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煒
摘 要:社會的轉型與變遷,受其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底蘊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從表象的結果來看為社會帶來新舊面貌的更替,而究其變化背后重要的因素,則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意識形態的形成,促使著制度的確立,指導著經濟的走向,影響著文化的面貌,處于文化領域的繪畫藝術當然也會隨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而變化。
關鍵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建國初期繪畫;改革開放后的繪畫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之初,為政治服務的繪畫藝術
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相對于傳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是一次巨大的制度變遷,它必然會受到來自廣大人民群眾舊的意識形態的阻力。在文化建設方面,為了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中國共產黨發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文化運動,借助于出版社、報刊、電影戲劇藝術、音樂廣播、繪畫等媒介,宣揚馬克思主義文化、毛澤東思想,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在美術領域,建國初期的繪畫大多以宣傳紅色題材、弘揚社會主義、歌頌英雄人物為主要題材,它們是時代的產物,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將新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于繪畫之中,以便于宣傳思想、制造社會輿論營造思想氣氛。繪畫更多是與政治社會發展相聯結,附庸于政治,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政治主題較為明顯。
油畫《開國大典》由繪畫大師董希文而作,這是一幅關于歷史記憶的繪畫:由紅色記憶的熏染,重新描繪新中國。從畫幅的大小來看,它是一幅較為宏大的油畫,而且描繪的場景也是氣勢恢宏,色彩明亮艷麗的搭配,突出紅色柱子及藍色的天空,渲染了熱烈、喧鬧的、喜慶以及無比飛揚振奮人心的場景,同時也能夠彰顯人物的自豪感。各種報行的刊登,以及印刷業的發售,起到了對社會主義、對新成立的中國很好的宣傳,進而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出了很大的鋪墊。
紀實類的宣傳畫形式常常十分醒目,文字標題既富有激情又具有號召性。主題明確奪目,風格明快鮮艷,并且此類繪畫的存在形式繁多。宣傳畫中的標題能夠突出很明確的主題性:“為了建設幸福美好的生活”、“為了革命鍛煉身體”,等等一系列的標題,都能夠體現政治性意味,能夠體現國家黨人為了建設祖國,為了更多的人民認同社會主義而做出的努力。建國初期的宣傳畫,體現了當時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戰爭主題的繪畫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炮火連天、家破人亡、戰爭紛亂不斷的經歷,成為藝術家們后期創作的重要來源。他們有著對戰爭的親身感受、有著對人物形象的飽滿認知,也有一定的藝術積淀和專業素養,為此類作品的創作提供必要條件。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壯士》、《家》、《地道戰》。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陷入困境,繪畫藝術的“空白期”
意識形態由于自身的特性,它具有為新制度進行闡釋的功能。然而,建立在新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運用時逐漸變成了僵化的、缺少活力的體制,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陷入困境。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是先進的,符合社會發展的,而造成制度與現實之間脫節的主要原因不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在于人們舊的意識形態觀念。
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為了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快、更有力的深入人心,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對文化領域都造成了重大的創傷。限制了繪畫領域的發展,使繪畫領域的眾多作品遭受了曲解,藝術家們也備受摧殘,藝術領域總體而言被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和進步,仍然作為統治階級的鞏固政權的工具, 大大縮小了繪畫藝術本身的發展空間。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突破困境,繪畫藝術向多元發展
經過對歷史經驗的深刻反思,當整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平穩運行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居于主導地位,經濟利益的惠及,以及對外開放的文化交流,使更多西方自由的思想流入中國,摻雜的多種意識形態對文化領域的輸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文化藝術開始呈現百花爭鳴的局面。在繪畫領域,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仍是繪畫創作的主流,但個體意識的覺醒與創作自由,使繪畫朝著藝術本體的方向發展,擺脫了傳統單一的創作形式,走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20世紀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結束,一批具有人文情懷的藝術家積極涌現?!皞勖佬g”的藝術家們為我們提供了更具反思性的藝術作品。羅中立的《父親》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普通平凡的農民形象,對繪畫界產生了一定的震撼,使民眾的審美意識得到豐富。
“八五新潮”興起于青年美術思潮,他們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引進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與技巧方面來。這一思潮的青年人試圖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來改變中國美術的局面。西方較為前衛的現代藝術,為我國美術的發展提供了范本,但要結合我國的繪畫傳統進行變革。這一思潮的盛行,使中國美術家們去思考關于繪畫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相當一部分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對西方藝術語言進行有選擇的吸收與借鑒,拓展了他們的繪畫表現素材。
陳逸飛先生,是我國較為有名的繪畫大師,致力于對油畫表現形式的探索。他將中國的美學思想與西方的繪畫技巧相結合,超越地域與人文的限制,把東西方文化中的精華融于畫面之中,提供了新的審美樣式,為視覺藝術增添了典范。這種二元組合所不同尋常的表現,正是陳逸飛特色所在。他以他的藝術才智把自身體驗、觀察到的“幽境”和觀眾們的佇立目追,拉近、傾注、凝結到畫面形象中。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精神動力。而處于思想基礎的意識形態,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支撐著精神文明的發展。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我們仍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文學藝術的形式在以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也要保持繪畫藝術走向相對獨立性,更要警惕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的滲透,結合中西繪畫藝術中的精髓,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積極創新屬于我國的繪畫形式,宣揚正能量,使我國繪畫領域的樣貌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高名潞,中國當代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徐成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J].李沅先,李新.吉林日報2020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