠完善。從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上看,加強有關法律保護制度迫在眉睫。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7-0062-04
民間文學藝術是在人類長期發展的生產、生活中,經過不斷創作和經驗積累形成的文化瑰寶。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是歷史留給人類的特殊瑰寶,它的傳承與發展印證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但在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之間的不斷交融中,作為人類最寶貴的智力成果,民間文學藝術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法律保護,甚至傳承和發展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歷史性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有力證明,要想將民間文學藝術的根和魂留住,就需要法律來規制和保護,在知識產權方面保護民間文學藝術顯得格外重要。
1民間文學藝術的理論概述
1.1民間文學藝術國內外相關定義
從知識產權層面探討保護問題時,應當先明確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由于民間文學藝術的特殊性以及受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存在多種解讀。
1976年的《突尼斯版權示范法》將“民間文學藝術”定義為“在本國境內被認定為該國國民的作者或者種族集體創作,經世代流傳而構成傳統文化遺產基本成分之一的全部文學、藝術以及科學作品”。1977年頒布的《班吉協定》定義的民間文學藝術是群體創作而不是個人創作,而后在1992年修訂為“由團體或者個人創作并保存”。《1982年示范法條》中引入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表達形式”這一全新概念。1989年《關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學藝術建議書》定義的是集體文化社區內全部創作。塞內加爾版權法中規定為是某一個國家或者這個國家的部落的創作。《伯爾尼公約》相關條款也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含義作出了規定。1981年通過的《阿拉伯著作權公約》引入了“民間創作作品”。我國的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雖然可以從著作權原則以及解釋的角度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但國務院的相關管理辦法仍未出臺,具體的保護措施仍然缺位,這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容易造成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由此來看,在法律上加強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顯得極其重要。
1.2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
民間文學藝術經過悠久歷史文化思想的沉淀和經驗的積累,產生于人們各種生產、生活中,與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關,世代傳承和發展,具有群體凝聚力。因此,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民俗文化藝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2.1群體創造性
總體上講,民間文學藝術的形成依靠群體的力量。這里所指的群體范圍比較廣泛,可以是生活的村莊、部落,也可以是整個民族等各種形態的人類集合體。群體性貫穿于整個形成過程,從初步產生到世代流傳再到不斷完善強化的進程均有體現,充分反映了集體的智慧和藝術才能。例如,山歌是從個體之間的口口相傳逐步發展為群體化,在流傳過程中注入思想文化汲取更多人的靈感,形成具有群體性質的民間文學藝術,蘊含了群體普遍的思想情感。
1.2.2傳承性
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性體現在時間的連續性、思想內容以及表達形式上的穩定性。首先,時間的連續性避免了長期歷史更替流傳過程中所造成的民間文學藝術的毀滅。雖然有時會有因傳承人死亡等原因導致某些民間文學藝術在微小部分的傳承上失敗,但這種微小部分上傳承的失敗并不影響整體流傳過程的連續性。
1.2.3地域性
地域不同,風俗習慣、思想文化、藝術表現等也存在差異。這是由于自然資源、生活條件的限制,不同的地域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地域風格。例如,陜西的鳳翔泥塑,地處黃河流域,這里的人們以農耕為主業,由于獨特的地域影響,這里的人們熱愛濃郁、熱烈的色彩,因而造就了鳳翔泥塑熱烈、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
1.2.4動態發展性
民間文學藝術是在群體中產生和流傳的,這就說明其不是以固定不變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民間文學藝術本身就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從創作到流傳都是動態發展的。民間文學藝術的發展性是由流傳方式決定的(如口口相傳、動作傳授),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策和法律的影響。
1.2.5公共領域的公開性
民間文學藝術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存在于一定的公共領域,具有一定的共性,在相應的群體內部流傳和發展,是完全公開的,但實際上,這一公開性對保護民間文學藝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知識產權的權利主體能夠獲得法定壟斷利益,為權利人所獨占并且受到嚴格的保護,因此這并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在知識產權上尋求保護。
2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
2.1知識產權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范圍(權利客體)
研究知識產權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相關保護,確定的權利客體范圍和邊界十分重要。迄今為止,很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已經對保護范圍進行了實踐和立法,但知識產權所保護的范圍大小暫時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仍然存在難度。例如,《班吉協定》中的有關規定對權利客體的界定幾乎涵蓋了各個領域的民俗創作,這樣界定權利客體的范圍明顯太過寬泛,在司法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并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但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范圍界定過窄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如玻利維亞的保護范圍僅僅限定在本國的民間音樂,排除了其他類型的民間文學藝術,如此規定使范圍外的傳統文化藝術失去了應有的法律保護。
當前主流觀點采取了“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概念,這一概念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在《突尼斯示范法》中,不再將民間文學藝術納入著作權法保護體系,明確地列舉了有形表達形式、音樂表達形式、言語表現形式、動作表達形式四種典型的民間文學藝術標準。筆者認為這四大類型的認定標準目前來說是比較科學的。1985年頒布的《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實際上也是按照《示范條款》的四種典型形式范圍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形式進行保護的。
2.2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
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在實踐當中有時是難以確定的。目前,學界存在三種觀點,分別是以個人作為權利主體、以國家作為權利主體、以集體作為權利主體。筆者認為將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界定為以個人為主、國家為輔的原則更為科學。因為不管是這三種中的哪一個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對于權利的保護最終都需要落實到個人來實際主張權利。最重要的一點是傳統文化藝術主要是依靠個人來傳承和發展的,初始的全部或者部分創作也是個人完成的,個人作為權利主體可以充分發揮傳承人的價值,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良性發展。我國擁有五千年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民間文學藝術不僅種類多、結構復雜,而且存在地域跨度廣,每一類民間文學藝術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性質。因此存在一些民間文學藝術難以找尋到合適的文化傳承者,此時國家為了保護傳統文化不受侵害和濫用,作為權利主體也是科學合理的選擇。
2.3權利內容的認定
