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前幾天在小區散步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幾位媽媽在一起聊天,幾個孩子大約三歲左右在健身器材處跑來跑去。這時另一位媽媽帶著孩子過來,也帶來一個同齡的小男孩。新來的小男孩拉著媽媽的衣角,媽媽讓他去玩兒,他不去。過了一會兒,有個小朋友在地上撿到一個樹枝,對其他小朋友說:“我的槍”。新來的小男孩上去一把就奪過來,小朋友反應過來之后,就要奪回來。新來的小朋友馬上急了,“啊”一聲,并且出手撓人家臉。被撓的小男孩哭了,他媽媽走過來,看到自己孩子的臉被撓破了,一邊摸摸孩子臉一邊說:“這家長就這么帶孩子走了,怎么也不讓孩子道歉呢?”
孩子打人了,家長卻沒有讓孩子道歉的意識;除了上面這位媽媽,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比如帶著孩子去別人家玩兒,孩子把人家玩具弄壞了,或撕破了繪本,有的家長就把玩具或者繪本放回原處,仿佛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
家長自身也并不一定不懂禮貌,他們可能會說:“孩子不懂事,不要問責孩子”,或者說:“孩子之間的事情,我們大人不插手”。
那么孩子亂發脾氣,一意不合就打人了,想要的玩具就任性地搶過來,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嗎,孩子長大會自動變好嗎?
做錯事就要讓孩子感到內疚,如果一味縱容,孩子甚至會發展成為品行惡劣的“熊孩子”。
對于孩子來說,學會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家長讓孩子學會道歉,對錯誤產生內疚感,是給孩子一種報警信號。當孩子再次出現沖動行為的時候,它就能發出信號,不論家長是否在場,這種報警信號都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知。
久而久之,這種報警信號在沖動變成行動之前,就能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內心,也不會再出現任何有意識的爭斗。
因此,當孩子出現破壞其他孩子的東西、向其他小朋友扔石子等等無禮的粗暴行為時,這樣的孩子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內疚。孩子內疚感也是他們對自己這些行為的道德評判,最終將會在不良行為再次出現時,抑制他們再去做這樣的沖動。
有的家長只講去接納,無法用規則要求孩子,他們擔心斥責和懲罰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讓孩子感到被拋棄。
深愛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暫時收回對他們的喜愛;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是出于自己失控的情緒,而非愛孩子。這兩者看起來都是在規范行為,但是有天壤區別。
其實,擔心孩子受傷害,正是測試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否有愛的紐帶。如果沒有愛,父母對孩子不認可或批評,孩子就會通過哭鬧來控制父母,因為他相信父母是不愛他的,無論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父母的愛!
然而,父母和孩子有愛的聯結,孩子受到父母批評之后,他們會覺得暫時失寵,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這幾種情緒反應交融在一起,會有一種內疚感的產生,但是他知道父母拒絕的是他的行為。
因此,家長需要利用孩子的內疚感來控制和訓練他們自己的自我控制。
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不受歡迎,是自己造成的,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中接受教訓,糾正行為,這就是培養孩子的良知。
父母不會在任何情況下對他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在孩子情緒失控有攻擊行為時,父母就要為他制定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這個孩子就無法建立起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