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時間:2020年10月2日
展覽地點:武漢大李文創村歷山書院
主辦單位:湖北省書法家協會
本次展覽是第六屆湖北書法藝術節暨東湖漫步·橋梁社區S K a藝術季的系列活動之一。展出姚洪磊、張波兩人近年創作的書法作品40件,每人20件。展覽展標由徐本一題寫。姚洪磊、張波為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并重的文人書家。姚洪磊楷法從顏真卿入而不同于顏書,行草書以黃庭堅為基而不同于黃書,摻以六朝筆意,平實中見超逸。張波草書融合章草、大草,隸書融匯漢隸、漢簡、魏碑、民間墓志之風,雄強中有細節,個性明顯。策展人姜東來表示,兩人的書法審美取向雖異,但入古求新的理念卻高度一致。此次展覽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 食古而化 的藝術探索和實踐精神。姚洪磊,文學博士,現為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院務委員,武漢歷山書院院長。張波現為《書法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流印社副社長、秘書長。

開幕時間:2020年10月12日
展覽地點:恭王府博物館
主辦單位: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
展覽突出殘健融合理念,挑選了60余位殘疾人書畫家和健全人書畫家的作品同場展出,共分為 大愛無疆 助殘脫貧 決勝小康 花鳥關情家園河山 文啟慈心五個板塊,以山水畫、花鳥畫、書法、篆刻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傳播仁愛理念,展示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仁美書畫院院長孫文啟表示,此次參展的80余件書畫作品創作嚴謹認真,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激起真與善的感動。作品不僅表達了新時代殘疾人對黨和國家的深沉熱愛,更反映了蘊藏在殘疾人身上的文化創造力。

開幕時間:2020年11月1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館
本次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河千載通南北”,分為運河濫觴、南北通途、千里運河、衰落與復興四部分,主要講述了大運河的歷史與現實。第二部分為 貨通南北利四方”,分為漕糧運輸、南北貨物、漂來的北京三部分,主要體現大運河的功能與意義,講述了大運河上的漕糧運輸、各方貨物以及對北京城的建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為 千艘并進萬夫牽”,分為統籌管理、船運管理、人員管理、倉儲管理四部分,主要講述運河的漕運文化。第四部分為
神工當驚世界殊”,分為水利工程、河工器具、舟船營造三部分,主要講大運河的工程技術。第五部分為 因河而興文化盛”,分為寶帶明珠、民俗信仰、傳統工藝三部分。展覽共計展出170件/套展品,如體現水道畫卷的《明代運河全圖》,表現漕運盛景的《潞河督運圖》,展現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圖》,反映水利技術成就的《河防一覽圖》,記錄媽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宮過會圖》等難得一見的重要藏品,并輔以多個數字影像和互動項目,系統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家博物館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蘊。展覽位于國博北1、北2展廳,展期近四個月。

開幕時間:2020年11月3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主辦單位: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中國美術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本次展覽呈現展品近300件,包括容庚捐贈的個人書畫、篆刻作品,容庚及其家屬捐贈的青銅器、歷代書畫、叢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印章以及各類文獻資料等,涉及門類廣泛,涵蓋了容庚最為精華的收藏。為全面展現容庚一生收藏,多家文博機構特借出館藏品,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八十刻》,中山大學藏《金文編》手稿,廣州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仲惠父簋》《刺鼎》,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一級文物南宋《云山圖》小品、林良《秋樹聚禽圖軸》、沈周《吳門十二景》冊頁、文徵明《醉翁亭記書畫合卷》、董其昌行草《王維詩二首》卷、董其昌《江南山水圖軸》、惲南田《花卉冊頁》、邊壽民《雜畫冊選》,廣東省博物館藏《郭沫若致容庚信札》等。展覽通過四個篇章展現容庚的成就及貢獻。據各受捐機構不完全統計,容庚及其家屬先后捐贈青銅器兩百余件,歷代書畫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萬余套冊,金石拓片、叢帖、名人信札千余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贈之精、數量之多,世所罕見,為國家文化集藏與積淀做出巨大貢獻。■

