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吉慧
摘 要:在對本溪市桓仁縣木盂子小學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問題的調查,了解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態及心理需要的前提下,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介入,確定活動主題及活動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享感受,從而幫助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團體心理輔導;心理需要
一、留守兒童及其特點
指農村地區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迫將孩子交由父母、長輩或者其他親屬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留守兒童的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脆弱…… ,有的留守兒童出現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孤單、思念等情緒特點,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導致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由于家里無人輔導,紀律渙散,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還有的留守兒童出現拉幫結伙,打架斗毆,群毆群盜,甚至暴力相殘,而且有抽煙、酗酒、結拜、厭學、逃學等不良行為……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一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團體心理輔導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
在班級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其發展性、預防性功能的重要載體,是一種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有目標、有系列、操作性較強、相對穩定而又靈活機動的團體輔導形式。
在留守兒童的班級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于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幫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更具有重要意義。
在對桓仁木盂子小學五年級學生開展的團體輔導活動中,首先,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態及心理需要,并結合心理課堂開放性、動態性、不確定性的特點,有針對地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然后確定了我們的團輔的總目標和每節課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基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每節課的目標則一定是具體、可操作的,或者說細化到某個點,如第五次團體輔導,做個受歡迎的人,分享學生人際交往的困惑,改善人際交往的情況,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又如,第一次團體輔導的目標是班級成員互相認識,消除陌生,建立班級凝聚力和信任感,闡明輔導契約,建立規則。這樣目標明確,便于操作。
其次是確定主題名稱及活動內容。如:“我的情緒我做主” 、“天生我才”、“相親相愛一家人”等。主題活動圍繞活動的目標進行多樣化設計,活動內容涉及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自我認識、團隊建設、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等多個方面,通過暖身破冰,建立規則之后,幫助學生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建立安全的信任關系,增強歸屬感,從而更好的開展活動。比如:自我認識的主題活動,不僅包括了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還教會孩子們認識他人,認識自己以及他人的優缺點,幫助孩子們提升自信心并學會欣賞他人。整體的活動過程包括三個過程,開始階段、工作階段及結束階段,破冰暖身,制定規則,建立團隊信任,然后根據留守學生的特點,開展自我認識、團隊建設、人際交往等相關主題的活動,活動結束后處理好分離,幫助學生們回歸團隊生活,和整個的活動內容是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
第三,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繪制團隊海報、撕紙、情緒表演等,如:第一次活動有緣來相聚,第一次活動主要是破冰,讓班級成員互相認識,消除陌生,建立班級凝聚力和信任感,闡明輔導契約,建立規則。所以在第四個活動中我設計了繪制團隊海報環節,讓每組成員利用水彩筆和蠟筆在一開彩紙上繪制團體海報,要求選出隊長,設計團隊口號,在海報紙上繪制屬于自己團隊的信息,比如團隊的愛好、興趣、理想、目標等等,并設計隊歌、團隊造型、并進行團隊展示;第五次活動做個受歡迎的人,第三個游戲環節,我設計了撕紙游戲,給學生每人一張彩紙,要求學生請大家閉上眼睛,全程不允許說話。按照教師發出的指令進行折紙然后撕紙,幫助成員了解人際溝通是雙向的過程,單向溝通可能會為人際溝通帶來一些困擾,學習如何避免或者減少人際誤解,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再比如,第六次活動五彩心情,第二個游戲中,事先準備好幾種不同常見情緒的卡片,最好積極和消極的都包含。讓學生表演用非語言形式,或者情景啞劇將抽到的情緒表演出來,其他小組競猜是哪種情緒。每次活動都利用背景音樂進行氣氛渲染,創設開放接納的氣氛,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游戲活動的設計貼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樂于參與,積極性高,使學生能得以在緊張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游戲中分享感受,充分放松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
同時,還通過組織留守兒童排練表演心理劇的形式,促進學生參與、互動、凝聚、探索,在這種體驗式的心理場中實現心靈與心靈溝通,建立人際間互相信任,相互幫助的友愛關系,實現學生自助與互助,達到小組和個人共同成長的目的。
第四,重在分享,學有所獲。每次活動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充分去體驗、感受,發揮自我能動性,與其他小組成員一起分享,一起成長,在團體中實現自我成長和體會團體凝聚力的重要性;每個游戲結束后,都會讓學生去認真思考每次活動的收獲,同學間交流在活動中的領悟,分享成功的體驗和在游戲中產生的友誼感、成功感等各種真實感受,分享活動的得失、成敗,并把團輔的收獲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教師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努力為學生營造一份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采取創設情境、分組合作討論、集體感悟的啟發式、互助式的輔導方式,在學生的分享中,認真的傾聽,全情的關注,幫助學生總結關鍵詞,錘煉主題,并聯系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困惑,將游戲中的感悟升華,幫助學生真正的學會并運用,達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團體輔導改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同伴關系的干預研究》? ?丁玉龍? 2015年
[2]《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問題的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 張達孝? 2011年
[3]《團體輔導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問題行為的干預研究》? 鐘瑤?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