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親子鑒定實驗用于評估產前診斷中母體細胞污染研究情況。方法:選擇2015年6月~2020年6月由于單基因遺傳病且經產前診斷孕婦274例為研究樣本,所有樣本送往本檢測單位檢驗。以超聲監視為基礎,開展羊膜穿刺術,提取羊水以及羊水細胞基因組DNA。針對于羊水細胞基因組DNA以和胎兒父母基因組DNA開展親子鑒定實驗。使用多重熒光PCR技術擴增基因組DNA,共計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位點。在此之后依照分型結果判定是否存在MCC情況與MCC程度。結果:女胎兒122例、男胎兒152例,沒有發現MCC。在此其中,證明先證者為新發型突變共計8例,其占據高風險家系的3.0%。測定胎兒性別特定遺傳病基因型異常共計70例,占據總數的25.6%。回訪共計242例,引產或者出生之后相關檢查和產前診斷結果相同。結論:應用多重熒光PCR技術開展親子鑒定實驗,能夠全面提示母體細胞針對于羊水細胞基因組DNA污染水平。進而實現確定胎兒獨立個體身份與性別。這種方法對于提升產前診斷精準性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母體細胞污染;親子鑒定;產前診斷;羊水
【中圖分類號】R714.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217-01
現如今,臨床通常應用絨毛穿刺取樣術以及羊膜腔穿刺術用以開展產前診斷,獲取腹內胎兒組織標本。上述有創性取樣技術存在著母體細胞污染(MCC)的為影響母嬰產前診斷結果精準性的重要因素。相關文獻表明: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取樣方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單胎妊娠MCC發生概率。通常認為:絨毛穿刺取樣術的MCC風險比羊膜腔穿刺羊水取樣術要高。另文獻證實:沒有經過培養的孕中期羊水標本MCC發生概率約為9.4%左右[2],而經過培養的羊水樣本MCC發生率則為2.8%。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20年6月由于單基因遺傳病且經產前診斷孕婦274例為研究樣本,所有樣本送往本檢測單位檢驗。所抽取樣本為中期羊水,不存在可見性母血污染。另外抽取家庭成員外周血,經ED-TA處理,2ml/人。
1.2方法
外周血以及羊水細胞DNA提取應用Chelex-100法。使用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測定濃度以及吸光度(A260/A280≈1.8)。
應用Identifiler系統,針對于羊水和父母外周血基因組開展DNA擴增分析。內含15個常染色體STR基因座和1個性別牙釉質蛋白Amelogenin基因座實現分型。后完成PCR產物檢測以及結果分析。檢測敏感性實驗為:針對于已知的等位基因分型4對親生母子8份血液樣本提純DNA在,開展濃度和A260/A280測定,經過應用母親污染胎兒DNA樣本,生成混合基因組DNA,混合樣本模擬2.5%、5.0%、10.0%、20.0%、30.0%、40.0%MCC水平,稀釋至0.5ng/μL,完成體系擴增,評價此法監測MCC敏感度。
2.結果
經過親子鑒定,結果表明:女胎兒122例、男胎兒152例,沒有發現MCC。在此其中,證明先證者為新發型突變共計8例,其占據高風險家系的3.0%。測定胎兒性別特定遺傳病基因型異常共計70例,占據總數的25.6%。回訪共計242例,引產或者出生之后相關檢查和產前診斷結果相同。
3.討論
親子鑒定技術為熒光標記技術以及多重PCR技術的有效結合。這種技術可實現于一個單管內同時擴張多個人類短串鏈重復序列基因座,其也被稱之為微衛星DNA。該項技術的主要特點為多態性高、片段短、基因座多。其在法醫學親子鑒定以及人類起源與進化、個體識別、遺傳疾病診斷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本實驗應用法醫親子鑒定Identifiler系統針對于產前診斷過程中MCC程度實現篩查。相關研究表明:產前羊水樣本內普遍存在MCC。在此其中又有0.3%-1.3%的羊水樣本污染比例達到了20%左右[2]。
本實驗應用的Identifiler系統擇取共計16個STR基因座鑒定體系,其主要將檢測靈敏度>5%以上污染比例為基準,應用此法顯著高于使用M LP A以及Sanger測序法所得出的敏感性。其能夠取得有效排除MCC干擾的目的。本實驗將單基因遺傳病家系為研究樣本,針對于274例無肉眼可見性母血污染羊水樣本開展了MCC篩查工作,結果表明:未出現MCC污染情況。本次實驗所得出的結果和同類報導有所不同。由此發現:本實驗所用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MCC風險,但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也可能和本實驗內所納入的樣本數量過少有關。
本試驗共計測定274例產前診斷人員。在此其中,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共計168例;其次是x連鎖遺傳,共計74例;再次為顯性遺傳病例,共計32例。經過使用親子鑒定技術測定產前診斷樣本MCC污染所測定到的非正常胎兒基因型共計70例,受檢夫婦均選擇終止妊娠。在此其中有62例接受了引產后保留臍帶血進行復查,結果和產前所出具的結果相同;204例為隱性攜帶者或者正常者,隨訪后出生未發現新生兒存在相關疾病。其中180例進行了臍帶血復查工作,相關結果和產前一致。
另外,針對于先證者和父母開展加強篩查時發現共計8例先證者基因型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通過開展親子鑒定實驗表明:其存在新生性血緣關系。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可能和先證者屬于新發突變有關。相同的新發變異也可能在孕婦下一次妊娠中復發,同時導致下一個子女也受到這種情況影響。以上兩者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所以,有必要對于此類復發性風險開展合理評估,同時針對于孕婦和家屬做好告知工作。
參考文獻
[1]盧莎,王昊,梁丹軍,任杰,胡文勝.產前診斷樣本中母體細胞污染對染色體微陣列技術檢測的影響[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20(02):153-154-155-156-157-158-159.
[2]尹愛華,張暢斌,梁駒卿,潘小英,吳菁,麥明琴.應用復合熒光標記STR-PCR排除絨毛取材中母體細胞污染[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7(S1):203-205.
作者簡介:沈祥,1988年12月,男,漢江蘇鹽城,本科,職稱:研究員研究方向:親子鑒定,基因檢測。
南京東南司法鑒定中心?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