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鎧妃
我,是在醫院工作的一名心理咨詢/治療師。三個月前,夏至未至之時,我遠赴千山萬水之外的北京,開始了我為期三個月的進修求學之旅。
出發前,我曾憧憬:所遇皆是名師、所學皆是精華、所見皆是典范。待期滿,學有所成、滿載而歸,日后方能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當然,對未知的旅途也有迷茫:我此去需要學習什么呢?我的基礎能否與老師所授銜接得上?我該如何學?現在的我,不得而知。就這樣,我帶著憧憬和迷茫來到了北京某三甲醫院的臨床心理病房進修心理咨詢與治療科目。
初來乍到,不適應者甚多。第一天報到,主任就給我們安排了帶教的老師,但分組之后,老師都各自忙去了。第一天如此,第二天亦復如是,日復一日,我的期待漸漸地變成了焦慮……原來帶教老師們不止是老師的角色,也是醫院里的一名醫護人員,身兼治病救人的重任,帶教的任務自然需往后排,何況這是在“帝都”,每天慕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老師們更是忙得焦頭爛額。理智上明白帶教的老師不可能像在學校那般給我填鴨式的教育后,我的心也涼了一大截,不知道是否能夠盡快適應這種和預期不同帶來的壓力感。

猶記得出發前領導寄予的厚望,同事堅定的支持,朋友殷切的叮囑……一幀幀一幕幕在我心頭翻涌、發酵,最終變成了我巨大的壓力,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重量隨著焦慮與日俱增。
光想著如何在這里獲取知識技術和適應氣候、工作時間已是身心俱疲,沒想到與合租的舍友也發生了矛盾——由于年齡、地域、生活習慣的差異,我們相處得并不融洽,就這樣我在焦慮和煩躁中度過了半個多月。
后來我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應該嘗試各種辦法緩解自己的壓力、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放松自己的心情,積極地去適應環境。于是我每天下班去公園散散步、時間充足些就去一些自己沒去過的地方參觀游覽、增加與朋友聯系的頻率等等。這些辦法有一定幫助,但由于根源問題沒有解決,雖然當時得到轉移和放松,回到醫院、宿舍的環境里還是會觸發自己的焦慮情緒,甚至更甚于前。我開始出現睡眠不好、白天嗜睡、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變差、輕微的暴食、脫發等一系列問題。心情從緊張、著急慢慢變成了難過、自責、后悔,“要是當初不來不就好了!”“是我的問題嗎?回去拿什么向領導同事交代呢?”“我太沒用了”……這些想法越來越災難化、越來越糟糕至極。
就在自己快要崩潰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這樣的狀態太不對勁了,我得想辦法跳出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靠自己行不通還可以求助他人啊!我找到心理中心的心理治療師,向她談了我最近的壓力,也許是治療師耐心傾聽的緣故,也許是消極思維被糾正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我開始積極向我的上級醫生表達我的需求,我的心情在好轉,思維變得開闊了……
經過溝通,我才了解到原來老師們并不是不想教我們方法技術,也不是排外不歡迎我們,他們教學的模式更多的是在真實的臨床工作中帶教,實習生有問題詢問他們都會耐心細致地解答,如果沒有問題他們可能覺得我們已經懂了。想通了這些,就像心情一樣輕快,案例討論、教學查房、常規查房、初始訪談、團體輔導……我發現每一樣都值得探索和學習,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收獲,無論是人際關系的建立還是學習。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回想進修的那段日子,我不禁感慨:“萬幸!慶幸找對了方法,走出了困境。”三個月雖短,但能與行業中見識寬廣的同輩相識相交,能向行業里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求學,更是親身體驗“壓力山大”“咨詢師變來訪者”的這一波曲折的經歷,此番求學之旅足矣!
現在我回到了本單位,帶著之前的滿滿收獲,我發現我更加成熟自信,這次學習不僅讓我學習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之以漁”,老師們的言傳身教讓我知道,人生很長,在求學中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地去經歷去成長,遇到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不知您有過和我相類似的經歷么?您是怎么度過那種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好像每天都“暗無天日”的時期的呢?相信自己,換個角度,靜待花開。祝福我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