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臨洮縣委、縣政府確立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來,將發展木本油料產業納入全縣林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國家政策引導、政府推動和社會資本參與,全縣文冠果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成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臨洮縣東山造林站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從隴南市引進文冠果用于荒山綠化獲得成功,縣內岳麓山、西巖山等地現保存有文冠果成熟林15公頃,生長狀況良好。幾十年的試驗結果表明,縣內大部分地方適宜文冠果栽植。2009年縣林業局從內蒙赤峰引進文冠果苗木開展造林試驗,成為全縣大規模發展文冠果產業的一個新起點。
定西市地處甘肅中部,由于適合種植生物質能源樹種文冠果,國家林業局編制的《全國能源林建設規劃》和《林業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設方案》已將定西市列為全國首批文冠果生物質能源林建設示范基地。根據文冠果對環境的要求,臨洮是文冠果最為適宜的生長區域之一。2009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積極爭取亞洲開發銀行西北三省(區)林業生態發展項目,將營造文冠果生態林列入建設內容。為了在全縣形成文冠果的規模化發展,縣林業局依托亞行貸款項目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在太石、洮陽、新添、中鋪等鄉鎮營造文冠果1792公頃,全縣文冠果面積累計達到2100公頃。但目前掛果面積不到總面積的5%,自產的種子主要用于縣內育苗,經濟效益規模效應不太明顯。
文冠果是一種優良的油料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被群眾稱為“一年種、百年收的鐵桿莊稼”。生長2~3年后就可以開花結果,5~8年進入結實盛期,一直可以持續100~150年。一次種植文冠果后,可以在以后的百年中獲得長遠的收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但是,由于臨洮文冠果大多栽植在北部干旱山區的荒山荒坡,生長量較小,加之鼠兔危害較大,掛果的苗木極少,短期無法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
(一)木本油料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全縣參與文冠果育種和優良品種培育的專業人才匱乏,科技支撐保障力量嚴重不足。
(二)文冠果深加工產業嚴重滯后,對系列產品研發不夠,造成木本油料市場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三)在荒山造林和退耕還林項目實施中對營造文冠果考慮少,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一)國家和省級層面要加大對文冠果產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支持,特別是對規模化發展的種植加工龍頭企業和大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對生物質可再生能源林的獎補機制。
(二)加大對文冠果產業發展方面的人才培養,加強國內外經驗技術的交流,建立合作共享機制。特別是要依托國內科研院所的林業科技人才,加大對西北貧困地區文冠果產業發展的技術扶貧。
(三)加大對文冠果系列產品的開發研究,不斷提高對文冠果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成果的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暢通銷售渠道,提高其附加值。
(四)結合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適當提高造林補助標準,鼓勵文冠果適生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油料林基地。