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銳
摘 要:本文分析了記錄片攝像創作的特點,提出了解決記錄片攝像難度的有效措施,為紀錄片攝像創作起到積極參考作用,推動我國紀錄片攝像技術發展。
關鍵詞:紀錄片;攝像創作;特點與難點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使我國在記錄片攝像創作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紀錄片攝像創作的難點容易在實踐中被人們所忽視,攝像創作不僅是紀錄實踐中的執行者,更是畫面的記錄者。因此,記錄片攝像師要具備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堅持紀錄片的拍攝原則,體現出紀錄片的價值。
一、紀錄片攝影創作的原則
紀錄片素材取自真實生活,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制作為影視片段。由于記錄片的內容來源真實,并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才能對觀眾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發人深思。在攝像創作記錄片的過程中,要堅持真實原則,記錄片的特點就是真實性,這不但體現在內容本身的真實,還要體現出事件本身與創作邏輯的真實情況,要讓觀眾在觀看時,感受到紀錄片的真實。此外,在攝影創作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可能最終呈現的效果與最初的創作構思有所出入,但要尊重客觀事實,并對原有的構思進行調整,要體現出真實的現象。
二、紀錄片攝像創作的特點
(一)拍攝現場相對復雜
紀錄片大多取材于真實生活,這對紀錄片攝像創作來說本身就增加了復雜性,真實的事物不是固定不變的,現場創作情況與事物的發展變化不以人的思想意識而改變,真實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形,使人猝不及防。此時考驗了攝像師的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要冷靜客觀的分析是否能夠堅持原有方案計劃,并且要及時做出反應與調整,及時捕捉有利的鏡頭畫面,要抓住能夠讓觀眾感同身受的片段。例如,在拍攝人文地理類型紀錄片時,戶外拍攝工作的變化因素是難以預料的,一旦在拍攝過程中遇到惡劣天氣或突發事件,預定的方案則無法實施,此時需要攝像師果斷沉著的對原有方案進行調整,在實踐中捕捉精妙的畫面或片段烘托整個記錄片的基調與氛圍。在制作時事報道類紀錄片時,有些鏡頭難以在正常拍攝環境下進行,無疑增加了攝像師的工作難度,在考驗攝像師藝術修養的同時,也考驗了攝像師的智慧與勇氣,要在復雜的環境中把握獨特的線索,提升整個作品的價值與影響力。
(二)紀錄片的獨特性
紀錄片創作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與藝術習慣,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紀錄片本身的紀實性決定了其不可再次補拍,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出現失誤或遺漏,勢必會加大后期工作的難度,甚至影響最終的作品效果。因此,對攝像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拍攝過程中不但要保證完整性,還要遵循生活的發展規律完成拍攝任務,不能疏忽任何一個工作細節。同時,在拍攝的過程中要兼顧多角度,避免單一的拍攝內容浪費資源。在主題拍攝時,要從不同方位對表情、動作等細微的內容進行記錄,要充分利用特寫、全景、推進及變化角度等,要保證記錄片的連貫性,提升紀錄片的吸引力。
(三)靈活應用攝影技術
在制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攝影師要具備編導意識,要將自己的想法與創意融入到工作中,要通過攝像機讓靜止的事物為觀眾講述故事,深化紀錄片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完成工作而已。同時,攝像師要融入到拍攝工作的細節中,充分利用遠景、近景、色彩光線的變化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為觀眾呈現出身臨其境的景象,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思考。
三、突破紀錄片攝像創作難點的有效對策
(一)不斷提升自我
在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攝像師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斷提升攝像師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熟練的應用各種技術設備,為觀眾呈現出優質的紀錄片作品。首先,攝像師要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與技巧,并且要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落實到實踐工作中,進而為大眾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其次,攝像師要保持自身的職業靈敏度,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場環境,需要沉著冷靜的分析問題,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確保紀錄片的效果。此外,攝像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與文化素養,審美能力也是一名優秀攝影師的重要素質之一,攝影師要具備綜合藝術水平,要具備一雙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最后,攝像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紀錄片本身是對真實事件的記錄,在現實拍攝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干擾,難以保證最終的制作成果與事實情況一致,此時要求攝影師以自身的道德素養與職業素質堅持真實,保留紀錄片中的真實片段,不做任何修改,保證紀錄片記錄真實的目的[1]。
(二)予以攝像師更多的空間與支持
在紀錄片拍攝現場,隨時可能出現預想不到的情況,有些預設方案是難以實施的,此時需要創作人與編導予以攝像師更多的空間,允許攝像師以主題為核心進行創新,避免對攝像師造成過多束縛,否則難以保證拍攝片段符合事實。其次,攝像師觀察世界的角度與常人有所不同,制作人可以給攝像師更多的權限,讓攝像師根據自己的靈感與感受發現更多的美,從而創作出意想不到的片段。最后,由于紀錄片攝像創作工作有一定的壓力,可能會對工作內容失去靈感,此時需要其他工作人員予以攝像師精神上的鼓勵,使其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紀錄片制作中[2]。
(三)多元化角度解決問題
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影視創作技術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網絡化、集約化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以經濟成本角度考慮,結合當前電視這種傳統媒體發展的變化,很多小型紀錄片攝像師肩負多種任務,往往一個人需要完成編導、采訪、技術及后期制作等工作內容。由此一來,不僅節約了紀錄片的制作成本,還能夠保證紀錄片攝像創作的連貫性,能夠更好的發揮出紀錄片的教育意義。如此一來,對攝像師的編輯能力與指揮協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紀錄片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拍攝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需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并且要將各種攝像技術應用到實踐工作中,不斷提升攝像師的專業素養與文化修養,在拍攝過程中捕捉到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在保證紀錄片真實性的同時,能夠發揮出紀錄片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范霄云. 淺析人物短紀錄片攝像的創作特征[J]. 新聞研究導刊, 2019, 010(002):171,236.
[2]劉傳熙. 淺析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的創作難點[J]. 讀天下(綜合), 2019(17):0268-0268.
[3]閆一丹. 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