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人們需求多元化,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藝術觀念不斷推進,也表現出來各種樣式,現實中國的藝術家都面臨著眾多矛盾和難題,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承受不小的壓力,同時也面對多種誘惑。從近幾年畫展情況看,多樣性是多了,但真正從寫實意義上表現精神內容狀態的創作真正到位的比較少,有些表現出來的畫的內容比較淺顯,移植味道過濃。藝術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和發展,本篇論文對“探索中國當代油畫人體創作中的民俗風情表現”這一藝術形式的進行了闡述,簡要分析其油畫人體創作產生的過程,并對有代表性作品進行針對性的解讀,發現傳統民俗風情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一種不可忽視的藝術題材,從我們人類最本體的樣子和我們本土文化不斷碰撞發展。
關鍵詞:民俗風情;油畫人體創作;中國油畫;民族特性;新圖式的再現結合
前言
現在我們做研究,或者是在創作的時候,我們畫室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彼此家鄉文化,而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未探索的,我們應該走進深處的文化,然后通過這些尋找不一樣的藝術美。我們的人群生活有不一樣的色彩,我們的民族和各個地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這些都是我們創作的題材,就像有的藝術家一生都在為藝術為民族奉獻,對藝術對自己不斷有新的認識。當我們運用我們的大腦思考時,我們便會感到滿足,任何時候對自己的領域充滿熱枕并具有創意想法的人,你都能在它們的眼中看到光,而那個就是創造力。一人一世界,將自己的真實經驗和心靈想法結合,去感受我們周圍去學習我們民俗文化,畫出不一樣的世界。
一、油畫人體背景
人體是可以讓我們去不斷探索的,這個世界的美由自然到生命的本體,它們的比例、膚色、協調都是一種美。人體油畫藝術歷史悠久,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都是值得我們創作的素材,就像許多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行動去表達對生命的歌頌,而人體作為審美對象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豐富又神秘,而油畫的結合更是為之添加美感。而對于我們不同的成長歷程中,要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只有這樣一步一步慢慢實現,通過不斷地實踐創作,才能表現出屬于自己的油畫人體作品。
二、油畫人體創作的問題
(一)人體的輪廓和畫面構圖
對于人體的結構和肌肉的處理任何繪畫都具有四個要素:結構、形體、色彩、構圖,它們互相纏繞結合,除了形體上的處理,還要看整體的畫面虛實,無論畫什么,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就像藝術家想要獲得衣服完美的創作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生活積淀。康定斯基將這稱為“內在需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藝術的真實性”,不然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空,過于表面。因為男人體和女人體是完全不同的美,女人體較比柔和、脂肪較多、皮膚細、光滑呈園形骨骼較小。在結合畫的時候要先從造型規律出發,表達它的動態,比如我現在的創作,由女人體和動物的寄托聯系,將人體進行一些夸張變形,但是我們老師也說,創作時變形不是隨便變,抽象不是隨便畫,不能純感性,也得理性。
(二)關于油畫人體中色彩的塑造
色彩感覺是油畫人體的重要表現部分,要學會自然地在畫面中表達它,大千世界里每一件東西所呈現的絕不僅僅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它會隨著周圍的環境、光線變化。比如,當同一幅畫中紅色和綠色占同樣多的比例時,就會使作品失衡,會使眼睛不舒服,所以我們要學會掌握好比例,學會運用色彩。就像自己在油畫人體創作的時候,我會結合一些元素加入自己的畫面,然后色彩在整個畫面很重要,我會想好顏色,然后畫一些色稿看看感覺,畫面需要有重有輕,冷暖對比,這樣畫面會比較和諧。
三、民俗文化元素和創作的結合
(一)民俗圖式在油畫創作的體現
我國民族的各個地方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化未被挖掘,當然油畫創作想要不斷地發展,其素材的收集和審美就需要有高度的追求,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個沒有情感的作品可以說是沒有市場的沒有文化的。所以說當代油畫創作就應該從傳統民俗文化中挖掘一些人們生活中的圖樣和圖形,比如每個地域的文化,有民族的大圖式,也有還未發掘的人間元素,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然后將這些素材轉化為油畫創作的構思,所以經歷和素材的收集,還有對文化傳統的敬意和傳承。
就像我的老師,她的作品的識別性明確易辨。里面女性的形象,她們是創作主體,也是傾訴對象。老師的作品沒有刻意繪畫與自己無關的生活元素,她似乎更多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的徘徊;她的灑脫不是體現在心里情緒的發泄,相反,是生命邊界的試探。其中有代表的作品大花布體現了民俗文化和油畫人體的結合,其中大花布的運用,那不是為形式而形式的簡單拼貼,也不是對鄉土藝術的隨意抒發,而是與主題有著極大聯系的寄托,背井離鄉的老師有著濃重的家鄉情結,或許在其潛意識中只有大花布,才會找回母腹般的溫暖與安全。哪怕現在時代發展的很快,但我們的民俗文化一直在不斷的傳承,甚至我們可以結合當代結合油畫表達新的文化,然后成為新的文化傳承下去。老師的繪畫給了我很多啟發,經過幾次創作也是感受到很多,但是也得擺脫這種束縛,不能局限自己。
結論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地方優秀民俗文化在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進程中無疑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現在的網絡時代更是多樣,很多地方有新的民俗文化或者宣揚的,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發掘的。加強對地方優秀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使中國油畫創作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和特色化,本土化,將使地域油畫家大有可為。簡言之,優秀的地域民俗文化將是中國油畫民族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作源泉和必不可少的圖像符號語言。
像人體藝術可能沒有多少人真正把它表達出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人類最初的最本質的結合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環境元素,
參考文獻:
[1]馮民生.終被懸置的問題:“油畫民族化”的歷史沉浮及其文化意義[J].文藝研究,2016(7).
[2]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試論油畫創作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胡元佳,《美術大觀》,2008
[4]淺談油畫中的人體藝術美,魯沙俊,大觀周刊,2013
[5]中國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影響,張楊,《藝術品鑒》,2016
[6]中國當代油畫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曹守敏,《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8
作者簡介:
彭慧琴(1998.10.1—),女,漢族,籍貫:安徽省宣城市,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級在讀研,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