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前幾天,朋友老楊來我家串門,閑聊中他感嘆道:“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可掏心掏肺了,而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都是小白眼狼……”原來前幾天老楊到寧波出差,周五辦完事后他微信聯系在杭州讀大二的女兒,想跟女兒待兩天,然后乘坐已買好的周日下午的高鐵回家。想不到女兒回復:“我很忙,再過一兩個月就放寒假了,到時我就回去了,沒啥事您忙完了就先回家吧。”滿懷歡喜的老楊如同被一盆冷水澆了頭,心情失落到了極點。憤憤不平的他,當即改簽返程的高鐵票。深夜回到家的老楊朝妻子撒氣:“你瞧瞧,你生的好閨女,整天就知道忙忙忙,我這么老遠出差想看一下她,她卻完全不顧及我的感受。”
妻子趕緊安慰老楊:“好了,好了,她不讓你去,等于給你省錢了,你去待兩天,怎么不得花個好幾千?”雖然老楊覺得那倒也是,可他仍覺得現在的孩子不像他們這一代,父母對他們關心備至,他們反而不待見地我行我素,沒有一絲感恩和孝順的心。
其實,老楊的這種情況,現實生活中每個做父母的都或多或少“領教”過。前幾日,一個年輕女同事在我面前喋喋不休地訴說她上小學兒子的種種“不感恩、不領情、不懂事”,把媽媽的一片好心當成驢肝肺。每天天未亮她就給兒子做早餐,兒子卻一口不吃,寧肯在路邊小攤自己買早餐。兒子去上學,媽媽看到下雨了,給兒子送雨傘,但兒子寧肯淋雨回家,也不讓媽媽來接……“不聽話”,是這位年輕媽媽的口頭禪,“不懂媽媽的心”,是這位年輕媽媽最大的委屈。
眼下,我們的一些父母控制欲很強,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從小到大各發展階段心理成長的感恩教育和真誠交流,覺得他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不懂人情世故,無論孩子要做什么,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圖,否則就會喋喋不休,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聽從別人的善意,一直到孩子遵從了自己的意見才善罷甘休,久而久之形成交流障礙。
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是說,孩子是你生的,就必須屬于你,必須服從于你。他會長大,他會獨立,他會有屬于自己的思想。要想孩子與你無障礙溝通,必須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成人去對待,理智、科學、客觀、尊重,是培養孩子不可或缺的要素。粗暴簡單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總是看不慣,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長處與優點,只會責備與批評,不會表揚與激勵。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總是高標準,嚴要求。總以為自己經歷了太多的風雨,不會放低身姿與孩子溝通,只會高高在上,對孩子的一切指手畫腳。孩子無論在做什么,家長總覺得是錯誤的,不合規矩的,最終也會導致孩子的叛逆,拒絕交流。
請記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朋友的身份,千萬不要變成了至高無上的領導,這樣孩子會逆反,然后就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父母訓誡孩子是一定要有的,但如果你打算就某件事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那么從你的姿態到語氣都要以朋友的方式,你所給出的將是建設性的意見、可實施的計劃、真心誠意的勸導或安慰。試想自己的朋友為什么愿意跟你溝通?一定是因為你是真誠的、有分寸的、可以站在他的角度給予幫助的。那么,與自己的孩子溝通不妨試試同朋友的方式,把他當做一個獨立對等的人。否則“領導式”的交流,他一定會“視而不見”一次有位同事跟我說,他讀大學的兒子往日里很少打電話回來交流,只有到了需要錢的時候,才勉強一句“爸爸,我沒生活費了。”這時候,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意識到錢是需要付出才能夠獲得的,讓孩子明白錢的來之不易,讓孩子更加懂得珍惜。適當地讓孩子付出勞動,這有助于孩子意識到錢的價值,比如帶孩子一起去菜市場買菜,讓他明白,錢應該花在恰當的地方,是不能任意揮霍的,同時對于父母有一定的感恩之心。

現在的孩子大都為獨生子女,是父母眼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專橫任性,說一不二,要啥給啥。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好不是讓他豐衣足食,而是教給他做人的道理,懂得感恩。不管是親人還是陌生人,當接受成為習慣,你的付出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作為家長也要反省反省自己: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平素里家長的為人行事都會點點滴滴地影響著孩子。所以家長首先要為人師表,感恩之心也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才會潛移默化地養育出對家長有感恩之情的孩子。
想要改變親子交流的方式,讓他們不再“狼心狗肺”,做父母的應該少伸“食指”,多豎“拇指”,少一些指責和命令,多一些欣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