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蕊 陸黎麗

摘要:目的:實驗將針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實施院前院內急救,并開展全程優化護理模式,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救治率。方法:實驗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嚴重腹部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有70人符合調研的納入標準。通過隨機抽簽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院前院內急救模式,觀察組則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下的院前院內急救,分析搶救效果。結果:所有患者均搶救成功。從具體情況上看,在院前院內急救下,觀察組醫護人員的急救反應時間、急救救治時間分別為(20.13±5.25)min和(19.53±4.14)min,對照組為(27.14±5.49)min和(24.14±4.28)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此同時,在護理滿意度調研中,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總滿意率為94.23%,對照組則為80.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提升了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急救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院前院內急救護理工作的流程與內容,并為患者生命安全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嚴重腹部創傷;院前院內急救;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救治率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25-02
Abstract:Objective:The experiment will implement pre-hospital first aid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and carry out an optimized nursing model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eatment rate of patients.Methods:The experiment selec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admitted from June 2019 to May 2020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and a total of 70 people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f the survey.Divided into 2 groups by random drawing.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routine pre-hospital first aid mod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pre-hospital first aid under the optimized nursing mode to analyze the rescue effect.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From the specific situation,in the pre-hospital first-aid,the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of the medical staf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20.13±5.25) min and (19.53±4.14) min,respectively,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27.14±5.49) min.And (24.14±4.28) min,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t the same time,in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urvey,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23%,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7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Adopting the whole-process optimized nursing model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first aid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optimizes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emergency care before and in the hospital to a certain extent,and makes the greatest efforts for patient life safet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pplication.
Keywords:severe abdominal trauma;pre-hospital first aid;optimized nursing model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treatment rate
嚴重腹部創傷屬于危重癥疾病,病情復雜,病死率高,且存在護理難度大的問題,該疾病的發生多見于交通事故,以及高空墜落[1]。多數患者存在腹腔臟器損傷問題,伴有大出血或者休克,這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在治療上如果缺乏科學急救指導,則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不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全程優化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提升救治效率,為患者開通綠色救治通道,做好院前與院內急救人員的交接工作,落實崗位責任具有必要性[2]。故而,本研究人員以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時間基準,收集我診所104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人員以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時間基準,收集我診所104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在分組上可分成觀察組52例,對照組52例。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21例和32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不超過75歲,平均年齡為(63.6±4.5)歲。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7、25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不超過76歲,平均年齡為(64.8±4.7)歲。所有患者無中途退出情況。在入院后對患者的基礎身體情況、生活情況進行了解和整理,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的開展征求了家屬同意,并且報備了本院倫理委員會。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及在溝通過程中存在明顯障礙或者患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院前院內急診治療模式,維持血壓穩定。此外,加強呼吸道管理,實施氣管插管,可結合情況應用呼吸機,并做好相關風險事件預防準備。與此同時,做好護理人員的工作排班,明確崗位職責,由急救護士組組長負責相關人員安排,聯合護理人員承擔急救任務。
