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
摘 要:隨著我國的迅速崛起,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從文化引進戰略開始向文化輸出方向轉變,在該過程中,文學作品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語言差異,所以翻譯方式的選擇會對雙方的交流效果產生巨大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外宣翻譯應運而生,本文探討的就是文學作品外宣翻譯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文學作品;外宣翻譯;文化傳播;民族文化;
1、外宣翻譯的概念與內涵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傳統的翻譯過程中,存在很多詞匯無法實現中英之間的一一對照關系,很多詞匯的翻譯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導致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障礙,基于這樣的認識,在近些年提出了外宣翻譯的概念,其大致的目標是,通過詞匯意義、感情色彩、術語特征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后再行做出合理的翻譯,在具體的翻譯手段上,需要熟練的翻譯人員以自身的經驗和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進行恰當的翻譯,目前尚無具體的概念對外宣翻譯做出概括,外宣翻譯具體應當如何把握,需要譯者自行體會。
從整體目標來看,外宣翻譯是為了促進文化傳播提出的一種較為合理有效的翻譯方式,該翻譯更注重的是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涵的表達而不是直觀意義的表達,外宣翻譯在面對文學作品時,更需要注重文化身份的認同,譯者要擁有一種高度文化自行展開翻譯,這種文化自行和文化認同對于他國人理解我國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外宣翻譯在面對民族獨有的文化烙印時,更注重于以文化推廣的手段進行,這才能有效實現文化傳播的目標。
從政策方面來看,注重外宣翻譯不僅僅是行業誕生的一種新型翻譯模式,更是國家在文化戰略“走出去”的思路下對譯者提出的時代要求,只有充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讓其它民族能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風貌,才能讓國家的軟實力建設得到巨大的提升,以文化影響世界,我國才能得到更多的國際支持,相關譯者應當明確自身的時代使命。
2、外宣翻譯的難點所在
2.1文化差異過大,外宣翻譯難度本身較高
中西方文化差異遠比西方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大,除了對宗教理念的認同不同外,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方面,這種巨大的差異導致中西方文化在進行對照時,難以實現有效的平等對接,因此外宣翻譯本身的難度過大,如果嚴格按照外宣翻譯的標準進行,在進行翻譯時,需要大量的文獻參考,其翻譯效率大大下降,這很難契合翻譯人員的常規翻譯模式。
2.2外宣翻譯對譯者的要求更高
文學作品的外宣翻譯對譯者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對雙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這要求譯者不但對本翻譯行業有大量的經驗,還能精通雙方的政治、歷史、文學、民族背景等多方面的相關知識。再有,外宣翻譯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宣傳和文化身份的構造,這要求譯者具有平等、博愛的精神,本身不會帶有有色眼鏡看世界,像是一些惡意抹黑中國的外國譯者,就完全無法勝任外宣翻譯工作一職。
2.3文學作品的外宣翻譯主要以文字翻譯為主,無法傳播語言中的美感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是全方位的,文學作品只是其中一方面,在外宣翻譯的背景下,能有效實現文字層面上的溝通,但是卻無法改善語言交流上的困難,比如一些語言發音的美感,即使使用外宣翻譯,也難以讓西方國家理解其內涵所在,這就是外宣翻譯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實現語言韻律上的美感傳播,還需要相關人員進一步的研究。
3、文學作品外宣翻譯中構建更優質的文化傳播渠道策略
3.1打造中外譯者合作的雙邊翻譯環境
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頻繁遭到抹黑和誤解,除了一些人的惡意攻擊外,在文化傳播翻譯手段中也確實存在較大的不足,在前面提到,外宣翻譯對于譯者的要求很好,尤其是在文化對接方面,對譯者的要求涵蓋了雙方政治歷史文化背景等各個階段,這對于單個譯者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一條中外譯者合作的雙邊翻譯環境進行外宣翻譯具有很好地可執行力。
由于對中國抱有友好態度的外國人也存在不少,他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的偏見,這部分外國人對于以自己國家為代表的的西方文化比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更深,可以作為外宣翻譯中的西方文化的重要對接人,而中方文化由我國自己派遣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級譯者,雙方展開合作翻譯,通過分工,可有效降低外宣翻譯對個人的高要求,實現更好的文化對接。
3.2注重外宣翻譯手段的等效控制
在具體的外宣翻譯的過程中,要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放寬對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在允許的環境下,可考慮使用等效語言重新組織語言模式進行翻譯,這要求譯者深刻理解中文文學作品內涵,并對英文的美感有深刻的感受,這才能在堅持原文核心意思的基礎上實現優質的美感表達。
在外宣手段控制上,要注意對以下兩點的控制:第一就是要善于結合語境進行翻譯,確保不會出現歧義的理解,比如對于綠色奧運的理解,國人一目了然,指的是環保友好的奧運環境,所以在翻譯使用Environmental-friendly 明顯比Green Olympics要貼切得多。第二點就是針對中文文學作品特有的背景要做好注釋手段,比如我國歷史上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詞匯,就需要做好歷史備注,讓外國讀者了解該詞的真實含義,從而幫助理解的同時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播。
結語
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是近年來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文學作品本身作為文化代表,具有高度的內涵和豐富的精神,但是由于中西方存在的巨大文化差異,僅通過直譯難以傳播文學作品的精神文化內涵,所以這要求譯者能通過外宣翻譯等手段,在展開翻譯的同時,注重精神文化的融入可行性和傳播有效性的控制,這是國家和時代賦予譯者的新時代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新悅,侯巖妍.黑龍江民俗文化與邊境城市宣傳設計[J].藝術科技,2016(10).
[2]柴雯.民俗文化推動經濟良性發展路徑探究[J].中國市場,2015(26).
[3]梁美清.文化視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策略——以廣西三江侗族為例[J].新西部,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