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施今墨的祖父曾在云南和貴州做過官,1881年3月28日,施今墨出生在貴州貴陽,故取名“毓黔”。
施今墨是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及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后在平安醫院、協和醫院、兒童醫院、鐵路醫院等北京各大醫院工作,還擔任北京醫院、北京醫學院顧問等職。
施今墨對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統的病癥和糖尿病、腸胃病、婦科病等均有研究,是我國近代四大名醫之一。
年幼時,施今墨的母親經常疾病纏身,于是他立志學習醫術,師從河南安陽名醫李可亭,也就是他的舅父。剛開始學醫的施今墨只有13歲,雖然年幼卻天資過人,加上自身努力,20歲的時候已經通曉中醫理論,可以獨立行醫了。
不過,由于父親認為仕途才是正道,于是施今墨在從醫的道路上幾經波轉,先后在山西大學堂、山西法政學堂、京師法政學堂學習。在京師法政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之后,也正式開啟了他的革命生涯——以行醫為掩護,實則多在奔走革命事業。革命成功,推翻清政王朝,再經歷篡權、軍閥混戰,施今墨深感社會腐敗與官場的傾軋,遂棄官從醫。
1 9 2 1年他自己更名“今墨”,取義有三:其一,紀念誕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習墨子,行兼愛之道,治病不論貴與賤,施愛不分富與貧;其三,要在醫術上勇于革新,要成為當代醫學繩墨(今之墨準之意)。施今墨在法政學堂以及后來參加同盟會革命從政時,都經常為人診病,那時便已小有名氣。此時一旦專心醫業,精研醫術,立刻醫名大噪,譽滿京師,門前經常摩肩接踵,車水馬龍。
1925年,孫中山在京臥病,施今墨應邀參加會診,提出中肯建議。1930年,出診西安,為楊虎城將軍診治,藥到病除,載譽而歸。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了考核辦法及立案手續。北京第一次考核時,當局挑選醫術精湛、民眾信譽好的醫生負責,施今墨和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被舉為主考官,負責出試題及閱卷,“北京四大名醫”之說便是如此得來。
在從醫的路上,施今墨也是幾經坎坷。為了振興中醫,施今墨曾經開過醫院,也辦過藥廠,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然后他才意識到,想要振興中醫,必須有高質量的中醫人才才行,這些人才從哪里來呢?答案是培養。1931年,施今墨籌辦了華北國醫學院,大力提倡中醫需要革新:吾以為中醫之改進方法,舍借用西醫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證,實無別途。學院課程設計上,理論以中醫為主,講授《內經》《傷寒》《金匱要略》《難經》和《溫病條辨》。還不忘西醫,生理、病理、藥理、解剖、內外科、細菌學等課程也給安排,并加開日語和德語課。華北國醫學院開辦16屆,第一屆40人,共培養中醫600余名,貴州名醫袁家璣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1953年周恩來總理接見施今墨時說:“施老先生,我想請您當老師,談談祖國醫學發展問題,這是當務之急的事?!笔┙衲敿幢磉_了他振興祖國醫學的愿望和中西醫結合的主張。周總理聽了后說:“在新中國,中醫一定會有新的發展、新的變化。中醫不但要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紹到國外去,讓西方懂得,中醫是人類醫學寶庫中的重要財富?!?h3>開放與務實
施今墨出生士紳之家,醫學得自家傳授,深受傳統醫學漫長文化傳統的熏陶,骨子里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但是他早年接受的是新式教育,青年時代投身革命,與孫中山、黃興等先鋒人物為伍。經歷了時代的精神洗禮,施今墨在中醫上堅持個性,具體的做法可總結為“開放”與務實。開放是不守中西門戶之見,兼容并蓄,務實是開放的同時并非雜糅放任,而是在態度上務實。通俗的說,怎樣有利于病人,就怎么辦。他的隨筆中曾寫道:我本是中醫的革新者,不革新便無進步……在社會上,僅認為我是一個能治病的大夫,淺之平視我矣。
在創辦華北國醫學院的時候,中醫的爭論就非常劇烈,很多人將“中醫”賦以民族主義色彩,用來對抗西醫“科學”話語。而主張“中醫革新”的施今墨就遭到了攻擊,被認為不中不西,飽受質疑。不過施今墨不為所動,他曾說:我40年來一貫主張,就是讓中醫藥徹底地受一次科學的洗禮,然后才有普遍的用處,才可以永遠的存在一切;中西醫的糾紛、不團結都可以沒用了。甚至在創辦《文醫半月刊》之后,他仍然呼吁:吾人研究學術,應將畛域之見除去。無論中醫西醫,其理正確,治療有效者,皆可信任之;反之摒棄不用可也。為了推動中西醫的結合,施今墨在《文醫半月刊》上刊登了《中西病名對照表》,甚至還研制出了“氣管炎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丸”“高血壓速降丸”等,這些藥都是西醫病名命名的中成藥,令當時的中醫界刮目相看。
與此同時,他也非??粗蒯t學理論,1957年,在《科學院設立中醫學理研究所的意見書》中,施今墨依然大聲疾呼:“在領導全國科學研究工作的最高學府科學院卻沒有成立中醫學理論研究所是不正常的?!?/p>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在病重時,他還一再叮囑:“我雖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這些經驗,對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來,讓它繼續為人民服務”。1983年,《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出版,一代大家的心愿得以告慰。
(編輯/侯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