觀察組則為全程優質護理急救措施,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則是明確護士人員的職責,通過日常業務能力練習提升專業性。第二,明確工作流程,從日常培訓中對院前院內急救搶救工作進行專項分析,組織護理人員演練,并完成現場急救、急救車救助等相關工作。第三,護理的正式實施[3]。即在接到急救電話后可及時趕往現場進行指導,并制定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標準化護理干預方案。院前急救小組做好全程工作的梳理,落實崗位職責,記錄病情變化情況。對患者開展院前急救評估,具體而言,在急救途中可對患者的受傷情況進行評估,記錄肢體溫度,呼吸狀況、心率狀況,熟練使用心電監護儀、氧氣裝置、除顫儀等。對于病情無惡化患者可開展休克護理,對患者中心靜脈壓進行監測,以及面罩吸氧。在抵達醫院后,啟用院內綠色通道,通過院內急救流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并開展治療前準備工作,包括常用藥物、加壓藥物、影像學檢查準備、醫護人員的工作調動與安排[4]。責任護士則需要配合患者完成分診記錄工作,以及協助醫師開展搶救。與此同時,對急救、呼吸、循環等環節做好分工調配,與院內急診人員做好交接。值得注意的是,在開通綠色通道后,要做好急救藥品的準別,以及在轉運途中確保患者安全,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第四,家屬工作。對前往醫院的家屬進行安撫,告知患者的救治情況,了解患者相關疾病史等,辦理住院手續。
1.3 評價標準
使用針對急救護理下的急救反應時間、急救救治時間進行記錄,并調研患者家屬(陪護人員)對本次急救工作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方法
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討論,采用SSPS 26.0軟件進行數據結果的分析,計量材料都要采用±標準差()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差異性具備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如果最終結果為P<0.05,證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搶救成功。從具體情況上看,在院前院內急救下,觀察組醫護人員的急救反應時間、急救救治時間分別為(20.13±5.25)min和(19.53±4.14)min,對照組為(27.14±5.49)min和(24.14±4.28)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此同時,在護理滿意度調研中,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總滿意率為94.23%(49/52),包括滿意人數23人,比較滿意人數26人;對照組則為80.77%(42/52),包括滿意人數12人,比較滿意人數30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腹部創傷屬于重型創傷,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救治,不僅會增加治療難度,患者的生命安全性也受到緊迫的威脅。作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如何在第一時間做好院內院前的急救準備工作,為患者的救治提供幫助,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從臨床經驗中不斷汲取,并優化護理管理流程,從而實現護理服務的最優化[5]。
全程優化護理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其延伸了急診救治的思想方案,堅持爭分奪秒的治療原則,更好地為患者的入院治療提供醫療準備工作,推進治療的進展。全程優質護理能夠給予醫護人員工作上的指導,防止在患者即將入院的時候,仍然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要確保護理工作按部就班的開展,并促使每個護理環節之間具有緊密相連的關系,盡可能地防止工作上的失誤,按照既定的流程開展工作[6]。
針對腹部創傷患者能夠良好的指導救治人員如何搬運患者、減輕損傷,另一方面可以在院前急救中給予簡單的指導,及時和家屬聯系,了解患者的病史等。腹部創傷往往有大出血事件,由此,要及時地聯系血庫相關負責人進行緊急準備。此外,多數情況下患者則有昏迷的情況,這與病情嚴重程度均有關系,要對患者的創傷情況作出判斷,如患者存在出血、開放性創傷,則先進行包扎處理,防止切口感染。對于嚴重休克的患者,則需要建立靜脈通道,并選擇合適的位置,為后續治療做好準備[7]。
在全程優化護理措施的開展中,要提升救治期間的護理人員反應速度,對急救措施熟練掌握,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此外,在護理人員的分工上一定要明確,每個人都有相對應負責的內容,不要存在工作重復開展以及遺漏的問題,從而防止手忙腳亂而耽誤救治,有條不紊的護理工作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降低對患者搶救治療的影響[8]。此外,在搶救進程中要提升工作效率,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全力以赴地投入于救治工作中,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一提的是,全程優化護理模式的應用應當是動態的、持續改進的,從每一次護理工作中總結要點,不斷規范護理制度、護理流程,為其他入院患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新方式。
結合本次調研情況看,觀察組醫護人員的急救反應時間、急救救治時間更短,說明了護理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對患者的救治,節約了搶救時間。此外,從家屬護理滿意度調研看,與家屬的溝通效果良好,并得到了認可。
綜上所述,采用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提升了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急救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院前院內急救護理工作的流程與內容,并為患者生命安全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翁明月.全程優化護理在嚴重腹部創傷院前院內急救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v.719:211-212.
[2]余向貞.嚴重腹部創傷院前院內急救中的全程優化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v.2;No.2208:1510.
[3]趙海梅.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在嚴重腹部創傷院前院內急救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2):116-117.
[4] 胡妙仙,梅仙蓉,葉瑩瑩等.一體化護理模式在嚴重腹部創傷院前、院內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8):40-41.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2.08.060.
[5]周世珍.程序化護理在嚴重腹部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v.218:73-74.
[6]鄧碧蘭.腹部創傷的臨床特點及急診護理方法[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v.38;No.21004:135-136.
[7]吳蘇寧.重型腹部外傷患者急救中的創傷急救小組模式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20,v.26;No.57322:171-172.
[8]劉振玉,曾元臨,陳海鳴,李修江,陳志新,賴志遠.創傷急救模式的改變對腹部創傷患者的影響探討[A].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江西省第十次中西醫結合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2019:5.
江蘇蘇州張家港市中醫醫院?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