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課外教育,有的因過分強調這第二課堂的功效,甚至將孩子課外校外的一切活動,都生拉硬扯地往教育或啟迪上面靠。我就有這樣一位女同事,禮拜天帶著孩子一同去城郊游玩時,這位媽媽很善于利用一切的機會來向孩子灌輸知識。看到孩子對溪里的一群鴨子有興趣,就冒出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什么意思?發現孩子對一株梅花著了迷,又問“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是誰的詩句?正當孩子苦苦思索時,鴨子早已游遠,梅花也讓我們甩在身后,結果孩子啥也沒看出究竟。我們勸她說:“玩就讓孩子玩個痛快吧,別太為難了他。”她卻說:“我不能讓孩子一整天就這么荒廢了,回去要讓他寫篇作文。這叫寓教于樂嘛!”
其實,寓教于樂就是讓孩子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學到很多東西。孩子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后,多半的時間應該是玩。玩耍,是孩子接觸社會、了解世界、獲取生活技能的必要一課,讓孩子在玩耍時學觀察、學知識,是孩子積累經驗、提高心智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玩耍一旦成了家長對孩子規定的作業,成為強迫灌輸的載體,那種玩就不是純真快樂的玩了,孩子勢必失去了玩趣。童年是孩子長身體的重要階段,從其生理、心理發育而言,孩子不宜過早過多地承受身心壓力,而應多多地玩耍,家長可以在玩耍中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而不該讓孩子時時、事事都處于所謂的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狀態之中,如果讓孩子的玩都帶著功利和目的,假如兒童時連玩都得不到滿足,就有可能導致其性格缺陷、心理偏差。
玩耍是孩子不可少的心理需求。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語言能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失控,學業不長,都與感覺統合失調有關,通俗地講,也就是玩得不夠。回顧我們的童年,那時的孩子多會玩呀:赤腳下田捉魚摸蝦,光背上山撲蝶采花,林中坡下藏貓嬉戲,稻草堆上爭王稱霸,等等,等等,也沒有家長在耳邊喋喋不休地要我們去聯想什么、去思考什么。但我們在單純的玩中懂得了友誼、學會了相處,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失敗;在玩中學會遵守規則、尊崇榮譽、尊重他人;玩也讓我們動作敏捷、靈活機智、活潑奔放。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是對童年生活體會很深嗎?那豐富多彩的百草園的玩,不僅使他童心怡悅,而且“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庭前難養千里馬,花盆里長不了萬年松。沒有玩的孩子,他的天空是暗談的,負重著玩的孩子,他的心理是壓抑的。如果孩子的玩也要按大人要求行事,勢必會束縛孩子手腳,壓制個性發育,豈不把天真活潑的孩子變成呆板的“小老頭”,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