2020年10月28日下午,在著名學者王魯湘主持下,張道興、李寶林、孫克、程大利、趙奇、田黎明、曾來德、張江舟、殷會利、丁密金、王志純、陳風新、姜浩楊、徐鼎一、馬明宸、王雪峰、董雷、薛良、王鵬、張鵬、張濤、張志民、任軍偉、袁思陶、許振、郭子良等20多名著名畫家、專家學者,對楊曉陽先生的采風作品進行了學術研討。楊曉陽全程聽取了大家的發言,最后介紹了自己多年來采風創作的心路歷程。榆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德超代表主辦方致辭。榆林市委副秘書長楊嘯中、陜文投集團榆林文旅公司董事長李軍出席了研討會。中國書畫雜志社社長兼總編康守永進行了開場主持。大家以 塞上三日 的榆林采風作品為中心,圍繞 大寫意 絲綢之路 深入生活 寫生與創作 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大家認為,在楊曉陽的創作道路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種題材,還是一種信仰。他對于大寫意理論以及中國美術發展戰略的思考,鮮明地體現出一個知識分子藝術家所具有的文化視野與責任擔當。一些學者表示,楊曉陽受到學院寫實繪畫和黃土畫派的影響,重視生活體驗教育,他的寫實造型特別是寫生速寫作品線條造型洋溢黃土高原的憨厚之態,筆墨透露厚積薄發的直率之韻,構圖頗得簡潔明快的爽利之感,意境甚多雄強豪放的浪漫之情,寫出了草根階層的吃苦耐勞與樂天知命,道出了勞動人民的熱愛鄉土與平凡偉大。還有學者以展廳展出的作品為例,談到了楊曉陽扎實的學院派扎實的素描基本功。楊曉陽融合了西北文化、民間藝術、漢畫樣式,再加上魏碑書法的引入,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體系。活動由榆林市委宣傳部、榆林市文聯以及中國書畫雜志社共同主辦,陜文投集團榆林文旅公司協辦。

2020年10月15日,由中國書畫雜志社主辦的 天佑中華·寶相神威鐘馗主題邀請展開幕式暨 我的庚子春 征文抽獎儀式在《中國書畫》美術館如約舉行,這也是今年疫情以來《中國書畫》美術館開館的首個活動。展覽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鐘馗 驅魔辟邪斬五毒 的天師形象,為今年春天以來,以舉國之力抗擊 新冠病毒 的工作提供些許文化人的情感寄托和人文關懷。活動共邀請了108位書法家及108位畫家圍繞鐘馗進行創作,以一畫一聯的形式展出作品108幅。參展的中國畫作品中鐘馗神態各異、形象生動,在創作手法上有的層層渲染工整細致,有的寥寥幾筆擬態傳神。書法作品正草隸篆皆有,內容充滿正能量。展覽體現了主辦方及參展書畫家們為祖國祈福、為人民祈福的美好祈盼。康守永代表主辦方致辭,張世剛、任賽分別代表參展書家和畫家進行發言。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 我的庚子春 征文抽獎儀式。據了解,
我的庚子春 是疫情期間中國書畫雜志社主辦的一次全國書畫名家案頭生活鎖記線上征文活動。該活動收到了書畫家們的各類投稿,有詩、詞、散文、日記、隨筆等,并配有作品照、特寫照、創作照,展現了書畫家們居家隔離期間心系抗疫一線、共克時艱,且有情懷的生活的一面。

2020年10月18日下午,由吉林省美術館和中國書畫雜志社主辦的 寄我所托ü王春山書法作品展暨名家座談會在中國書畫美術館舉辦。王春山,字之,號公,別署韓州漫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書法高研班導師,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副秘書長、培訓中心副主任。本次展覽作為預展,共計展出王春山近期創作六十余件,以行書、隸書和章草為主。這些作品隨后將在吉林省美術館正式展出。名家座談會由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書畫雜志社副總編任軍偉主持。與會專家對王春山先生近年的思考和實踐作了高度評價,大家認為,王春山先生對書法史有著深入的洞察和廣泛的取法,他追求內美,高揚碑學 樸茂雄強蘊藉含厚 的精神,其篆隸古奧潑辣,章草韻味悠長,行草書富于變化,楷書作品大氣端莊。在他的筆下,展示出一以貫之的開闊、雄肆的藝術追求,但也會根據不同字體,展示出不同技法的運用。專家們對王春山先生從帖學走向碑學的轉變、從碑學走向自我面貌和自由的藝術追求的過程中尋求漸變、在融合中尋求個人的藝術路徑予以充分肯定,并對他未來的藝術創作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