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

當時鐘撥向2020,在這個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答卷的決勝關頭,一場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突然收到一張從未遭遇的考卷。頓時,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成了大家共同談論的話題。
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就是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新冠疫情的出現,暴露出來的是公共衛生法治化不健全。因此,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內容之一,建立法治化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重醫輕防”、“以藥養醫”、“以醫養防”的理念導致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嚴重不足,尤其體現在建立健全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以及法治化的保障體系方面。
當前,我國現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還不健全。我國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防止瀝青中毒辦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血吸蟲重大疫情應急處理預案試行》《瘧疾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試行》等法律法規。
回顧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制建設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它是一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逐步確立起來的過程。
我國最早的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規范,是1956年勞動部制定的《防止瀝青中毒辦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頒布實施的一些法律規范,已初步確立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機制。進入新世紀,公共衛生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公民的關注,隨著新型傳染病的出現和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化學物品中毒事件的發生,我國也相應制定了危險化學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蟲重大疫情等應急法律制度。
2003年,“非典”的到來,加深了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關注,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和總結前段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出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成為我國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指導性法律,標志著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律制度的完善,為有效地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指導原則。
2020年6月1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體現出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健康中國新理念,對于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從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來看,疫情防控越是到最緊要關頭的時候,越要堅持法治化防控,只有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現階段,我國雖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但是尚缺乏一部權威、完整的應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法。我國目前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制建設,呈現出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很多法律法規的設置常常出現交叉、重復甚至抵觸,這就使得許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不及時,甚至無法應對的局面。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法律之間,沒有建立起協調一致的關系,導致政府在行使職權的時候無從下手,執法者無法判斷執法依據、執法行為的合法性、依據的法律條文,以及其等級高低也很難分清的現象。
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暴露出了我國公共衛生安全法治保障的不足。因此,亟須加強公共衛生安全法治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機制措施,實現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而理性科學和依法有序地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有利于避免因制度缺陷導致損失擴大。
同時,要認真評估現行法律法規的實施現狀,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科學規范的法律法規建設,從法律的層面確立公共衛生保障體系的地位、作用、權限等。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建設完備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法律體系,以滿足和適應新時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注重普及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意識和公共衛生風險防控意識,全民樹立公共衛生法治理念,是中國在公共衛生安全中實現中國之治、科學之治與法治之治的根本保證。
所以,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切實推進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
此次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醫護人員迅速行動,成為時代楷模、“英雄”之稱。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醫務人員無疑處在工作的最前沿,這是擔當,也是其職責決定的。從法律上如何來保障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從事公共衛生的防治工作,無疑是從事一種具有高度危險性的作業,因此,相關立法機構應當對一線戰斗的醫務工作者,給予一定的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要明確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義務,應當限定在什么范圍;醫務工作者本身的合法權益、人身安全等如何在法律上加以保障,這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醫療機構的權益也不應忽視,因為醫療機構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如果政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征用大量的醫療用房,或臨時封閉醫院的其他病房,那么醫院的收入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對醫院如何補償,目前都還沒有相關規定。
加強立法,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還包括加大對暴力傷害醫務人員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保障醫護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嚴厲査處各類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價格的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制假售假、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再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后,醫療救治費用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救治一位受傳染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往往需要昂貴的費用,如何完善有關醫療保障制度的立法,擴大醫療保障制度的覆蓋人群,確保患者不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救治,是在目前的法律法規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我國與國外的法律制度相比較,在立法技術和法律規定的細致度上都略顯不足,因此我國目前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律制度的建設上不應追求法律數量,應該將重心放在如何整合現有的法律資源,在法律中注重技術含量,追求創新。
保障一線醫護人員權益,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職責,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髙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編輯/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