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要: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會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及功能障礙。大皰類天皰瘡(BP)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的自身免疫性皮下大皰病。糖尿病性大皰病是糖尿病的一種少見皮膚特異性病變,發病率約為1%[1],多見于男性[2]。早在1930年首次報道了糖尿病并發水皰病,1967年稱之為糖尿病大皰病,發病機制尚未明了,可能與皮膚組織含糖量增高、血中白細胞吞噬力和溶菌率降低、皮膚屏障和保護作用削弱有關[3],其中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是病變基本因素[4],好發于四肢末端及雙側髂骨、骶尾部,也可見于胸腹,個別者累及全身,大小形態各異,可單發或多發,皰壁薄,面積廣,進展迅速,一旦合并感染,可導致局部潰爛,處理不當,可繼發感染、潰瘍、壞疽、截肢等,導致嚴重不良后果[5]。
關鍵詞:糖尿病;大皰類天皰瘡;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51-04
文獻查證
一、大炮類天皰瘡的診斷標準
BP診斷標準包括臨床表現、組織病理、直接免疫熒光(DIF)、間接免疫熒光(IIF)檢查、特異抗體檢測。國內學者多根據體表受累面積進行分類:<10%體表面積受累者為輕度,10%~50%為中度,>50%為重度[6]。
臨床表現:在外觀正常或紅斑基礎上出現緊張性水皰和大皰,尼氏征陰性,伴瘙癢、粘膜損害輕或無。組織病理:從新發水皰處取材,表現為表皮下水皰,皰液中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少見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真皮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在無水皰出現時,組織病理表現無特異性,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海綿樣水腫。DIF:對該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重要。在新鮮水皰走位1cm處正常皮膚或紅斑處取材行DIF檢查陽性率較高,表現為基底膜帶IgG、IgM、C3線狀沉積。IIF:患者血清中出現抗基底膜帶抗體,以IgG為主,IIF所用底物包括猴食管上皮和正常人皮膚。鹽裂實驗IIF:多采用正常人皮膚,在1mol/L NaCl作用下,表皮和真皮發生分離,BP患者血清熒光沉積于表皮側。ELISA檢測抗BP180抗體:90%以上的bp患者血清中可出現抗BP180抗體,且與疾病嚴重程度有相關性。免疫印跡:檢測患者血清中的抗體是否識別180000和(或)230000蛋白。
診斷標準:典型臨床表現、組織病理、DIF或IIF特征性表現及抗BP180陽性可確診[7]。
二、大炮類天皰瘡的治療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一般治療:保護皮膚創面和預防繼發感染,保護創面干燥,高蛋白飲食。大皰需抽吸皰液,盡量保留原有的皰壁。小面積破潰,不需包扎,每日清創換藥后暴露即可,大面積破潰可用濕性敷料,避免用易粘連的敷料。破潰處外用抗菌藥,防止繼發感染。
(一)局限性或輕度BP的治療:局限性BP指皮損面積較小,僅累及1個體表部位。輕度BP是指皮損叫廣泛,但每天新發水皰<5個[8]。
1、外用糖皮質激素:多選用強效激素,如0.05%氯倍他索乳膏或鹵米松軟膏每天10~20g,分1~2次外用,局限性BP患者僅外用于皮損部位,輕度BP患者需外用于全身,包括正常皮膚(面部不用),3周后多數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3周病情未控制者,可將用量增加至40g.