因現存法律沒有具體對應的規定,著作權法中的客體與民間文學藝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因都屬于人類智力成果,因此對民間文學藝術權利內容的認定可以依照著作權法中對一般作品的有關規定來討論,即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如在《烏蘇里船歌》案中,該曲基礎曲調是《想情郎》赫哲族民歌。法院判決郭某在使用該歌曲時,必須注明“根據赫哲族民間曲調改編”。這種標識其來源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對于該地區民族的精神權利的尊重,這種精神權利在筆者看來屬于人身權利。在白秀娥剪紙案中,法院判決認定該剪紙藝術屬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國家郵政局侵犯了其專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發表權和修改權,這三種都屬于人身權。《民間文學藝術草案》中規定了具體的使用權,如復制、改編、出租等,這樣的規定意欲限制商事營利性地使用民間文學藝術,在筆者看來屬于財產權的范圍。
3我國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經過歷史的積淀和傳承留存下來,表現出多樣性、豐富性以及民族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民間文學藝術的立法保護上進展卻十分緩慢。優秀的民間文學藝術面臨著危機,民間文學藝術文化的傳承、發揚和保護主要靠人,然而,現今我國真正熱心于民間文學藝術傳承的年輕人并不多,這導致傳承主體缺乏,再加上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方式比較單一、脆弱,容易受到新興文化的擠壓,影響到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保護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這使傳統文化資源大量流失。由此看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迫在眉睫。
前文中提到我國著作權第6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我國在1990年就已經通過并且在1991正式實施,這也體現了我國在密切關注國內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的相關問題,并且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2001年至今,并未出臺具體可行的相關法律。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各種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糾紛不斷,解決糾紛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知識產權第一人”鄭成思教授在他的著作中也進一步提到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存在很多難題,但盡管這方面法律的出臺有許多困難,他認為至少符合著作權法中“作品”相關保護條件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相關法律規定可以先制定出來。事實上,民間文學藝術具有的特殊性質導致其本身無法完全滿足知識產權中保護的具體要求和相關條件。例如,著作權法保護的是個人的專有性,這與民間文學藝術的公開性和群體性相沖突。著作權法規定具有時間性(對于一般的各項權利的保護具有一定的保護期限),但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體現的是長期性以及不確定性,這都使得從知識產權的層面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存在障礙。國家版權局為了更好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于2014年9月在官網上發布了公開征求《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意見稿。這也是我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一大進步。但發布之后社會公眾對《條例》的看法存在很大的爭議,甚至反對的力量依然存在?,F行的很多問題還是沒有切實可行的法律來解決。顯然有必要對我國民間文藝表現形式著作權法保護的爭論進行反思和總結,理性分析爭議的實質,尋找解決問題正確科學的途徑,而不是對民間文藝表現形式著作權法的保護進行盲目、單方面的爭論,使之成為知識產權法完善之路上的障礙。
為了推進國家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立法保護進程,許多省份和民族自治區開始主動實行了對本地區的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如單行條例方面作出了有關的規定,這一重大舉措極大地推進了本民族、本地區的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增強了本地區人民的文化自信。云南省在2000年施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這一地方性法規是我國第一部有關專門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性條例。雖然只是地方性法規,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也表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正逐步進入法制化的軌道,這一大進步為后續各地區制定有關保護條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后期出臺的有2013年的《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14年的《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內蒙古自治區)、2015年的《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海南)和《新晃侗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湖南)、2016年的《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等,這些具有民族性、專門性的保護條例的出臺,都為我國制定統一的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打下了基礎。
4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對策
4.1明確創作者、持有者、傳承者等知識產權的主體地位
明確創造者、持有者、傳承者等知識產權的主體地位,厘清民間文學藝術資源作為集體所有和作為該民間文學藝術傳承者、持有者、創造者個人之間的關系,是解決民間文學藝術資源權利分配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對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最為關鍵的環節。傳承者、創作者、持有者等世代流傳的文藝資源理應由他們享有,否則違背法律的公平原則、正義原則。
4.2加快推進民間文學藝術相關知識產權立法
抓住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大力推動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契機,加快推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應當加大力度深入民族地區,結合各地區民族特色,樹立新立法理念,統一立法思想,并且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格局,從而逐步實現用統一的法律保護體系來系統全面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遺產。
4.3建立健全互聯網對民間文學藝術資源利用的版權保護體系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給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播帶來了契機。但與此同時更要注重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版權保護,加大處罰力度,追究盜版侵權責任。在尊重和保護權利主體的基礎上,將網絡傳播形式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快更廣地傳播民間文學藝術,促進與新文化的碰撞交流。
4.4積極運用現有的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結合其他多種方法進行保護
從知識產權方面來看,可以通過著作權法,專利法以及相關商業秘密法等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知識產權的司法解釋也能對一些傳統文化進行比較科學的規制。除此之外,民間文學藝術不僅需要法律保護,也需要政府的積極配合甚至需要給予幫助和指導。政府應當積極鼓勵民間文學藝術創作者進行著作權登記、商標注冊、專利申請、地理地標保護。地區政府加大對各項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切實深入群眾了解風土民情,更好地促進本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支持民間文學藝術創作者對合理權益的維權行為。
作者簡介:孟霄霄(1995-),女,山東菏澤人,貴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民間法。
卓軼群(1978-),女,貴州凱里人,研究生,碩士,貴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法理學,民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