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用五運六氣方面的內容來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和反常現象,探討其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學說,就是一般所說的運氣學說。
關鍵詞:通過中醫經典;陰陽五行學;談對中醫運氣學說理解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206-01
一、運氣學說與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仲景著述和溫病學說是學習中醫的必修經典,因為這些著作較全面地反映了中醫的學術思想,而運氣學說在這些典籍中是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的。
《黃帝內經》是最先闡述運氣學說的首個典籍。《內經.素問》中討論運氣學說的有《天元紀大論》、《五常政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至真要大論》、《大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等七篇,亦即一般所說的七篇大論,亦有人叫其運氣七篇。若再加上《內經.素問》補遺篇的《刺法論》和《本病論》,則共有九篇,其它篇中相關內容,例如《六節藏象論》等篇中有關運氣的論述還不計算在內。粗略通讀一下《內經》,就可體會到,《內經》中許多有關病因、病機以及治則治法等方面的重要論點,是在推求五運六氣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論點的提出,正是以五運的太過、不及和六氣的勝復為論據的。
再從仲祖所著《傷寒雜病論》看。首論傷寒雜病的病因就明確提出了“人稟五常”和“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及,有至而太過”的問題,把人體的生理狀況和生活規律必須符合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基本規律,即“五常政”作為防病的首要條件,從而推論到反常氣候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條件下對人體的侵害,以之來認識病因,分析病理,治療疾病。所謂“稟五常”,知道“至”與“不至”,“大過”與“不及”,可以說是五運六氣學說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仲祖在論述傷寒雜病時同樣將這一學術思想作為重要的參考來應用,例如《傷寒論》以六經為分證綱領,其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各經無不貫穿著分辨陰陽之氣的多少、出入、升降和六氣氣化運行的規律。可見了解運氣學說,對于學習《傷寒論》也是有所裨益的。
其次,溫病學說,在繼承《內經》、《傷寒論》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同樣也引用了運氣學說的有關內容來說明溫病的致病因素是火熱之邪為主,并且用以預測溫病的發病情況。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開宗明義就引證《素 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辰成之歲,初之氣,民厲溫病…… ”一段原文,顯然是利用運氣學說中的客氣加臨,一方面表明溫病的發生與自然界“君火、相火”主令的氣候變化偏熱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溫病的發生流行是有規律可循的。
二、運氣學說與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基本特點之一,它和“辨證施治”是中醫學歷數千年而不息的核心所在。不論是遠溯戰國或近延東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無法采取物理或化學的實驗手段,觀察和了解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而只能將人體的一切外在表像和變化,納入自然界一并加以認識探究。在天地這個大實驗室中,觀察了解的結果,發現人類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又是完全符合自然的變化規律,于是就形成了“人與天地相應”的概念。
運氣學說正是“整體觀念”中“天人相應”的具體內容。古 人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天象運行,風寒暑濕燥火的氣象變遷,大地萬物生長榮枯的氣候變化,從而總結出自然界的周期規律。利用自然外環境的這種規律性進一步認識人類生理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的變化規律性,并用之以能動地養生、防病、治病。而《內經》中有關運氣學說的篇章,就已豐富多彩地論述到天象的周期運行,季節的寒暑變遷,晝夜的更始交替,氣候的異常變化,地域環境的高下差異與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方面比較系統的相互關系,包含了不少可貴的科學見解。上述內容可以說明:要全面掌握中醫的整體觀念,真正理解 “天人相應”的內涵,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并把它應用到辨證論治疾病之中。
三、運氣學說與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被應用到醫學上來,正如任應秋教授所指出的: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象、經絡、病機、診法、治則、攝生等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所在,不過陰陽五行不能是理論體系的具體內容,而是應用于闡明理論體系的方法而已”。這種自然科學的思維方法過渡到醫學領域的橋梁。
陰陽變化之極,在于升降出入消長的盛衰,五行相互之用,在于生克制化的太過與不及。故《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日三陰三陽也”。對于陰陽五行有余不足,太過不及,又得通過具體的物質去認識,正如同篇所指出的:“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在人體則通過心肝肺脾腎的生理特點與之相聯系。
還值得指出的是,陰陽升降出入變化的目的,無非是在運動 中求得平衡。中醫把“陰平陽秘”看成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發生發展到治 愈的內部根據。再以五行生克制化來看,又與現代控制論原理相近。由于中醫學從整體聯系的角度來認識自然界,并推及人體和疾病現象,所以把人體看作一個精密的自動調節和控制系統。它用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推求到人體五臟,來作為五大系統。五行的生我、我生、克我和我克這種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相符相成的觀點,基本上反映了控制論反饋論中的輸入與輸出的相互作用。
關于陰陽五行在出入升降,生克制化過程中“多少”、“盛衰”、“太過不及”和“亢害承制”的具體情況,古人認為有可知的規律性。可見運氣學說既是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又是通過自然六氣變化,人體生理病理實際進一步闡明醫學中的陰陽五行的。
綜上所述:對于運氣學說作了必要的理解、探討,有利于學習中醫理論,進而比較深刻地認識中醫學的核心學術思想。
參考文獻:
[1]《內經》
[2]《傷寒雜病論》
[3]《溫病條辯》
[4]《中醫各家學說》
[5]醫學網絡。
作者簡介:師永斌,1977年7月出生,男,漢族;籍貫:甘肅省定西市;本科學歷;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對祖國傳統經典的探索。
定西市安定區永定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甘肅定西?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