2、抗生素和煙酰胺:抗生素聯合煙酰胺常與小劑量激素或外用激素聯用。米諾環素100mg,每日2次。煙酰胺600~1500mg/d,分 3次口服。對于老年患者,可采用米諾環素50mg每天2次。
3、系統用激素:不推薦。
(二)泛發性BP的治療:每天新發水皰超過10個,或新發水皰少,但皮損累及一處或幾處較大體表面積,可定義為泛發性BP [7]。
1、外用激素:單獨外用激素對BP效果顯著,是BP的一線治療[8]。多選用強效激素,如丙酸氯倍他索或鹵米松軟膏等,劑量30~40g/d,除用于水皰糜爛部位外,全身正常皮膚也需應用,但不用于面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周,85.7%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外用激素減量,仍需遵循逐漸減量的原則,原有皮損愈合15d后減量,第1個月每天治療1次,第2個月每2天治療1次,第3個月每周治療2次,第4個月每周1次。此后進入維持治療階段,時間為8個月,每周用藥1次,每次10g,主要用于原皮損及周圍的部位。
2、系統用激素:推薦起始量0.5mg.kg/d。治療7d后,若病情未得到明顯控制(每日新發水皰和大皰超過5個,瘙癢程度未減輕),可將激素加量至0.75mg.kg/d。若1~3周病情仍得不到控制,繼續加量至1 mg.kg/d。不建議繼續增加激素的劑量,因會增加不良反應而不增加療效。此時可考慮加用免疫抑制劑。
3、免疫抑制劑:若病情較重,糖皮質激素療效不滿意或出現禁忌癥,可考慮早期聯合免疫抑制劑。應用免疫抑制劑前,應對患者進行系統評估,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乙肝病毒及載量、結核、潛在腫瘤的篩查等,無免疫抑制劑禁忌時應用。
1)甲氨蝶呤:每周口服或靜脈應用5~20mg。在服用甲氨蝶呤次日口服葉酸。
2)硫唑嘌呤:1~3mg.kg.d,年齡較大者劑量減少。起效時間3~6周。
3)嗎替麥考酚酯:成人每日1~2g,分2次口服。
4)環磷酰胺:2~4mg.kg.d連用2周,停用1周,也可0.2g隔日1次口服,或0.4g每周1次。亦可采用靜脈療法,用量同前。
(三)頑固性BP的治療:目前尚無確定義。BP患者經過上述系統或外用強效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規律治療1個月后仍未控制病情,每日仍有新發紅斑、水皰,數量超過5個,稱為頑固性BP。
1.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推薦劑量為400 mg·kg-1·d,連用3~5 d為1個療程。每次輸注時間>4 h。一般3~4周后可重復進行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單獨使用,但停藥后易復發,一般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聯用。
2.血漿置換:因為治療費用較高,療程尚無定論。多采用每周置換1次,每次2~3 L,也可以連用2次,間隔12 d為1個周期。一般與激素聯用。
3.生物制劑:主要CD20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和抗IgE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是針對CD20的單克隆抗體。治療方案采用375 mg/mz,每周1次,4周為1個療程。可單獨應用,但一般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可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
三、大炮類天皰瘡的護理
1、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有計劃、分階段進行指導和教育,介紹經治療可以改善肢體的癥狀,讓其充分了解糖尿病性大皰病的相關知識,及時消除焦慮情緒并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2、對大皰的護理 根據大皰的直徑大小及有無感染,我們采取不同的治療及護理方法。對于直徑小于3cm且無感染的大皰,應用無菌針穿刺抽液后,保持創面干燥,碘伏棉球消毒,然后局部用抗生素,以無菌紗布包扎,根據傷口滲出情況,至少每日更換一次紗布。消毒及換藥時動作應輕柔,以防大皰表皮損傷。避免局部受壓致血液循環不良,延長創面愈合。大皰直徑大于3cm,創口有感染的患者,先在無菌條件下去除皰皮,以碘伏棉球消毒清潔創面,若創面有壞死組織則除去,局部及全身應用抗生素,外敷銀離子和透明貼新型敷料。根據傷口滲液多少決定換藥次數,一般2~5d換藥1次[9]。由于感染處不易控制,創面易粘連,換藥次數頻繁,不利于皮膚的再上皮化和創面的愈合,也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心理壓[5]運用敷料有利于肉芽生長,促進創面微血管形成和結締組織合成,并可有效減輕疼痛,保護肉芽及新生組織,減少換藥頻次而帶來對創口的刺激,有利于創面愈合。適當采取激光、烤燈照射等物理療法,可縮短其病程[10]。
3、飲食護理及營養支持 合理的飲食計劃是糖尿病血糖控制必需的[11]。長期飲食不當,血糖控制不達標,皮膚抵抗力低下是大皰形成的重要因素。適宜的運動,可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運動過程中,避免創口磨損。糖尿病的飲食控制要求患者合理控制膳食,做到控制每日總熱量,按比例攝入營養物質。因此,護理時詳細向患者家屬講解控制飲食與加強營養的重要性,給予患者及家屬飲食指導,使其按照糖尿病飲食要求合理安排三餐,維持理想體質量,糾正已發生的代謝紊亂,使血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護理過程
