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燕萍 楊勤 柯穎
摘要:臨床療效是中醫藥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中醫理論和實踐的試金石。如何根據不同疾病準確地選擇評價指標及評價角度,權衡各指標之間的關系,綜合判斷干預措施的效力和效能,成為中醫發展突破目前“瓶頸”的關鍵。因此,建立和完善公認的中醫藥療效評價體系,成為迫在眉睫的要務。
關鍵詞: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3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96-01
中醫學是是中國人民數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的實踐總結,它能在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中傳承下來,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它的有效性。但以往的中醫療效評價注重患者的主觀癥狀,而在現代醫學對傳統醫學帶來的沖擊下,由于缺乏科學客觀的證據,其結果往往不能被廣泛認同。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已經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一個瓶頸,嚴重影響著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1中醫療效評價的現狀與不足
1.1傳統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缺乏統一標準
嚴格意義上講,傳統中醫療效評價方法主要是“證”的療效評價[1]。中醫在數千年傳承發展過程中始終尊重患者的切身感受,患者報告是其評價療效的重要依據[2],因而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難以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
1.2現行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喜套用現代醫學相應疾病的標準
中、西醫為兩套不同的醫療體系,有各自特有的理論體系和治療特點,而采用同一療效評價標準,難以反映中醫自身特點和實際療效。
1.3現存的中醫療效評價標準難以得到公認
現存的各療效評價標準,均存在評價不全面、過于注重生物學指標、忽視精神心理和社會經濟影響的弊端。大多數評價標準只是一種綱領性的規定,缺乏中醫療效評價的有效性,其結果是中醫藥療效得不到全面客觀評價,同時又難以為整個醫學界接受,這直接影響中醫學的發展。
2目前中醫療效評價方法學的研究觀點
2.1中醫證候療效的定量半定量評價
也有稱病的中西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這種方法目前在多數中醫臨床研究中被采用,常用的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五十二種疾病中醫診療與質控標準》《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等。其特點是對證型的主要癥狀進行半定量化,各主要癥狀積分累加形成證候積分。這種方法目前在多數中醫臨床研究中被采用,對中醫藥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2生存質量及其量表在中醫藥療效評價中的應用
丁旭峰等提出生存質量的評定指標,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通用的生存質量評定量表,體現中醫學特點的通用生存質量表和疾病特異的生存質量表。劉風斌等認為生存質量評價能體現中醫學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注重患者自身的主觀感受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等特點,有利于凸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2.3借鑒循證醫學對中醫藥療效的評價
有許多學者提出,目前的療效標準已不適應中醫藥學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可以借鑒循證醫學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既體現辨證施治的中醫藥學特點,又提高了中醫藥診療標準的普遍性,全面、系統、科學、客觀反映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2.4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沈亞誠等采用基于相似性的多變量時間序列,通過距陣Frobenius范數,生成療效時間序列的方法,對絕經綜合征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和中西醫療效評價比較進行了研究,經臨床驗證,此方法與臨床判定結果較為吻合。印瑩等采用數據挖掘、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回顧性和前瞻性多角度的驗證與比較研究,建立了客觀的、人機交互可度量的病證結合的療效評價體系。
3對未來中醫療效評價方法的探索
3.1完善中醫“證候”的評估體系,綜合利用多種指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提出:評價醫藥療效應強調四性:(1)合理性;(2)重復性;(3)隨機性;(4)代表性。危北海提出:評估療效要做到全面化、客觀化和綜合化,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其中一方面要尋找能發揚中醫藥優勢的證候相關性指標,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反映疾病本質及其表型的生物學指標。
3.2進行中醫優勢病種,核心病機,證候分布特點及辨證規范的研究,形成業內認可的標準和指南
對構成“證”的各個因素(包括望、聞、問、切的主要組成部分)進行客觀化、定量化和標準化的分析,然后進行組合,確立一個證候的療效評價標準,這無疑對中醫療效評價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今現代醫家朱文鋒、孟家眉等對中醫病、證、癥等進行了大量的規范化研究,取得碩果。但離中醫臨床診療的規范性、一體性、可行性,還有一定距離。對一些中醫治療有明顯優勢但采用現行的西醫標準又不能凸現出中醫療效的疾病,要建立適合用中醫療效評價的標準,但中醫療效評價標準的建立必須與國際標準進行相關性研究,找出其中相關性,這樣也可最終獲得認可。
4小結與展望
我們相信,不斷改進與完善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結局評價,是可以更好地、科學地評價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真正療效,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當然,各種疾病療效評價指標的具體確定,還要結合各個疾病的實際情況而定。只有規范的、公認的療效評價標準才能為中醫的發展開辟寬廣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風斌,方積乾,王建華,等.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探討[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4,15(4):290—292.
[2]李君,劉強,劉保延,等.古代中醫評價療效的患者報告[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8):900—902.
1.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江西南昌?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江西南昌?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