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思文 湛磊

摘要: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影像互動裝置已演變成較為流行的表現形式。藝術家將互動性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傳達藝術作品表達的內在含義,喚起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影像互動裝置與大多數互動裝置是較為前衛的一種裝置形式,它利用科技及多媒體的藝術手段對作品進行修飾,使作品在表達的過程中具有新穎的形式。影像互動裝置的前衛性不僅給傳統的互動裝置作品增添色彩,也使影像互動裝置成為藝術領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鍵詞:互動裝置;影像裝置;科技手段;藝術空間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7-0086-04
0引言
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時代的變化,也正因如此,傳統的裝置藝術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們要尋求更多的方法與技術突破傳統裝置藝術的局限性。所謂的影像互動裝置,是以現代高科技技術作為實現的媒介,運用計算機技術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的裝置,觀眾可以通過各種傳感系統與裝置自然互動。
1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對影像互動裝置中的圖像、材質以及表現方法進行研究,可以使人們更加了解和關注環境保護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利用人物、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表達主題,能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傳達環境保護的理念。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對觀眾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它不僅僅是傳統繪畫技法與現代科技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也體現了環境保護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1.2研究意義
近幾年,影像互動裝置作為信息的傳遞者和互動者,在互動裝置領域越來越活躍。本文對影像互動裝置進行研究和探索,深入挖掘與當代社會環境相關的主題,并且與傳統的裝置之間進行對比,分析影像互動裝置與未來城市之間的發展關系。通過了解國內外的影像互動裝置,讓影像互動裝置在保持前衛性的前提下,打破與環境之間的界限關系,從而實現和平共處。
1.3研究方法
本文在查閱參考文獻與實地考察同步進行的前提下,對影像互動裝置的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同時也利用國內外各大知名藝術網站搜索高清圖片進行分析。筆者曾在實習的過程中接觸過與室內空間相關的影像互動裝置作品,通過展示的作品案例與相似案例進行研究,找出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共同特征,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方法。
2影像互動裝置的發展狀況
2.1影像互動裝置的由來
“互動裝置是以互動性為基礎,裝置造型為主體元素的藝術類型……它能使觀眾參與、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而新媒體藝術附著在互動裝置的基礎上。新媒體藝術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表演藝術及未來主義的出現,新媒體藝術不斷發展。新媒體藝術家不斷探索與人類行為活動之間的聯系,熱衷于讓自己的作品與觀眾達成共識。80年代開始,錄像藝術、數碼藝術和藝術手法相繼出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領域特色。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是影像互動裝置的主要來源,也讓影像互動裝置成為了互動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國內外的發展狀況
2.2.1國內發展狀況
影像互動裝置起源于國外,可以追溯到第一臺計算機的問世,而新媒介的出現為影像互動裝置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的藝術家們便對影像互動裝置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此時國內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許多高校才開始引進這方面的課程。影像互動裝置與科學技術聯系緊密,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了國內對影像互動裝置的認識。國內引入影像互動裝置后,學界進行了一系列的展覽與探索研究。2003年在上海舉辦了“藝術與科學”國際數碼藝術交流展;2004年舉辦了“北京首屆國際新媒體藝術展”;200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這一系列展覽表明,影像互動裝置在國內的發展還需要很長一段實踐的探索和實踐。國內對影像互動裝置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及傳播的速度較快。
2.2.2國外發展狀況
國外對影像互動裝置的探索早于國內,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技術已經被運用于影像互動裝置藝術當中。而新媒體藝術作為設計中一種常見的表達形式,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新穎的視覺效果成為了國外裝置領域的領先者。影像互動裝置作品致力于將觀眾的動作與影像世界中的虛擬空間聯系起來,觀眾可以用現實中的動作行為影響虛擬空間。20世紀80年代,一件又一件影像互動裝置作品不斷涌現出來,與影像互動裝置相關的設計獎項也不斷出現。20世紀9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技術與影像互動裝置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在室內的影像互動裝置展覽也成為了觀眾最期待的展覽之一。無論是形式還是創意,國外對影像互動裝置的研究都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增加新媒介豐富作品。
2.3公共空間內的影像互動裝置
在對影像互動裝置進行考察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影像互動裝置在公共空間內出現的頻率較少,大多以展現的形式出現在室內。在對作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影像互動裝置放置于公共空間內,需要觀眾進入作者創造的空間,這是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的一大藝術特征。而在大多情況下,公共空間內的環境會對影像互動裝置的藝術作品造成影響。即使如此,觀眾也能通過公共空間的影像互動裝置,獲得不同的視覺體驗。“互動裝置藝術不僅是藝術家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參與的藝術形式,是共享的藝術,有著很強的公共藝術特征?!?/p>