一、病歷介紹
梁木英,女,61歲,入院時間:2018年10月29日。主訴:雙下肢浮腫2年,反復氣促3月余,發熱3小時。
現病史:患者3月前因雙下肢乏力伴胸悶、氣促,夜間不能平臥,于我科住院治療,診斷為“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Ⅴ期;慢性腎臟病5期”,予右股深靜脈置管并開始規律血液透析,2018-8-11行右上肢動靜脈內瘺吻合術。10月29日按計劃血液透析治療,上機1小時患者出現畏寒、寒戰,測體溫38.0℃,予退熱對癥處理后復測體溫39℃,擬“糖尿病腎病、發熱查因”收入院進一步治療。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予抗感染、改善貧血、監控血壓、調節鈣磷代謝、改善循環、規律透析治療。2018-11-07患者出現多處皮膚潰爛,散在皮疹,部分破潰,瘙癢,癥狀進行性惡化。請皮膚科會診,考慮:皮膚大皰病;足癬并感染。予停用原抗生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并予輸注血小板、甲強龍沖擊治療,逐漸減量,并在燒傷科指導下予皮膚換藥護理。置入頸內靜脈臨時導管暫停內瘺使用,待皮膚情況好轉后再拔除。經處理,患者癥狀緩解,皮膚狀況好轉。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3年,平素自行口服藥物治療,血糖控制不詳。2018-08-11行右上肢動靜脈內瘺吻合術。有輸注白蛋白史,無不良反應。
二、體格檢查
T 38.2℃,P 90次/分,R 20次/分,BP 121/62mmHg,SPO2?98%
一般情況:體型肥胖,神志清楚。
皮膚及皮下組織:全身皮膚干燥,部分有脫屑,顏面部輕度浮腫;
呼吸系統:雙肺呼吸音稍粗,雙肺未聞及干濕啰音,
循環系統:心率?90次/分,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腹部及四肢:腹部稍膨隆,臍部可見一約2cm×3cm的局部隆起,全腹無壓痛、反跳痛。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右上肢肘部可見一約2cm的陳舊手術疤痕,可觸及震顫,聞及吹風樣雜音。
三、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2.體溫變化
3.微量血糖
患者10月29日~11月6日血糖平穩。11月7號,使用激素后血糖升高。
4.大小便常規:無異常。
5.影像學檢查:心電圖無異常。胸片:雙下肺感染;主動脈弓鈣化,心影增大。胸部CT:支氣管炎改變,雙肺散在炎癥,治療后復查;左肺下葉內基底段透亮影,局部支氣管擴張?肺大皰?心臟稍大;掃描野左腎盂結石,左腎盂腎盞擴張、積水;脾動脈多發鈣化。
四、診斷
1、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V期;2、慢性腎臟病5期?維持性血液透析;3、導管相關性感染;4、肺部感染;5、皮膚大皰病;6、足癬并感染。
五、護理診斷及措施:
(1)皮膚粘膜完整性受損: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抵抗力下降有關
護理措施:①保持皮膚的清潔,表面局部用碘伏消毒,待干后局部予燒傷膏和茶油分別濕潤創面,每天3-4次。②使用氣支被架,充分暴露皮膚,尤其是皮膚皺褶處,減少衣物、被子對局部皮膚的摩擦,減少局部再次的受損。穿著寬松、舒適的棉質衣褲及鞋襪,避免反復摩擦。使用氣墊床,協助翻身時,動作輕柔,避免拖、拉、推擦等動作,骶尾部皮膚破損使用泡沫敷料或人工皮,減少局部的受壓。③皮膚滲液多時,使用吹風機吹干皮膚,加速滲液的吸收,局部的結痂。④足趾局部真菌感染皮膚,局部清除滲液后,涂抗真菌藥膏,并用大棉墊裁剪隔開,防止皮膚粘連每日2次。⑤做好口腔護理,鼓勵患者經常做張口動作,餐后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嘴唇用石蠟油局部涂抹,防止局部的干裂,感覺口干時用無菌鹽水棉簽輕擦口腔部,促進口腔潰爛處愈合。⑥每天觀察記錄皮膚的情況,及時跟醫生反饋,及時的調整治療及護理方案。⑦安排患者一個病房,每天通風2次,做好床邊隔離。醫護人員在治療檢查時戴口罩、帽子及無菌手套,一切治療護理專用。在換藥過程中觀察有無新的水皰發生,注意局部保暖。⑧靜脈穿刺和測量血壓時,在皮膚處墊紗布,以保護受擠壓皮膚。
(2)感染:與患者全身大皰瘡,伴肺部感染、導管感染有關
護理措施:①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體溫情況;觀察患者有無咳嗽咳痰,痰液顏色,并指導有效咳嗽咳痰;觀察患者每日有無新發水皰及數量。
②抗感染是BP患者護理的關鍵,嚴密觀察有無感染跡象,將患者安置單人間,限制探視,定時開窗通風,對患者進行各種治療及護理時嚴格無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③嚴密的觀察透析過程中有無發熱,置管護理操作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置管口敷料的清潔,敷料松脫及時換藥,并給患者做好置管護理的相關注意事項。④內瘺肢體皮膚破損嚴重時,暫停內瘺的使用,改用深靜脈置管透析,穿刺后24小時不要沾水,敷料不要過早的撕脫,嚴密觀察穿刺口的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有營養失調的風險:與患者全身出現大皰,滲液多,導致蛋白質、維生素大量丟失有
