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權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的互聯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止2018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網民已達8.0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7.7%,[1]而在大學里,在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的情況下,互聯網的普及率基本上達到了100%,可以說在大學里人人都是網民。大學生是網絡文化最廣泛、最積極的參與者,同時也最容易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引導,在現今新形勢下,傳統模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已不能滿足互聯網文化視域下的教育需求,網絡文化視域下的道德素養教育,特別是大學生的信息安全素養教育尤其需要關注和重視。
信息安全素養是人們對現今信息化環境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應具備甄別網上不安全信息的能力,有保護個人隱私信息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有規范自身網上行為的意識。[2]信息安全素養的缺失,輕則會讓自身的經濟利益蒙受損失,更深遠的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大學生信息安全素養的缺失不是一時一事的缺失,信息安全素養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式的方式方法、觀點觀念無法與時俱進的順應新技術、新形勢、新環境、新思潮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教育大國,據統計,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國高校數量為2879所,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3700萬人,高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這樣一個巨大的教育體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為之羨慕的,但事實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質量仍落后于其他國家,這種落后不僅僅是高校教育軟硬件資源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教育體系、教育觀念的落后。
2012年11月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中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成為這個時代的熱詞,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成為現今各行各業轉型和發展的方向,就連傳統的制造業企業也在努力的向現代制造業企業標準進行轉變,在這樣一個整個社會為之變革的年代,高校卻成了一方凈土,很多高校仍在學習十年前的技術,開設的專業課程與現今社會嚴重脫節,沒有幾個學生能說清大數據或是物聯網是什么東西。做為為社會培養可用人才的高校,最后培養出的大學畢業生卻不能滿足社會企業的用人需要,大學無用論,畢業及失業,這些困擾高校和大學生的的就業難題究其原因是教育體系的設計者、課程的設計者自身與社會的脫節,試想一位大學院系主管教學的主任,他本身只會用office 2003,打字只會五筆,使用智能手機只會打電話發微信,如果讓這樣的教學主任設計大一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技能課程,他是否會想到大一新生應該學會網上購物,要學會電子支付,要學會在網上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要學會甄別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防止網貸、防止被電信詐騙。“善學者智,善思者清,善變者靈”,中國教育的設計者應善學、善思、善變,緊緊抓住傳統教學優勢一成不變的固守不能培養出社會精英,社會需要高端人才,但更需要能與社會快速接軌的基層員工[3]。
2014年至今,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提出網絡信息安全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性,并把網絡信息安全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規范和約束了企業網絡安全建設,保護了個人信息在網絡上的安全。提升信息安全素養,已經是時代發展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信息安全素養,不單單是要重視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的暴露程度、被利用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規范自身在互聯上上的行為,要明確哪些互聯網上的行為舉止違背道德、道義底線,違背社會發展的正能量潮流趨勢。大學作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聚集地,擔負著大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大學是大學生走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是塑造其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重要階段,大學依靠傳統道德規范、法律法規及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現實行為進行教育約束,使其在現實社會中在各方面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很多高校卻忽略了或者根本未曾考慮過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教育[4]。
網絡空間既是虛擬的又是現實的,網絡空間已經逐步發展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戰略空間,影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文化傳播的核心、關鍵和基礎,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空間缺少法律監管和個人行為約束。寬松的監管環境、先進的應用技術、方便便捷的操作及門類繁多的應用程序造就了今天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特別是社交媒體軟件的興起,更是讓信息的傳播速度以爆發式的方式增長,但繁榮的背后卻常常充斥著一些不和諧的現象,網絡謠言四起、肆意的人身攻擊、不顧道德、倫理底線的炫彩等等,而這些曾一度被網民們火熱的參與、點贊、追捧,這其中不乏3700萬的大學生網民,高校在重視大學生傳統素質、文化教育的同時更應與時俱進的重視大學生在網絡行為上的教育及信息安全素養的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網絡道德、安全素養。
網絡空間是開放的、豐富多彩的,網絡空間內容的多樣性吸引了大學生的廣泛參與,特別是現在,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網絡文化比傳統的書籍報刊對大學生更具有吸引力,而參與網絡文化活動的門檻低、成本低、參與方便、耗時短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無法比擬的,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原來遍布街巷的書店、報刊亭的迅速消亡就證明了這一點。
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劇烈碰撞對大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影響巨大,大學生不再拘泥于在學校所學,并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斷質疑,特別是對傳統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在網絡文化中,涉及人生觀、價值觀的討論并不多,即使有,大學生的參與度也非常低,這就形成比較尷尬的情況,一方面傳統人生觀、價值觀缺失,另一方面網絡文化卻不能進行有效的補充教育。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影響其自身各方面素養的發展,大學生的信息安全素養是自身素養的一部分并與網絡文化聯系緊密,大學生信息安全素養的缺失會使大學生在網絡上迷失自我,失去評判是非標準的能力。高校做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要積極面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推陳出新,找出應對的對策,彌補因網絡文化沖擊帶來的大學生傳統價值觀的缺失。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網絡文化蓬勃的發展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價值取向,大V、網紅成為人們競相追逐效仿的榜樣和目標,網絡大V往往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大V的一條評論、一個觀點、一個爆料經常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民不去探究事實盲目跟風評論、轉發,很多人為了博取關注度和點擊量肆意妄為、罔顧事實的編造話題、新聞,踐踏道德底線隨意發布侮辱先烈、侮辱軍人、警察的信息,更有甚者竟有人替軍國主義粉飾其當年的侵略行為,辱罵、貶損自己的祖國。而各種平臺成就的一大批網紅,在網絡上直播各種吃喝玩樂又唱又跳,網紅的產生不僅使大學生看到了成為萬眾矚目明星的希望,也使大學生對網紅的一夜暴富羨慕不已,一些大學生為了成為網紅不惜使用各種手段,甚至出賣人格。網絡上的各種誘惑時時考驗著大學生參與者,在網絡上,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哪些可以參與,哪些應該敬而遠之,這些是在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應具備的素養,另外,大學生應該有網絡行為的自控能力,適時適度的參與網絡活動,不應沉迷于網絡[5]。
網絡空間安全已成為國土安全和社會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視網絡安全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重視網絡空間的安全不但要重視網絡硬件和網絡技術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重視網絡信息的安全。近幾年來,國家對網絡空間信息安全的監管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對一些在網絡上發表不實言論,傷害人民感情的人做出了懲罰處理,并不斷的清理網絡環境,將不良和低俗的內容清理出網絡。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管、治理不應是一個或是幾個部門的事情,所有網民都應參與進來,個人網民應提高信息安全的素養,約束自身上網行為。做為網絡平臺的運營者,在盈利的同時應加強自身平臺的管理,加大平臺不良信息的監管力度,提升健康良好的網絡影響力,時刻關注網絡輿情與動態,將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或消滅在萌芽中。做為政府的網絡監管部門,應加大網絡安全的宣傳力度,提升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遺余力的加大信息安全監管處罰力度,讓網民知道什么信息可以發,什么信息不可以發,讓不良分子不敢有所行動,不能有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網絡管理部門應引領網絡文化的走向,讓網絡文化永遠清風正氣[6]。而在現實情況中,網絡管理部門對網絡信息的監管還是有很多困難,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另外,網絡管理部門也應加大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建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為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法規依據,另一方面為信息安全的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總之,大學生信息安全素養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全體國民的信息安全意識和素養,加強大學生網絡文化視域下的信息安全素養建設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工作,大學生信息安全素養做為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一項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素養,適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