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程 武棟
摘要:本文通過四診合參、整體論治,尤其重視脈診和舌診,刺灸并施,治愈肛瘺術后后遺癥1例,供同道借鑒。
關鍵詞:針刺艾灸;肛瘺術后后遺癥;驗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220-01
肛瘺是常見疾病,多是由于平時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引起的,一旦發作,最為明顯的癥狀就是疼痛,而且肛瘺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疾病,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一般通過手術的方法治療。肛瘺術后后遺癥常見有肛門失禁、肛瘺復發、肛門畸形、假性愈合。筆者曾診治一例肛瘺術后后遺癥患者,通過整體論治,刺灸并施,成功治愈。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45歲,于2020年4月12日就診。主訴:因患肛瘺于2019年11月中旬在××中醫醫院行肛瘺手術,患處疼痛難忍已5個月,傷口不愈合,偶有滲血,大便不爽,矢氣不適,無法正常工作,用中藥坐浴熏洗3個月,不見療效。西醫診斷為肛瘺術后后遺癥(假性愈合)。刻下癥:患者愁苦病容,面色晦暗,語音低沉,納差。舌暗紅少苔(舌邊側現肝癭線),左脈沉弦,右脈虛兼濡。查體:肛門患處見傷口略有張開,周圍有灰白色粘液。辨證:氣血虧虛,肝郁脾虛,大腸濕熱(濕重于熱)。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清利大腸濕熱。針刺取穴:大腸俞、承山。患者俯臥位,采用0.3mm×40mm毫針針刺。在正確取穴和揣穴的基礎上,快速把針刺入肌體,特別是在針尖接觸皮膚的一瞬間,將針柄用右手的拇指向前而食指向后一搓,使針體旋轉進入肌體,可減少進針引起的疼痛,達到勿令氣散的效果,然后將針推到適宜深度以候氣或催氣[1]。進針后均勻地提插捻轉,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
4月13日二診:患者面色華,情緒好轉,自述昨日針后感覺舒適,患處疼痛減輕。今針治同上。
4月14日三診:患者精神面貌良好,聲音洪亮,舌暗紅苔薄白(肝癭線消失),左脈沉緩,右脈沉緩略有力。今針刺:次髎、會陽、長強、承山;仰臥位針刺孔最,艾條溫和灸百會、神闕各10min。灸治過程中,醫患均聽到患者腹中腸鳴音。
4月15日四診:患者狀態良好,有說有笑,自覺身體較以往有勁,患處疼痛大減,訴昨日治療后傷口處少量滲血。今針刺:大腸俞、次髎、承山、孔最,灸百會10min、神闕20min。
4月16日五診:患者舌暗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今訴大便量少。治療同上,加灸關元10min。
4月17日六診:脈和緩有力有神,舌暗紅苔薄白有津液。患者自我感覺精神狀態良好,胃口好,渾身有力氣,患處無不適感。治療同上,以鞏固療效。囑其忌食辛辣肥膩之物。告愈。
3個月后電話隨訪,愈后良好,未復發,對醫者表示十分感謝。
按語:《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飽以后,易導致經脈壅滯,久則擴張成痔。故《東醫寶鑒》說:“蓋飽食則脾不能運,食積停聚大腸,脾土一虛,肺金失養,則肝木寡畏,風邪乘虛下注,輕則腸風下血,重則發為痔瘺。”《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高粱之變,足生大丁。”若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辣椒,或嗜酒無度,即可動火損傷血絡產生便血(血色鮮紅),又可化燥傷陰,產生便秘、肛門疼痛。故《太平圣惠方》載有:“夫酒痔者,由人飲酒過度,傷于腸胃之所成也。夫酒性酷熱,而有大毒,酒毒漬于臟腑,使血脈充溢,積熱不散,攻壅大腸,故令下血。”[2]
患者在機關工作,久坐,飲食過量,平素多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飲酒較多,罹患此疾。術后5個月疼痛、便血、不愈合,留有后遺癥。遷延日久,氣血虧虛,肝郁不舒。初診見左脈沉弦,沉弦并見主氣郁惱怒之后,或屬血虛氣郁,或主疼痛一類的疾病;右脈虛兼濡,虛是陽虛,濡乃濕郁,皆礙氣機升降,中陽不足[3]。
針灸處方中,以針刺大腸俞、承山、孔最為主穴,以針刺長強、會陽、次髎為輔穴。大腸俞為大腸之背俞,善治大腸疾患,清利大腸濕熱。承山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配大腸俞治痔疾,《針灸甲乙經》載:“……大便難,?脹,承山主之。”《針灸大成》載:“承山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孔最為手太陰經之郄穴,可治療痛證,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其穴亦可治大腸疾患,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可治療痔瘺術后疼痛[4]。長強為督脈的首穴,位于肛門近處,有清熱涼血之功,是治療肛瘺的要穴。會陽是陽脈之氣相會之處,有清熱解毒之功。次髎能化瘀止痛,散結消腫。針刺長強可使穴位內的深部感受器興奮,引起神經沖動(即針刺信號終將導致針感形成),沿著傳入神經到達神經中樞,通過各級中樞復雜的整合作用,興奮內在的鎮痛系統,從而減輕疼痛。針刺承山穴可引起腦內嗎啡樣物質含量增高,鎮痛效果滿意[5]。宮殿煜[6]在針刺孔最、合谷穴治療痔瘡術后疼痛50例的研究中得出針刺止痛通過以下途徑:①針刺深部組織再加提插捻轉,刺激了很多感受器,加強了傳入的粗神經纖維活動,從而抑制痛覺向中樞傳導;②針刺后,腦內5-羥色胺和嗎啡樣物質增多,并啟動了中樞下行性抑制系統;③根據中醫理論,疼痛是由于經脈循行不暢和氣血瘀滯引起,所謂“不通則痛”,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并能調整植物神經系統,從而起到鎮痛作用。大腸俞、會陽、次髎、承山同屬足太陽膀胱經,其經別絡于肛,故四穴與長強相配伍,能疏導經氣而消瘀滯,除濕熱,療肛瘺。
患者久病,氣血虧虛,宜用灸法。灸百會,可以振奮陽氣,有補益升提之功。灸神闕、關元,可溫通元陽,扶正固脫。[7]灸法加強自然治愈能力。適當施灸,可加強自然治愈作用,其結果使全身的生理機能好轉,促進疾病的治愈。灸治促進外科創傷的治愈,也可說明這一點[8]。
從治愈肛瘺術后后遺癥的這例驗案可以看出,要重視四診合參、整體論治,尤其要重視脈診和舌診。刺灸并施、疏通氣機、調和陰陽,定可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王錦程.針刺固定彈撥手法臨床體會[J].中醫研究2000,13(3):37.
[2]丁澤民.丁氏痔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8-39.
[3]趙文魁,趙紹琴.文魁脈學與臨證醫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45,87.
[4]王曉日.針刺合谷、孔最穴治療痔瘡術后疼痛30例[J].中國農村醫學1996,24(4):55.
[5]李克書,李卡,蔣理立.中醫針刺治療痔瘺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華西醫學2011,26(2):265.
[6]宮殿煜.針刺孔最、合谷穴治療痔瘡術后疼痛50例[J].中醫藥研究1997,13(4):37.
[7]王德深.中國針灸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121-122.
[8]謝錫亮,許曉琳.灸法(基礎 臨床 保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8.
1.山東省青島東洋醫療保健文獻應用研究所?山東青島?266071?2.山東省泰安仁德堂中醫針推館?山東泰安?2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