“公共空間內的影像互動裝置大多通過人機界面交互的方式對作品主題進行呈現,作者會通過傳感系統與觀眾之間進行聯系和互動?!币試庠诠部臻g內設計的影像互動裝置“雨屋”(Rain Room)(如圖1所示)為例,作者通過儀器的精密計算對空間進行動態捕捉,當觀眾進入裝置內,噴灑而下的水會避開觀眾的動態曲線,避免觀眾淋濕。作者想觀察觀眾在雨水下落時產生的自然的躲避反應。通過這個影像互動裝置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公共空間內的藝術作品要與自然環境狀態相結合,才能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公共藝術倡導關注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理學上的人,更是社會的、有情感的人,以此促進更廣泛的公共參與?!?/p>
2.4藝術館內的影像互動裝置
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用簡單的空間營造給觀眾帶來直觀的視覺效果,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多數的新媒體藝術的影像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簡單的呈現方式和豐富的藝術效果出現觀眾的視野當中。對作者來說,展現自己作品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包含的寓意,更多是在空間內營造出來的環境與觀眾的參與。
大多數的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為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放置于藝術館內,通過藝術館內封閉的環境效果,加上光、聲、電,對觀眾進行引導性參觀,從而更好地體現作品的視覺效果。在考察的過程中,筆者對藝術館內的影像互動裝置作品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
3影像互動裝置的現狀
3.1在藝術館內進行展覽偏多
眾所周知,我們在公共空間內的看到傳統裝置類作品居多,“公共藝術的存在離不開公共活動”。影像互動裝置以科技為載體,以藝術為出發點,大多數出現在藝術館內。原因在于,第一,影像互動裝置對環境的要求降低。大多數選擇在藝術館內進行展覽的影像互動裝置作品,選擇的環境大多是簡單的半封閉或封閉性的空間。第二,體驗感更好。在藝術館內,大多數影像互動裝置作品會選擇空間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對作品進行設計,通過這種方式展示出來的作品,視覺沖擊力較強、觀眾的參與度更高、展覽的效果更好。
3.2表現方式單一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公共空間內的互動裝置,主要的表達形式是與影像之間的互動和裝置,主要表現在,觀眾經過影像前方,攝像頭會進行捕捉,隨后影像的畫面內容發生改變?!肮菜囆g作品通常在三維空間中處于靜止狀態,但它常常能夠帶給觀賞者動態的體驗。”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共空間內,互動的表達形式過于單一,久而久之,人們對作品的新鮮感也會直線下降。不僅如此,在空間內的影像互動裝置沒有考慮到觀眾。如果觀眾是個老人家,互動裝置的表現形式、表達方式就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出發點。
3.3難以融入公共環境
在國內,影像互動裝置大多以展品的形式出現在各大展覽館或藝術館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影像互動裝置。受室內空間的限制,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無法完美地表現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但受室外自然天氣變化的影響,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的材料會被腐蝕,作品會被氧化。如何讓影像互動裝置在不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與自然環境進行結合,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對藝術家而言,作品材料的選擇和對新材料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對影像互動裝置的接受程度直接決定著影像互動裝置藝術能否融入人們的生活,能否提升觀眾生活環境的趣味性,是否會給觀眾的生活帶來阻礙。這些都是在設計影像互動裝置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4未來對影像互動裝置的探索
4.1虛擬與現實的對接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影像互動裝置的探索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在不斷結合科技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更新,將現實生活中的主題與虛擬的影像進行對接,改變了作品的呈現方式,將科技作為藝術的體現方式,充分思考兩者之間的合作方式。
如今,很多影像互動裝置作品采用感應的方式,通過感應器捕捉觀眾的行為活動。除了感應裝置外,VR(虛擬現實)影像互動裝置的出現,激發了觀眾對虛擬空間的興趣。簡單的互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視覺需要,VR影像互動裝置將觀眾帶入虛擬世界,用科技手段拉近畫面中的影像、音效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視覺體驗。影像互動裝置“創造出的虛實統一可以引起觀眾的遐想與共鳴”。
4.2投影與裝置的結合
影像互動裝置的特點在于作品本身的互動性,而投影方式給互動性帶來了視覺上的色彩。豐富的投影方式與互動裝置之間的結合是作者們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的課題。在未來的影像互動裝置設計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提高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加深對投影方式的了解,不斷豐富作品的主題,增強自身作品展示效果的視覺性。
5結語
將視覺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置于室內,對作品本身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視覺影像互動裝置作品對作者而言,并不僅僅是一件作品,更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而形成的完美藝術品。所以對影像互動裝置的認識和闡述,要結合科技的手段及投影的表現方式進行。科技是當今時代的主流,而影像互動裝置的互動性也不會停滯不前,讓觀眾在體驗的過程中尋找藝術的真諦,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作者簡介:甘思文(1997-),女,江西宜春人,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湛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研究生,碩士,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室內設計藝術,宗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