護理措施:①與營養科共同制定患者的飲食計劃,在使用糖皮質激素時,血糖控制不好時,請糖尿病專科進行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使用的調整,并嚴密的觀察血糖的變化②患者病情好轉,指導患者適當的室內活動,給患者使用四角架,在室內進行散步,每天2-3次,根據患者的活動能力進行指導③患者因口腔及咽部粘膜潰爛,影響正常進食,指導患者家屬給予軟食,避免流質飲食,控制水分的過多攝入,避免透析間期體重上升過多,每日監測體重的變化
(4)血糖過高:與應用激素治療有關
護理措施:①密切監測血糖情況,每日監測三餐前后指尖血糖,根據血糖及時調整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用量,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該患者在胰島素強化治療后,空腹及餐后2 h指尖血糖波動于6.9-9.2mmol/L。②嚴格按照糖尿病飲食控制總熱量,少量多餐,囑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和水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糖尿病飲食,諸如雞蛋、牛肉、蛋白粉類等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③根據患者病情及自理能力情況,指導適當運動,注意防跌倒。
(5)焦慮:與全身皮膚出現大皰、破潰,并伴有疼痛有關
護理措施:①醫護人員有計劃、分階段進行指導和教育,介紹經治療可以改善大皰的癥狀,讓其充分了解大皰病的相關知識,及時消除焦慮情緒并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②護士在巡房時,鼓勵患者訴說自己的癥狀,同時仔細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6)睡眠狀態紊亂:與疾病影響及焦慮有關
護理措施:①將患者安置在安靜的雙人病房,主動與患者交談,開導患者②白天避免睡眠過多,分散其注意力,指導患者電視節目等,休 息時減少噪音。③按醫囑使用安眠藥物。
六、隨訪
12月7日門診透析中心隨訪:患者全身皮膚無水皰,臍周皮膚已結痂。12月14日電話回訪:患者全身皮膚無繼發水皰,無感染表現,胃納良好。
護理結局
患者緣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浮腫,于當地診所就診,行相關檢查,給予口服中成藥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一般,近1年下肢腫脹反復發作,每次發作時自行用偏方外敷,癥狀仍反復,2017年12月無明顯誘因雙下肢腫脹加重伴脹痛、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同時伴有顏面部、雙手背部浮腫,再次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 CKD4期、雙下肢皮膚感染”,于抗感染、利尿、降壓等治療,癥狀好轉后出院。出院后未規律復診,仍有反復雙下肢浮腫。3月余前患者覺雙下肢乏力伴胸悶、氣促,夜間不能平臥,再次于我科住院治療,診斷“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V期;慢性腎臟病5期;右上肢動靜脈內瘺吻合術;肺部感染;貧血;高血壓病(3級 極高危);動脈粥樣硬化癥;急性左心衰;雙下肢皮膚軟組織感染;動脈粥樣硬化癥”,予右股靜脈置管并開始規律血液透析(每周一、三、五),為長期血液透析留取血管通路,2018-08-11行右上肢動靜脈內瘺吻合術。2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再發氣促,于活動后明顯,休息后可減輕。10月29日按計劃血液透析治療,上機后1小時患者出現畏寒、寒戰,測體溫38.0℃,予退熱對癥處理后復測體溫39℃,擬“糖尿病腎病、發熱查因”收入院進一步治療。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感染標志物:白介素6 46pg/ml,降鈣素原 1.58ng/ml。血生化示 :Na128 mmol/L,CL 94mmol/L,BUN9.8 mmol/L,CRE 367umol/L。超敏C反應蛋白 5.18mg/dLL。血常規示 WBC12.3×109/L。胸片:雙下肺感染;導管液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14/11復查血常規:RBC2.27 ×1012/L。予抗感染、改善貧血、監控血壓、調節鈣磷代謝、改善循環、規律透析治療。2018-11-07患者出現多處皮膚潰爛,散在皮疹,部分破潰,瘙癢,癥狀進行性惡化。請皮膚科會診,考慮:皮膚大皰病;足癬并感染。予停用原抗生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并予輸注血小板、甲強龍沖擊治療,逐漸減量,并在燒傷科指導下予皮膚換藥護理。置入頸內靜脈臨時導管減少內瘺使用,待皮膚情況好轉后再拔除。經處理,患者癥狀緩解,皮膚狀況好轉,20/11復查血常規:WBC 11.7×109/L,HGB 71g/L,PLT 285×109/L。30/11患者病情好轉,予辦理出院,出現時部分皮膚結痂,腹部皮損(臍周為主),無滲液。12月7日門診透析中心隨訪:患者全身皮膚無水皰,臍周皮膚已結痂。12月14日電話回訪:患者全身皮膚無繼發水皰,無感染表現,胃納良好。
