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儀 周志享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精神科在院治療的80例患者納入研究,針對常規對照組,應用常規安全管理措施,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開展生活指導、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針對臨床護理路徑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安全管理措施,對比兩組精神狀態評分。結果:針對本組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組在精神狀態評分優于常規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精神科患者,應用臨床路徑,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值得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精神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41-02
精神科護理工作難度高、風險大,收治的患者種類多,如抑郁癥、躁狂癥等,因此,在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中,安全是其中的第一原則[1]。近年來,我院在精神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大力推行臨床護理路徑,安全管理成效理想。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精神科在院治療的80例患者納入研究,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1.92±7.39)歲,病程為1~38個月,平均病程(16.4±2.6)個月,男32例,女48例。納入標準:①取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②臨床確診為精神疾病者。排除標準:①由于精神活性物質、成癮物質造成的精神障礙;②情感性精神疾病;③原發性癡呆與繼發性癡呆;④智力障礙。按照護理管理方式的差異,將80例患者分為臨床護理路徑組與常規對照組,在人數上,均為40例,各項資料無顯著差異。
1.2護理干預方案
針對常規對照組,應用常規安全管理措施,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開展生活指導、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在情緒、精神以及行為上的變化,若存在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進行針對性處理。
針對臨床護理路徑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安全管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①成立臨床路徑小組
臨床路徑小組由質控組長負責,包括主管護師、護師、護理人員等組成,在小組成立后,進行理論知識、護理技能培訓,培訓完畢后,統一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崗位。
②臨床路徑方案的制定
對家屬進行電話訪談,患者參與座談會,了解其對護理工作的訴求,統一整理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精神科護理管理現狀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計劃表,從四個節點進行劃分,包括“入院后的24h內”、“治療1周”、“急性治療階段”、“康復階段”,計劃表制定完畢后,由主管醫生參與審核,調整。
③臨床路徑方案的實施
通過分工、合作方式,確保臨床路徑方案落實至實處,由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并為患者介紹臨床護理路徑的內容、注意事項,鼓勵患者主動配合。當班護理人員在交接班時,嚴格按照要求核對護理內容,在計劃表中簽字確認,小組成員每天進行審核,評估護理計劃的實施情況,若發現異常,要及時調整,并將其登記在表格中。組長每周組織一次審查,不定期對路徑表的實施進行抽查,確認無誤后,簽字確認。
④完善規章制度
基于精神科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科學制定規章制度,要求護理人員嚴格遵守,在護理過程中,做好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工作,把握好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提高其護理依從性,通過多管齊下的渠道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1.3對比指標
應用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簡稱NOSIE)包括骯臟、哭泣、對人友好和忘記事情等30個條目,各因子分值為:社會能力(40分)、個人整潔(16分)、社會興趣(40分)、精神病表現(32分)、激惹(48分)、抑郁(24分)、遲緩(24分),總積極因素為前三項總和,為96分;總消極因素為后四項總和,為128分;病情總估計為128與總積極因素之和減去總消極因素分值。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針對本組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的精神狀態評分對比并無差異(P>0.05)。護理后,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精神狀態評分優于常規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詳見表1:
3 討論
精神科收治的患者特殊,疾病涉及心理活動紊亂、行為紊亂等問題,臨床研究顯示,精神病與社會、遺傳、家庭等外在環境因素以及神經生化因素相關[2]。而精神科,也是安全問題的高發科室,其原因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護理人員的影響。當前,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是采用封閉化模式,患者的活動、生活范圍局限在醫院中,護理人員是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員,而護理人員長期在高風險、應激狀態下工作,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開展護理工作時,也可能出現態度粗魯、情緒暴躁的表現,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護患關系緊張,患者也會產生敵對情緒,更有甚者,在工作中取笑、謾罵患者,從而產生矛盾沖突,誘發安全隱患[3];第二,疾病因素的影響。精神科疾病的治療往往是一個較長周期,在長期封閉式的醫院環境下,很多患者會產生厭倦心理,他們想回家,會利用各種手段出走、逃跑,尤其是恢復期和三級護理期患者。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需要了解患者思想動態,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以杜絕出走、逃跑、自殺等安全事故的發生[3]。
臨床路徑護理安全管理屬于新興護理管理模式,是基于患者需求來制定護理方案和護理表,以按部就班的護理方式,根據表格中內容來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可以及時發現護理工作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時將其杜絕,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護理安全[4]。精神科護理,工作本身比較復雜,這對護理人員的各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采用了臨床護理路徑法之后,組成臨床路徑小組,由質控組長負責統一調配,并針對護理人員開展全面、系統的培訓,通過與家屬、患者之間的一對一溝通,了解其護理訴求,制定出針對性、行之有效的護理計劃,讓患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可以接收到更為全面的護理,減少跌倒、自殺、出走等風險問題的發生率,維護好患者的合法權益,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5]。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后,臨床護理路徑組的各項精神狀態評分都優于常規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因此,針對精神科患者,應用臨床路徑,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值得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努爾比耶·阿布都熱西提,瑪依拉·斯拉音.精神科護理中患者安全隱患和防范措施的應用探討[J].心理月刊,2019,14(15):77.
[2]王艷.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36例相關因素及防范對策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23):112.
[3] 張利群.精神科病房護理管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及管理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8,(16):26-27.
[4]趙林蓉.精神科護理安全隱患與防范對策[J].心理醫生,2018,(10):276-277.
[5]孫潔.有效減少精神科護理安全隱患[J].青春歲月,2018,(5):489.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廣州?5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