七、反思:
大皰病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盡管糖尿病并發各種皮膚感染較多見,但并發大皰病(全身皮膚大面積)不多。該病起病急,病程短,進展迅速,面積廣,若不及時治療,有一定的生命危險。
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糖尿病合并BP患者,大大緩解了患者的皮膚情況,但激素的使用也產生了不良反應,如血糖升高、高血壓、感染等,又增加了治療困難。雖然目前有許多方法可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但高血糖又使糜爛面難以愈合,給治療和護理帶來很大困難。
所以糖尿病大皰病的皮膚護理至關重要,避免交叉感染以及嚴格無菌操作是做好皮膚護理的關鍵。患者全身大面積出現大皰,做好環境的消毒隔離,避免院內感染也是非常重要。飲食護理對本病康復尤為重要,醫護人員須向病人說明飲食與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即營養不足,機體免疫力低下,影響疾病的恢復。
在本例糖尿病合并大皰類天炮瘡的護理個案中,我們應該反思如何更好的做好患者大皰瘡的皮膚護理以及營養支持。比如,在皮膚護理中我們可提前請燒傷科專科護理會診,結合他科專科意見以及專用護理工具,或許會使病人皮膚情況在更短時間內好轉。在營養支持方面,因患者口腔糜爛,伴激素使用后血糖升高,我們可請營養科會診提供營養支持方面的專業知識;請口腔科會診,使用合適的口腔護理液體,做好口腔護理,從而改善患者食欲,提高營養,促進恢復。在整個護理和治療過程中,環境隔離、無菌操作貫穿始終。
八、參考文獻:
[1]岳建芳,韓圣虎.糖尿病性大皰病9例診治體會[J].實用預防醫學,2004,11(5):112.
[2]周敏,榮海欽糖尿病性大皰1例診治體會[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3(1):52,
[3]顧敏,王秀霞,宋英.康復新液治療皮膚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7,36(10):666.
[4]許曼音.糖尿病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27.
[5]徐琳琳,呂麗,于芹.5例糖尿病性大皰病的護理體會[J].中華臨床醫藥,2004,4(15):119.
[6]王娣,陳喜雪,朱學駿.124例大皰性類天皰瘡治療回顧[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1):7-9.DOI:10.3760/j.issn.0412—4030.2007.01.005.Wang D,Chen XX,Zhu XJ.Treatment of bullous pemphigoid:aretrospective study with 124 patients over a 20.year period in China[J].Chin J Dermatol,2007,40(1):79.DOI:10.3760/j.issn.0412—4030.2007.01.005.
[7]Venning VA,Taghipour K,MohdMustapa MF,et a1.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ullous pemphigoid 2012 lJ J.Br J Dermatol,2012,167(6):1200-1214.DOI:10.1 1 1 1/bjd.12072.
[8]Feliciani C,Joly P,Jonkman MF,et a1.Management of bullous pemphigoid:the European Dermatology Forum consensus in coi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lJ J.Br J Dermatol,2015,172(4):867·877.DOI:
[9]於麗紅,張松筠,楊俊花,等.新型敷料與外科換藥治療糖尿病大皰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0,11(24):2966-2967.
[10]王曉春,王冰,鄒擎.基于“濕性愈合”理論的新型敷料在糖尿病足潰瘍創面處理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7(8):1228-1229.
[11]陳俊春,李瑩.老年重癥糖尿病性大皰病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0,12(25):39-40.
[12]Naithan DM.Initial management of 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e mellitus [J].N Engl J Med,2002,3(47):1342-1359
中山小欖人民醫院?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